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每件事的時候都在作假設。比如此時我假設:當我碼完這篇文章的字符後,隻要點擊一下“發表”鍵,這篇短文就可以與讀者見麵了。這個假設可能成為現實,可能成為不了現實(比如,網線突然斷了,或網站down了),但是隻要我有發表這篇短文的打算,我就必須作這種假設。在哲學上來說,假設是一個理論或一篇文章的基本建構。任何一個理論或任何一篇文章的立論都是在一些前提假設的基礎之上展開的。有些時候人們可能會將一些基本假設明確指出來,基於公理體係建立起來的數學理論和基於基本概念和定律發展出來的科學理論的體係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哲學理論有時也會采取這種方式。但是,包括多數哲學理論在內的人們日常的社會性的理論,文章,閑談和演說一般都是建立在一些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前提假設之上。
包括科學,哲學以及日常的各種社會政治文化的理論觀點上的爭議雖然有時是基本邏輯層次上的混亂造成的,在很多時候卻是由於對基本的前提假設的爭議造成的。由於很多時候提出觀點的人的論述是基於一些他認為是不言自明的假設,因此很多時候盡管人們認為分歧在於邏輯上的混亂,實際上卻是因為各自所基於的“不言自明”的前提假設之間有很多的分歧。
現實的生活實踐中人們所犯的錯誤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人們的行為出發點所依據的是一些明確的或以為是“不言自明”的錯誤的假設(不言自明的假設通常遠多於明確的假設)。而當人們遇到問題時也常喜歡傾聽一些見多識廣的人的看法。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因為見多識廣的人知道很多正確的答案,實際上由於現實中的正確答案往往是很隱蔽的,所謂見多識廣的人所知道的未必就是正確的答案,但是見多識廣的人所具有的一個優勢是他們的經驗會使得他們對於一些肯定是錯誤的答案有更多的了解,因而他們會更少地做一些錯誤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