黃顏知己

生命是一種體驗, 愛情是一個過程
個人資料
正文

人物虛構,細節真實

(2005-05-24 16:10:29) 下一個
對平凡事的下半部,有人相信是編的,有人不相信。說是編的,是對的;說不是編的,也是對的,隻看你怎樣定義“編”。

如果“編”就是造出一些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那就不是編的。如果“編”就是寫一個故事,細節是真實的,事情是發生過了的,但人物是虛構的,比如幾個原型融合起來,或者是一個原型分成好幾個,那就是編的。

實際上,當我們問故事是不是“編”的的時候,我們是在探究這個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實的,這些人物究竟是不是真實的。有人說了:“我沒看見過陳大齡、PETER這樣的人,這不可能是真的。”還有人說:“PETER這樣的好男人,世界上有幾個?”

一個人認識的世界是有限的,雖然大家從中國到外國,走了很多地方,但仍然是有限的。一個人認識的人更是有限的,因為即使這個人在自己身邊,也不一定就有時間有機會有能力去認識他/她。考慮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上一百,種種色色,我們可以說,陳大齡和PETER這樣的人,都是存在的。一個人不能因為自己沒見過某種人,就說這種人不存在。

但是能有幾個PETER這樣的人呢?可能沒幾個,可能有很多。有多少,不重要,因為“多少”隻回答一個有沒有代表性的問題,而不否定人物的真實性。有一個也算是有,有兩個也算是有。其實當我們說人物不真實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是在說人物沒有代表性,也就是“這種人能有幾個”的意思。我們知道陳、朱這種人可能存在,我們隻是覺得這種人不多,自己可能遇不到。

陳、朱沒有代表性,我對此沒有異議。問題是沒有代表性的人物該不該寫,可不可以成為小說故事的主要人物?中國正統的文藝理論,講究寫有代表性的人物,沒代表性的不用寫。世界上就一個人是那樣的,你寫了幹什麽?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種理論實際上是鼓勵國人的“從眾心理”,甚至可以說這種理論扼殺人的個性。

楊紅這樣的人,那樣地在乎別人的看法,那樣地害怕與眾不同,就是因為中國曆來痛恨與眾不同的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特立獨行的人往往是孤獨的,我行我素是不被人理解的,所以大家隻有抹殺自己的個性,從眾跟風。

作為一個男人,我奇怪的是:陳大齡和PETER究竟有什麽好,為什麽到了妹妹們認為TOO GOOD TO BE TRUE的地步?他們不就是在愛情上比較執著一點嗎?可能讀者有這種看法,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帥”。一個男人能好到這個程度,還是有人相信的,但一個帥男人,能好到這樣的程度,就令人不信了。

對這一點,大家應該看到,陳、朱的帥是楊紅和其它人物的眼睛看出來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井底之蛙的眼裏也出西施,選擇範圍有限的人眼裏還是出西施。陳、朱兩個人,一個可以拉拉琴,另一個可以打打太極打打球;一個相信愛情可遇不可求,另一個守著病重的妻子不肯離婚,鞍前馬後地侍候。這是什麽很難做到的事嗎?就這麽幾點,就把妹妹們打動了?還深深地?

一個陳、朱,就讓妹妹們認為TOO GOOD TO BE TRUE,這真的讓人悲哀,隻能說男人給她們留下的印象太糟糕了。

我已經說了後半部是編的,就不怕有人懷疑故事的真實性,為了保護原型,我寧可大家認為這是我瞎編的。今天這樣說兩句,是希望妹妹們相信世界上還是有陳、朱這樣的男人的。不用愛他們,等他們,但可以把你的“他”捏成他們:)。順便也想讓廣大傻呼呼的等著“可遇不可求”愛情的陳、朱們知道原創的妹妹是要他們追的,說不定一時之間,陳、朱類的男人一窩風地出現在妹妹們麵前,問你們要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呢。

那時,我們再來討論到底是要陳,還是要朱,還是陳朱通吃。

一笑:)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