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鐵未銷—博物館裏的哈布斯堡帝國戰爭史 (3/5)
顧劍
第三篇 戰略轉向:拿破侖戰爭
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是雙頭鷹,兩隻鷹的頭顱分別麵向西方和東方,象征著王朝既是西方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共主,又是東歐南歐克羅地亞、波希米亞、匈牙利等各民族的領主。但在19世紀初,帝國再次遭到了來自法國的嚴峻挑戰,最終被迫解散神聖羅馬帝國,重新組建奧地利帝國,向東方經營。
1770年代似乎是全歐洲集權君主製度鼎盛而均衡的時期:瑪利亞-泰蕾莎的奧地利、腓特烈二世的普魯士、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俄國、路易十五的法國達成了力量均衡,在歐洲大陸上誰也戰勝不了誰,因此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何況海外還有一個強盛的英國時刻警惕著,不讓任何國家破壞這種力量均衡。所以七年戰爭結束以後的三十年裏,列強都以偃武修文為主,互相之間偶爾爆發規模有限的王朝戰爭。打破這種均勢局麵的是法國。歐洲近代史上,法國總是領先歐陸其他列強一步,兩次通過國家製度的變革,釋放出傳統體製所不具備的能量,奪得歐洲的霸主地位:第一次在17世紀初,黎塞留和馬薩林兩任紅衣主教首相率先進行中央集權化,極大發揮出國家的動員力,結果就是17世紀後半期太陽王路易十四成為歐洲霸主;第二次是法國大革命,激發出平民階層的能量,結果就是19世紀初拿破侖幾乎統治了整個歐洲。雖然路易十四和拿破侖在前台叱吒風雲,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但其實他們之前的兩次社會製度變革,才是法國兩度強盛之源。這兩次社會變革,哈布斯堡帝國都很遲鈍,落後於時代。
從純軍事角度來看,其實當時哈布斯堡帝國的軍隊組織、人數、裝備、素質和其他列強相比絲毫不差,它曾經的弱點是兩麵作戰,要同時對付法國和土耳其帝國,到那個時代,土耳其已經衰落,東線成了哈布斯堡開疆拓土的空間,反而變成一個地緣優勢。哈布斯堡帝國軍隊的另一個弱點是財政和後勤供應體係,即便在歐根親王的時代,這還是困擾奧地利軍隊的一大弱點,在泰蕾莎女皇手裏,形勢有了很大改觀。後世還有很多人認為哈布斯堡帝國軍中多民族混雜,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和戰鬥力各異是奧軍的第三個弱點。事實上沒有這麽嚴重,相反,民族多元化還為奧軍提供了一些其他列強缺乏的戰術優勢,比如長期以來奧軍的輕步兵(他們叫做獵兵的兵種)戰鬥力冠絕整個歐洲,因為他們的兵源來自克羅地亞和阿爾卑斯山蒂羅爾州山地的獵人。在18世紀,奧地利軍隊和法軍真正的差距,是不同的社會形態造成的兵力動員能力、士兵素質、軍隊組織和戰術原則造成的,有些戰術在舊式軍隊體製下運用不起來。而奧軍上下起初沒有意識到這些,最多隻看到戰略戰術上的差距,而這些差距很容易歸結為拿破侖一個人的軍事天才。
拿破侖在1793年鎮壓叛軍的土倫戰役中嶄露頭角,從一名炮兵尉官晉升為將軍,1796年拿破侖第一次獨立指揮一個戰場,就在北意大利跟奧地利對壘,1796-1797兩年之內,從西到東橫掃北意大利,把奧軍殘餘圍困進曼圖亞要塞,屯兵堅城之下而不克,卻以此為誘餌,以弱勝強,將奧軍的援軍來一次全殲一次。從15世紀到18世紀,奧地利和法國爭奪意大利半島三百餘年,從文藝複興時代查理五世皇帝在帕維亞戰役中生擒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到法國大革命之前,哈布斯堡家族幾乎已經控製了整個意大利北部,隻有以都靈為中心的皮埃蒙特王國除外(就是以前歐根親王的薩伏伊公國),而拿破侖這一次,在兩年之內經過十幾場戰役常勝不敗,一舉讓哈布斯堡帝國在意大利的數百年統治力歸零,甚至進一步從意大利北進奧地利本土西部,逼迫奧地利簽訂城下之盟,第一次反法同盟徹底失敗。
1796-1797年法國-奧地利戰局的中心其實是在萊茵-多瑙河前線,但拿破侖在次要方向的北意大利戰場大放異彩,以一己之力打贏了整場戰爭,奠定當代歐洲第一名將的美名。後來拿破侖領軍遠征埃及,趁著他孤懸海外的機會,奧地利和俄國、英國結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全線反攻,奪回北意大利,在各個戰場連敗法軍。拿破侖放棄埃及戰局,悄悄潛回巴黎發動霧月十八日政變,改組政府,自任第一執政,隨即率領法國大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奇襲意大利北部的奧軍,馬倫戈戰役一戰定乾坤,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奧地利跟法國簽訂《呂內維爾和約》,放棄了低地國家和北意大利跟亞得裏亞海沿岸的地區。這次和平延續了四年,期間拿破侖由終身執政進位稱帝。
1805年哈布斯堡的帝國麵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打擊:英國、俄國、奧地利等國組建第三次反法聯盟,拿破侖本想跨海直接打擊曆次反法同盟的組織者和金主英國,但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的英國艦隊全殲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使法國皇帝的計劃變為泡影。於是拿破侖隨機應變,揮師向東,先占領維也納,隨後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數量上占據優勢的俄奧聯軍。這次戰役有三位皇帝參戰: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西斯二世指揮聯軍,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指揮法軍,所以史稱“三帝會戰”,歐洲曆史上從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比奧斯特裏茨會戰的“級別”更高。拿破侖經此一戰已經不僅是當代的歐洲第一名將,而且躋身亞曆山大、漢尼拔、凱撒這些古代名將之列,被後世稱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弗蘭西斯二世皇帝跟拿破侖簽訂和約,退出第三次反法聯盟。1806年他下達退位詔書,解散了延續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1804年拿破侖稱法蘭西帝國皇帝的同時,弗蘭西斯二世皇帝相應地成立了奧地利帝國,所以在1804-1806年這兩年時間裏,歐洲同時有“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兩個稱謂,弗蘭西斯皇帝也同時有兩個皇帝頭銜。1806年他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哈布斯堡皇室擁有的所有世襲領地,都包括在這個新的奧地利帝國當中,德意誌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西斯二世,也變成了奧地利皇帝弗蘭西斯一世。而拿破侖繼續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神聖羅馬帝國解散的同一年,普魯士俄國和英國組建第四次反法同盟,這次奧地利沒有參與,而拿破侖在1806年的耶拿-奧爾施泰特雙重會戰中徹底粉碎了普魯士軍隊,占領普魯士全境,再在1807年的埃勞戰役和弗裏德蘭戰役中戰勝前來增援的俄國軍隊。法國跟俄國講和,第四次反法同盟失敗,法軍成了整個德意誌和中歐的主宰,還組建了德意誌聯邦以代替解散的神聖羅馬帝國,當然,這個德意誌聯邦隻能是拿破侖的傀儡。
以上一係列戰役使得歐洲局勢巨變,哈布斯堡皇室擺脫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德意誌帝國的負擔,把所有的家族世襲領地組合到一頂奧地利帝國的新皇冠之下,是被迫向東方轉身的開始,也未嚐不是塞翁失馬。而拿破侖戰爭初期那些著名的大戰役,距今也不過兩百年,絕大多數都保留了舊戰場和紀念博物館。筆者曾開車專門尋訪過拿破侖青年時期1796-1797年北意大利戰局所涵蓋的那些地方,以南北狹長的加爾達湖跟阿迪傑河為中心,還有奧軍曾經死守待援的要塞城市曼圖亞。可能是因為那次戰局中各個戰役的規模太小了,並沒有古戰場遺跡或者博物館來紀念。但1800年馬倫戈戰役和1806年耶拿戰役在今天都有紀念館,筆者曾經專程造訪過。馬倫戈戰場在意大利米蘭以南,屬於亞曆山大裏亞地區,博物館隻開放周六周日下午3點到7點,而且陳列的說明是意大利語,不是很容易參觀。耶拿戰場在德國東部,離開曆史名城魏瑪很近,坐落在古戰場上,今天仍然是一片鄉村田野中的一座村屋,叫做1806博物館,除周一以外天天開放,陳列說明有英語和德語對照,除了公共交通不便和規模較小以外,倒沒什麽可以抱怨的。兩座博物館都收集了很多當時的兵器和遺物,還有足夠多的地圖和繪畫來解釋當年戰役的進程。
筆者覺得最有興味的一處戰場紀念地,是最著名的奧斯特裏茨戰役。今天的奧斯特裏茨早已改名叫做斯拉夫霍夫(Slavkov),是捷克南部中心城市布爾諾(Brno)郊外的一個小鎮,鎮上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來參觀古戰場的遊客,鎮中心隻有一條街,兩三家旅館,這裏的宮殿是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戰役前夕駐紮的總部,奧斯特裏茨戰役博物館就在這裏,裏麵有當時雙方將領的肖像、旗幟、軍服、武器等陳列品,還有詳細講解戰役過程的圖板。鎮外是廣闊的田野,當年古戰場的地形大致還能看出來,尤其是戰役的關鍵節點普拉欽高地現在還在,這是普拉欽高地頂上聳立的奧斯特裏茨戰役紀念碑
普拉欽高地是整個戰場的製高點,也是戰役的關鍵所在。法軍先到達戰場,拿破侖在戰前主動撤出高地,讓給聯軍。在戰役進行期間,俄奧兩位皇帝強令高地上的庫圖佐夫撤下來,帶兵增援前線,拿破侖下令法軍突擊占領高地,一舉截斷了聯軍整個戰線。然後在高地架起大炮猛轟冰湖,通過冰麵撤退的俄奧聯軍沉入湖底。當年的冰湖早已幹涸,照片上,高地下麵紅屋頂村莊背後的大片田野,就是當年的冰湖。1805年法軍炮兵陣地在筆者拍照站的地方,轟擊目標就是照片上的冰湖湖麵。
奧地利皇室在法軍占領整個德意誌和東歐的形勢下並沒有氣餒,秘密地再次整軍經武,這次他們指望不上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加盟,但拿破侖從1807年底起陷入西班牙半島的遊擊戰難以脫身,英國走上前台,派出小規模陸軍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跟拿破侖周旋,同時以金錢資助哈布斯堡重整軍備的活動,1809年英奧組建第五次反法聯盟。這一次,哈布斯堡皇帝總算擁有了自己的傑出將領,那就是卡爾大公,當時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西斯一世的親弟弟,他是第一位能在戰場上打敗拿破侖的聯軍將領。
1809年拿破侖指揮法軍主力直撲維也納,經過5次血戰節節勝利,占領了帝國首都,之後法軍主力離開維也納追擊奧軍主力的時候,卻被卡爾大公在多瑙河對岸半渡而擊,殺了個回馬槍,以8萬奧軍主力進攻剛剛過河的3萬法軍前鋒,這就是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這是拿破侖第一次在戰場上失敗,麾下勇將拉納元帥陣亡,這是第一位戰死沙場的拿破侖的元帥,法軍退回多瑙河中央的洛鮑島另尋渡河良機。但奧軍在阿斯佩恩戰役的勝利隻是曇花一現,拿破侖在洛鮑島上經過一個半月的準備,再次渡河發起攻擊,這次卡爾大公主動後退,讓法軍過河背水列陣,擺開加強兩翼的陣勢意圖一舉包圍,陷拿破侖於絕地,但拿破侖將計就計,集中兵力中央突破,把卡爾大公張開的網兜底撐破了,這就是瓦格拉姆戰役。結果奧地利再次大敗之下退出了第五次反法同盟,第二年弗蘭西斯皇帝被迫將公主瑪利亞-路易莎嫁給剛剛離婚的拿破侖。
今天的阿斯佩恩早已是維也納城區的一部分,周圍的地理環境有了很大改變,再沒有大片戰場可供辨認。筆者曾在維也納住過幾個月的時間,住宅小區出口的拐彎角,就是這次戰役的巨型紀念碑“阿斯佩恩之獅”
紀念碑背後的街角上有個小教堂,平時沒有人,教堂側麵有座小花園,花園裏的一棟石頭小房子現在是阿斯佩恩戰役博物館,叫做1809博物館,也不收費,筆者下午散步的時候路過這裏,經常喜歡進去看看裏麵陳列的舊兵器和旗幟。拿破侖駐兵的洛鮑島在19世紀後半期整治河道的工程之後,已經跟北岸連為一體不再是島嶼了,這裏現在遍布森林,周末騎自行車沿著林中小道騎行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有氧鍛煉。坐維也納近郊的短途火車十幾公裏就到了瓦格拉姆鎮,一出火車站右手邊就是瓦格拉姆戰役博物館,這裏的規模比阿斯佩恩博物館大一些,兩座博物館的陳列都是隻有德語解說,沒有英語。這是阿斯佩恩1809博物館墓地裏的指路牌,牌子上的畫很有名,原作在維也納的軍事曆史博物館裏,刻畫卡爾大公在戰況最危急的時候親自舉起軍旗,領導奧軍士兵衝鋒的場景。
在今天的霍夫堡皇宮新宮門前的英雄廣場上,隻有兩尊偉大統帥的騎像遙遙相對,前文說過,背對新宮麵向廣場的一尊是歐根親王,而背向廣場的就是卡爾大公了,而且這座像的姿態就是按照油畫上的形象,卡爾大公舉起戰旗,召喚身後的士兵跟著自己衝鋒。
回到阿斯佩恩戰場的獅子紀念碑,奧地利人也為陣亡的法國元帥拉納做了一座黑色大理石的紀念碑,就在1809博物館門前。其實拉納元帥陣亡的地點在附近的艾斯林村,並不在這座教堂。因為拉納是第一個陣亡的拿破侖元帥,當時還是拿破侖帝國最鼎盛的時候,所以他身後備極哀榮,拉納的墓在法國巴黎的萬神殿,跟雨果、巴爾紮克、伏爾泰這些法國曆史上的偉人同列。其他拿破侖的元帥死後都沒有這樣的待遇,包括繆拉、馬塞納、達武這幾位地位比他高、戰功和資曆比他大的元帥,也隻不過是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甫公墓。筆者曾經專程去萬神殿和拉雪茲神甫公墓探訪過拿破侖的元帥們散布在各處的最後的長眠之地。
而拿破侖本人的墓,眾所周知在巴黎殘廢軍人院黃金拱頂正下方,墓旁拱衛著他的兩個兄弟,和法國軍事曆史上最傑出的幾位大元帥的墓,比如路易十四前期的蒂雷納和軍事工程大師沃邦元帥,一次大戰末期的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等人。這裏還陳列著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戰役裏穿戴的半圓形帽子和灰色長大衣。巴黎殘廢軍人院同時也是法國國家軍事博物館,對法國軍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這裏看到很多古代名人的遺物和珍貴文物。
拿破侖的紅色大理石棺
蒂雷納元帥墓
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穿的大衣和帽子
卡爾大公在1809年之前的三年時間裏主持過推行全民兵役製的軍事改革,按照法國式的新戰術原則重新編組了軍隊,阿斯佩恩戰役雖然在聯軍中第一個讓拿破侖在戰場上吃了敗仗,但隨即在瓦格拉姆戰役落敗。他的哥哥弗蘭西斯皇帝難免嫉妒他的名望,擔心他對皇位構成威脅,所以瓦格拉姆戰役以後,卡爾大公這位奧地利最能幹的將領就完全處於退休狀態,再也沒有執掌兵權。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慘敗而歸,列強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爆發了雙方總共50萬軍隊參加的當時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萊比錫戰役,史稱“民族會戰”,拿破侖敗績,1814年在巴黎的楓丹白露宮第一次退位,被流放愛爾巴島。但他在1815年返回法國重登皇位,不久在滑鐵盧戰役中被擊敗,永遠離開了法國政壇。
今天在滑鐵盧和萊比錫戰場都有巨型紀念碑,滑鐵盧還是筆者在2008年3月造訪過的第一處拿破侖戰爭的紀念地,但那次戰役的主角是英國和普魯士,沒有奧地利什麽事,在此不再贅述。萊比錫郊外的民族會戰紀念碑是一座20世紀初現代主義風格的混凝土建築,在1913年戰役百周年紀念的時候落成,頂端有觀景平台,內部的紀念堂呈圓形,上覆大圓頂,周邊矗立著高達12米的巨型持盾武士像。筆者並不喜歡這座紀念碑過度追求宏偉的僵硬冰冷建築風格和雕塑風格,覺得阿斯佩恩之獅雕塑的美感遠超這座民族之戰紀念碑。
拿破侖從俄國敗歸到第一次退位之間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中,奧地利帝國雖是後來者,但出兵最多,所以聯軍總司令由奧地利的施瓦岑貝格親王出任。施瓦岑貝格的軍事能力不如卡爾親王,但聯軍分進合擊,又有普魯士的布呂歇爾這樣能幹的將領助陣,靠著人多戰勝了拿破侖。作為最終戰勝拿破侖的總司令,施瓦岑貝格親王也少不了他應得的一份光彩。在今天的維也納舊城環城大道上就有施瓦岑貝格廣場,離開歐根親王的美景宮入口很近,廣場上矗立著施瓦岑貝格親王的騎像。在維也納的軍事曆史博物館,卡爾親王和施瓦岑貝格親王兩人的立像,在一樓的曆代統帥雕像林中占據突出的位置,分別在一樓主樓梯入口的左右兩側。
這是二樓展廳裏,施瓦岑貝格親王的元帥杖、手杖劍、肩章、勳章等私人物品。
施瓦岑貝格家族在捷克和德意誌境內有無數產業,今天捷克南部著名的旅遊勝地Cesky Krumrov小鎮,就是他家當年的封地之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被沒收,現在是聯合國世界遺產。這個家族流傳至今,第12世施瓦岑貝格親王在2010年前後出任捷克外交部長數年之久。
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後,俄國憑借其數量眾多的軍隊,英國擁有無限的財源,在歐洲居於支配地位,哈布斯堡宮廷非常擔心自己未來不是這兩家的對手,尤其是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和東歐的擴張,跟奧地利是競爭關係,同時奧地利還不希望普魯士在德意誌諸邦裏的地位太高威脅到自己。所以在維也納和會期間,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力主溫和地對待戰敗的法國,讓波旁王朝複辟的法國仍然保持列強地位。梅特涅是一位特別能幹的外交家,當時歐洲所有傑出的政治家都參加了維也納和會,英國的代表是滑鐵盧戰役的勝利者威靈頓,普魯士代表團裏有大學者洪堡,法國代表是曆經督政府、拿破侖、波旁三朝不倒的老滑頭塔列朗,在這些傑出人物當中,梅特涅仍然是最為出類拔萃的一人,盡管奧地利的實力地位不如英俄兩家,但他總能利用英國維持歐洲均勢,法國想要保住列強地位的心理來對抗俄國和普魯士,結果維也納和會的成果,重新確立了歐洲英俄普奧法五強的力量均衡,各個戰勝國各自獲得一些利益,比如俄國拿到了波蘭,普魯士獲得了不少德意誌的土地,奧地利控製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還當上了德意誌聯盟的主席,法國隻需要吐出拿破侖征服的土地即可,之前的邊界沒有受到損害,還拿回了西班牙的控製權。維也納和會建立起的歐洲勢力均衡,使歐洲在以後三十年保持和平,之後雖然有1848年歐洲革命和幾次王朝戰爭,但蔓延全歐洲的大戰直到一百年以後的一次大戰才重新爆發。歐洲的穩定同時也意味著,奧地利帝國被迫放棄了在中歐地區和德意誌聯邦內部擴張的任何野心,它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鞏固東歐和中歐多民族國家的內部統治,並在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俄國爭奪領土方麵。是拿破侖戰爭導致了哈布斯堡帝國雙頭鷹這次曆史性的轉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