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倫敦外圍
(本章提要:格林尼治Greenwich,劍橋Cambridge,牛津Oxford)
在倫敦城遊覽的時間很緊,這次沒有時間去倫敦近旁的其他城市,但是牛津劍橋這兩所名校,我時間再緊,也還是要抽出時間去看的。有朋友說我有“好學生情結” ,大概是真的吧,起碼美國的九大名校校園,我一一都專程去過了。因為我自己是教書的(但絕對不是名校,名校教授哪有空寫這些遊記閑玩呢?) ,在我個人看來,美國名望頂尖的綜合性大學,就是這九個:東部常青藤聯盟裏的哈佛,耶魯,麻省理工,賓夕法尼亞,哥倫比亞,普林斯頓六所,西海岸的加州伯克利和斯坦福,南方的杜克。我知道網上涉及高校排名就會吵架一塌糊塗,而且各種標準各種學科是不同的,比如要說經濟學,芝加哥大學絕對是超一流。我這隻是就綜合名望,自己心目中的高校列個單子,我也沒有什麽湊“十大” 的情結,覺得有幾個夠份量就說幾個,就是一個professor的private list,有人不同意的話,我也不跟人吵架,可別人想說服我改主意,也沒門。
英國的牛津劍橋,曆史源遠流長,不是美國任何一所大學可以相比的,僅舉一例:劍橋大學艾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四百年前有一個畢業生,他的名字叫做約翰-哈佛 John Harvard。(嚴格地說約翰-哈佛不是哈佛大學的創建者,是最初的捐贈者,大學以他命名) 。
第一節 牛津
離開倫敦的距離,牛津比劍橋要近,一般從帕丁頓站坐火車,火車站下來,對麵就是牛津薩依德商學院的現代大樓,牛津城中心各大古老學院,離開火車站也不遠,步行5-10分鍾就到。這是路上一家中餐館,名字有個性,居然叫“鴉片煙寨” 。
大多數學院對旅遊者開放時間有限,一般都在下午2點,或上午10點以後。不過在牛津遊覽,主要是看那些中世紀的建築,要麽跟tour走,要麽自己查旅遊手冊,按圖索驥從外麵拍照也可以,主要是你要清楚,重點看哪些東西。我自己因為事先準備工作充分,采取後一種方式。這是牛津的地圖和我所走的路線。
從火車站出來的大路一直向東走,經過喬治街盡頭,Magdalen Street路口上,左手街中心有一個哥特式樣的尖頂紀念碑,這叫作殉道者紀念碑Martyr’s memorial,是紀念16世紀被血腥瑪麗女王作為宗教異端燒死的三個新教徒大主教(坎特伯雷,倫敦,和沃斯特Worcester的主教) 。
順喬治街接著向東走(下一段叫Broad Street) 到頭右拐,上Cattest Street,這一小段是牛津的精華之一:走到路口之前,在Broad Street接近盡頭的地方,右手是牛津科學史博物館,牆的柱子上有很有趣的人頭雕像。
下一棟建築叫New Theatre或者Sheldonian Theatre,這是牛津每年舉行畢業典禮的地方,是蘭恩爵士的成名作。這不是他的第一個主要作品,第一個是劍橋大學Pembroke學院的教堂,不太出名,這座牛津的New Theatre是他在建築藝術上成名的起點。
從Broad Street右拐上Cattest Street向南走,右手是牛津的波德裏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它的藏書量在英國僅次於倫敦的大英圖書館,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圖書館之一,主樓和庭院建築恢宏,而且它的藏書隻能閱覽,不能外借,就連英國國王也不例外:後來上了斷頭台的那個查理一世國王,跟國會軍作戰的時候曾經駐紮在牛津,想從這兒借兩本書看,被圖書館拒絕了。
牛津,真牛。
圖書館大門的街對過,是New College,說是“新學院” ,其實那也是建立於1379年,中國明太祖朱元璋時代的了,在岔路的路口有個過街天橋,叫“歎息橋” ,是仿威尼斯的歎息橋建造的,不過建造年代是在20世紀一次大戰之前,晚得多了。在劍橋大學的劍河上,也有一座仿造的歎息橋。這所學院最有名的是中世紀的裝飾屋簷怪獸,Gargoyles。說來有趣,電影演員休伊-格蘭特(演諾丁山的那個) ,是這裏畢業的。
順Cattest Street再向南走,右手是牛津大學的標誌性建築,Radcliff Camera,這個Camera不是照相機,是圓形樓的意思,這實際上是屬於圖書館的一個圓形藏書樓,科學圖書館。1749年的建築,18世紀的東西,自然很巴羅克,所以就成了牛津最漂亮的標誌性建築。
Radcliff Camera是Cattest Street 的盡頭,左拐順著High Street繼續向東走一個路口,這一段,左手是All Soul’s College,Queen’s College,右手是University College,到下一個路口右拐上Merton Lane,往回走,繞一個順時針的圈,可以經過Merton College,Corpus Christi College,Oriel College,和Christ Church的教堂。回到High Street主街上,就可以經過Carfax高塔,回火車站了。在這幾所學院裏麵,University College大學學院是建立最早的,1249年,Merton學院和Balliol學院(在殉道者紀念碑旁邊) 其次,也隻晚十來年,說起來都是中國南宋末年的時候就有了。這幾個學院看什麽呢?Christ Church由亨利八世的紅衣主教Wolsey建立,原來叫紅衣主教學院,Wolsey被砍頭以後改名叫Christ Church學院,這所學院畢業了13個英國首相,和美國賓州的建立者William Penn,就是費城市中心站在市政廳頂上的那位。它是牛津諸學院裏最貴族化最有錢的,跟劍橋大學同樣由亨利八世創建的三一學院是姐妹學院。它的教堂很有名,但多數人對它的食堂感興趣:電影“哈利-波特” 裏麵魔法學校的食堂,就是Christ Church的食堂。Merton學院門前的這條小街,Merton街,是牛津唯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鵝卵石小路了。而回車站路上經過的Carfax Tower,是登高俯瞰牛津全景的最佳所在。
其實牛津在殉道者紀念碑那裏還有一個著名的阿什摩蘭博物館Ashmorland,是曆史與藝術博物館,但這裏今年一直關閉整修,到2008年才開,所以不用去。
第二節 劍橋
劍橋的曆史比牛津稍微短一些,最早的學院比牛津最早的晚三十來年,也是相當於元朝初年的事情了。傳統上,牛津偏重人文教育,而劍橋偏重科學研究,可是劍橋也出詩人:桂冠詩人華茲華斯和和“失樂園” 的作者彌爾頓是劍橋畢業的,而拜倫在劍橋上學的時候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喜歡跟他的寵物熊一起露天裸浴。徐誌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再別康橋,別的是哪裏?
科學方麵,達爾文和牛頓是劍橋最有名的人物,不過大家沒有必要費心去找那棵著名的蘋果樹,因為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從而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地方,根本就不是劍橋,根據牛頓本人助理的書,牛頓當時離開劍橋在林肯郡的媽媽家裏休假,在院子裏散步的時候,看到有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思考出萬有引力場,也根本沒有“蘋果掉下來砸到坐在樹下的牛頓” 。現在在劍橋的三一學院,確實有一顆“牛頓的蘋果樹” ,不過校方可沒有說那就是“那棵樹” ,據說這是“那棵樹” 結出的一個蘋果的直係後代。
真要看的話,三一學院裏的蘋果樹沒什麽好看的,倒不如順著劍河,由北向南,一一走過幾所著名學院的背後,還可以坐船,緬懷一下“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的意境。劍河上,即便是一月冬天,仍然有“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
“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幾個學院,從北到南沿劍河分別是:聖約翰學院,三一學院,國王學院,王後學院。在聖約翰學院背後的劍河上,有歎息橋,也是仿造的威尼斯的那座,雖然橋本身不開放,不能從上麵走,但在附近取景拍照還沒問題。在女王學院背後,是另一座著名的橋:拱形木結構“數學橋” 。傳說講“牛頓建造數學橋完全靠力學拚接,不用一顆釘子。後人拆開想研究,研究完了裝不回去了,結果現在的橋是用釘子釘起來的” 。怎麽說呢?這數學橋原本不用釘子是事實,1901年重建這座橋的時候,用釘子鉚接也是事實。不過劍橋校方說數學橋不可能是牛頓設計的,因為建造這座橋的時候,牛頓死了22年了。哈哈,又破除了一個神話。
我喜歡這張照片上的幾點紅果,“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
我個人最喜歡的劍橋,是從劍河背後,看國王學院大教堂。這所教堂建造了三百年才完工,非常宏偉,尤其從劍河的橋上越過河水,隔著大草坪欣賞,哥特式塔樓沐浴在夕陽下,賞心悅目。
中世紀幽深的小巷,仿佛走過另一頭,就通向久遠的過往,那不是街巷,是時光的隧道,在隧道的那一邊,可有個象丁香一樣結著輕愁淺悒的姑娘?“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要拿劍橋和牛津對比,我更喜歡劍橋,因為有水,就有靈氣,劍河邊的風景與古老的中世紀學院建築相得益彰,劍橋雖然偏理工科,但是它跟清華或者麻省理工不同,有很濃鬱的浪漫氣息,無論是再別康橋的徐誌摩,還是拜倫彌爾頓華茲華斯,劍橋這個環境是能夠激發詩歌的靈感的。
在劍橋還特為去了一個地方:翁美齡的墓。可還記得83版射雕英雄傳裏的蓉兒?我小時候可是83版射雕和蓉兒的粉絲呢。想起來好笑:我這次去倫敦,除了聖保羅教堂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兩處名人墓集中的地方以外,專程不辭辛苦地去拜訪了兩個人的墓:一個是馬克思墓,一個是翁美齡的墓,想起來也頗能代表我的個性:去看馬克思墓是我嚴肅的,學問的一麵;不過我可不是古板的老學究啊,去特為看看當年喜歡的蓉兒,算是憐香惜玉吧,也有點八卦,是不是?翁美齡正值26歲最好的年華,卻為情自殺香消玉隕,著實讓人歎息,但也正因此,讓人們記憶中的她,永遠定格在那個嬌俏美麗的蓉兒形像。幸,還是不幸?因為她母親住在劍橋,她畢業的大學也在劍橋(不過不是劍橋大學) ,翁美齡就葬在劍橋市立公墓City Cemetery。具體的位置,是公墓西北角將近臨街的一片,進公墓門一直向左手走到頭,從臨街最外邊的墓碑向裏數第八或第九排的樣子。
墓前的花和玩具,不是我帶去的,是前麵別人掃墓留下的:已經22年過去了,很高興,蓉兒並不寂寞啊。這裏離開火車站和劍橋市中心都很遠,走路是走不到的。不過劍橋市中心本身離開火車站也挺遠,也要走20分鍾的樣子,所以,如果有人想去市立公墓的話,倒不如在這三個點之間坐公共汽車,省力得多:在火車站前坐Citi 3 城市3路公共汽車,上車花2。8英鎊向司機買一天通票(坐兩次公共汽車就比通票貴了) ,坐車到city cemetery,讓司機到地方提醒你一下。從公墓出來,還是同一部車,不坐反方向,順著坐下去,就到劍橋市中心的公共汽車總站。在劍橋玩好以後,接著坐同一路公共汽車回到火車站。這一路citi 3 bus是轉圈的。
第三節 格林尼治
倫敦外圍最後一個景點是格林尼治。紐約曼哈頓有個很有名的格林威治村,不過倫敦郊區這個地方,Greenwich裏W是不發音的,N直接和I連讀,所以發音不是格林威治,而是格林尼治。去格林尼治的人,自然都是衝著皇家天文台,0度經線,這又是蘭恩爵士的設計,很漂亮的小紅房子,座落在小山頂上,視野開闊,附近格林尼治和遠處倫敦城的摩天樓群一覽無餘。
來這裏,自然少不了拍個“一腳踏西半球,一腳踏東半球” 的經典pose,我也不免俗。旁邊有個自動打印機,投一英鎊硬幣進去,會給你打出一份“跨越0度經線” 的具名證書,好像跨越赤道,南北回歸線,都有這種儀式,可惜我當時手邊正好沒有1英鎊的硬幣,於是作罷。
除了0度經線和登高遠望之外,皇家天文台內部的博物館似乎可看的不多。我更多的時間花在山腳下的國家航海博物館。這裏是科學博物館,有很多科學原理的演示,比如海浪的形成,星象等等,同時也是英國航海曆史的博物館。我這次抱著特殊的目的前來:尋找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陣亡時所穿的軍裝。致命的子彈洞在海軍中將軍服的左肩上,當時狙擊手是在敵艦桅杆,從這個角度,子彈擊中納爾遜的脊柱,並停留在那,也正因此,納爾遜雖受致命重傷,但一時未死,一直撐到四小時之後,得知戰役大獲全勝,消滅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最後說“感謝上帝,我已盡職” 才死。死後,納爾遜的屍體泡在一桶白蘭地酒裏麵,保留到艦隊回倫敦舉行國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保存納爾遜屍體的,是一桶法國白蘭地。可惜這個博物館內部不準照相,而展廳內是相當黑暗的,我趁沒人偷拍了一張,但非常模糊。
照片上白色的是當時他穿的長褲,褲子上有退色的大片血跡。
航海博物館旁邊還有一個Queen’s House,白色很小很不起眼的房子,線條簡潔樸素,英國革命之前為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王後而建造,當年是英國第一棟文藝複興仿希臘羅馬古典式的建築,所以在英國建築史上有挺高地位。這房子建成沒幾年,英國革命爆發,後來王室沒有再用,現在這裏主要展覽一些航海博物館跟海事有關的繪畫。格林尼治這些景點都不要門票,但這裏很小,可看的不多。主要一個是大廳黑白相間格子圖案的大理石地板,一個是都鐸時代完全不用支撐的螺旋形樓梯和鬱金香花形鑄鐵護欄。
航海博物館和Queen’s House前麵,臨水處,是宏偉的格林尼治大學圖書館,這又是蘭恩的傑作,當年是皇家海軍學院,直到1998年才轉給格林尼治大學。
知道為什麽這棟大樓要分成對稱的兩部份嗎?看看照片就知道了:兩個樓中間的空隙,正好對準Queen’s House,因為當年設計這個大廈的時候,瑪麗二世女王命令,不準遮擋住Queen’s House看泰晤士河的視線,所以蘭恩隻好把房子拆開兩邊來設計。碼頭的Cutty Sark號三桅帆船,今年在維修,要到2008年底才能完全開放。不過我對此並不太遺憾:我住的區域,保留有不止一艘舊式帆船,就在離家步行20分鍾的港口,就停泊著一艘類似的三桅縱帆船,而且還是每年能出海的,所以原本沒計劃想上這艘船。
********************************
結語:到這兒,似乎應該寫完了。不過,電影“追捕” 結尾,杜丘對真由美說“哪有個完哪” 。阿姆斯特朗在月亮上說“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讓我再過把篡改名人名言的癮:“這是我開始倫敦旅行的一小步,卻是今後邁向歐洲的一大步” ,嘿嘿。
每次遊記結束我都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沒有止境的” ,以此自勉,都快成了維也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了。人總是貪心不足吧。倫敦市內的主要景點,我這次基本去過了,全是肯定不全,一些小的地方沒去,象白廳宮宴會廳,近衛軍博物館,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下次來倫敦,重點是以倫敦為中心一日距離內的外圍,目標有牛津附近的布倫海姆宮,北方向上的莎士比亞故鄉Stratford upon Avon,西方向上的巴斯,巨石陣,東方向上的Leeds城堡和坎特伯雷,南方向上的勝利號戰列艦和白懸崖。想去的地方還有很多。所以,就象麥克阿瑟一樣,我說“我會回來的”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