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穆公西戎稱霸----《簡要東周列國故事》(77 )

(2010-02-26 23:53:31) 下一個
    自從秦穆公派遣孟明攻伐鄭國沒有成功,反而在崤山被晉軍大敗之後,秦國的威望大損,見秦國的威望因此受到影響,孟明更是一心想報仇立功回報穆公知遇知恩。

    公元前624年春,也就在崤山大敗後的第三年,孟明自我感覺準備好了,就向穆公請纓伐晉,穆公同意了,孟明還是以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率領兵車400乘出發伐晉,晉襄公隨時準備應對秦國的出兵報仇,所以探子很快就把秦兵的動靜報告給晉襄公知曉,他命令已繼承父職任中軍元帥的先且居率兵迎敵。

    先且居認為應戰不如伐秦,就在秦兵還未入境的時候領兵朝秦國境內進發,中途相遇,被先軫羞辱過的狼向新元帥請戰:讓我先去拚殺一場,以自己的勇力來洗脫當年的恥辱。

    居沒有父親般有成見就同意他的請求,就帶著百來個挑選出來的勇士奮勇衝向秦軍,所向披靡不可阻擋,先且居站在兵車高處,望見秦軍已被衝亂了,就揮師發起全麵進攻,一下子就大獲全勝,先且居救回遍體鱗傷的狼,但他傷勢太重、嘔血鬥餘之後就死了,先且居在晉襄公麵前為狼請了首功。

    孟明敗回秦國向穆公領死,穆公又一次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繼續委任他擔當重任,這個君主用人的手腕很高明,一下子就讓孟明甘願為之赴湯蹈火,他把自己的家財全部拿出來送給陣亡士兵的親屬,這樣做,士氣就高漲了,孟明更加積極練兵準備下一次的報仇。

    同年冬,晉襄公改迎敵為主動出擊,帶著晉、宋、陳、鄭四國兵馬伐秦,攻占了兩座城邑後退兵。在秦兵第三次敗給晉軍之後一段時間裏,浮躁的孟明變得沉默了,再也不提伐晉的事,許多人在穆公麵前攻擊他,說他害怕晉國,有辱秦國體麵。麵對這些,穆公不為所動,依然對孟明信任有加,堅信他一定能夠打敗晉國。

    第二年夏天,孟明一切準備好了,向穆公請求出兵伐晉,並請穆公一同前往觀戰,他對穆公說:此次再失敗,誓不生還!穆公也說:再不勝,我也沒有麵目回秦國了。這樣,君臣帶著同等的決心領了500兵車出征了,等到渡過黃河,孟明下令在河岸邊把船隻全部燒毀,穆公不明所以,孟明說:士兵打仗靠的是氣勢,我軍一連敗了三仗,士氣已經衰落了,隻有借燒船來表示有進無退、誓死進攻的決心,這樣士氣才會高漲起來(比項羽的破釜沉舟早了幾百年)。

    麵對氣勢洶洶而來的秦軍,晉襄公有些怵了,就聽從趙衰、先且居等人的意見,暫且回避秦軍君臣、士卒積聚三敗的怒氣,讓他們有所斬獲、怨氣消泄之後再應對。這樣情況下的出兵和應敵對策,就必定是如入無人之境的狀況,他們殺進崤山,見到早時陣亡的秦國兵將,孟明大哭,隨後祭奠、裝殮,秦穆公穿喪服親自祭拜,放聲大哭,引發三軍大悲。

    回到秦國,穆公拜孟明為亞卿,並把與晉國相鄰的蒲津關改為大慶關,借此渲染軍功。西戎主赤班,本來因三敗於晉軍而小看了秦國,想發兵進犯,穆公也探知西戎動靜,就借這次大捷餘威傳檄文給赤班,命他按時上貢,否則就要移師伐戎,赤班見不是路,趕緊改變主意,率領西方二十來國納地求和,尊秦國為西方霸主。

    不要笑西戎的見風使舵,他們的“倒向”不失為是隨機應變,要笑見風使舵的,對象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周襄王,當年他把周室的安全寄放在重耳身上,現在見秦軍大敗晉國,就要“封”秦穆公為霸主,跟晉國同等地位,隨朝的尹武公勸說:現在秦晉交惡,如果您封秦國,必定會惹來晉國不高興,畢竟晉近秦遠,晉國勤王方便,您還是改封為賀,這樣秦國高興,晉國也不生怨,豈不是好。周襄王聽從了,就令尹武公前往秦國,賜穆公金鼓,穆公以年老不便遠行,派公孫枝雖尹武公上朝拜謝。

    關於“春秋五霸”有二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第一種說法的依據是秦穆公時代的秦國具有稱霸的實力,第二種說法把他排除五霸之外,是因為秦穆公沒有在中原大會諸侯,加上晉國的實力還強大,秦國還沒有達到取代的程度。

    【淺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