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在大國之間的關係中,秦穆公和晉文公執政時期的秦晉關係算最友好了,從庇護重耳開始,到晉文公稱霸這段時期,秦國為晉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但關係總算一直友好,發生變化的根源還是利益問題,具體的導火線是許國。
卻說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除敵對的大國楚、不參與中原事務的秦外,就隻有一個小小許國敢不買賬拒不赴會,這是晉文公這個新霸主所不能容忍的,就在會盟結束後,率領晉、齊、宋、魯、蔡、陳、莒、邾八個會盟國,還有專程趕來的秦國、被特赦急於立功的曹國等十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向許國,許僖公嚇壞了,趕緊派人向楚國求救,等不到救兵就趕緊向晉文公求降,由於有厚重的禮物送給各諸侯國,晉文公也就同意受降退兵,各諸侯分別歸國,臨別的時候,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對翁婿約定:如果以後有需要用兵之處,秦晉二國要互相幫助。
許國的事情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在征伐許國的過程中插入了鄭文公的小動作,鄭文公是重耳流浪生涯中遭羞的三個主要人物之一,隻因見機轉舵得快避免了曹國、衛國的下場,但投降之後見晉文公處罰曹共公、衛成公太重,就有兔死狐悲的感覺,加上擔憂晉文公記恨自己,就產生脫離晉國的念頭,向晉文公托詞歸國不參與討伐許國的行動,叔詹猜中他有背晉的想法,就勸阻鄭文公,但沒有效果。
鄭國已經是軟腳蟹,既然背棄晉、就要委身楚,鄭文公派人去楚國,要修複跟對方的關係。但這一件事偏偏讓晉文公發現了,在從許國撤軍的途中就要討伐鄭國,但被先軫以“兵已疲”為由說服了,就決定休整一年後再討伐鄭國。
第二年,重耳又要大會諸侯伐鄭,先軫說:鄭國是小國,靠自己就能解決,何必再勞師動眾?文公說:其他國家可以不參與,但與秦國有約定,是一定要請他們出兵的。先軫繼續勸阻:鄭國地理位置重要,以前是齊、楚爭奪的對象,秦國也有稱霸實力,難保不對鄭國有私心?還是不要讓他們出兵的好。重耳認為鄭國與秦相距很遠,對秦沒有什麽好處,所以沒有聽從先軫的意見。
秦穆公接到書信後就按照約定時間,在九月份帶著百裏奚,以孟明(百裏奚的兒子)為大將,杞子、逢孫、楊孫為副將率200兵車出發,屯兵在鄭國南部;此時晉國兵馬已經屯兵在鄭國的西部了。
麵對兩個大國的兵馬,鄭文公怕了,召集大臣商議,叔詹的看法是:先派說客去見秦穆公,隻要能說動秦國退兵,晉國就有辦法對付了。鄭文公同意了,就問由誰去當說客?叔詹就推薦了一個叫燭武的老人,當時燭武已經70歲了,須發全白、步履不穩,鄭文公一見麵就懷疑他是否有能力,在叔詹的一力推薦下才拜為亞卿,這個一瞬間就變得大貴的老人就坐在竹籃裏由兵士用繩子縋下城樓來到秦國兵營大哭,兵士覺得奇怪就帶他來見穆公。
曆來的說客,要說動人家,無非是膽大、心細、反應快;能夠不怕死,能夠抓住對方的心理活動,能夠及時把握時機應變。老燭武這個新亞卿也不例外,他向穆公分析討伐鄭國隻是對晉國有利;晉國強大對秦國隻有害處沒有好處;鄭國願意成為秦國的屬國。這三方麵說中了穆公的私心,心也就被說動了,在一旁的百裏奚趕緊勸阻:燭武是說客,不能一味聽他說的,秦晉友好對雙方都有好處,不應該為了一個鄭國而損害這種關係;再說,鄭國距離秦國遠,沒辦法真正占有它,還是不改“秦晉之好”初衷好。但百裏奚的“苦藥”已經沒有燭武的“蜜湯”有效力了,他說不動穆公已經改變的想法。
穆公決定與鄭國結盟,他與燭武歃血為盟後不但不跟晉國同步伐鄭,還留下三個副將幫助鄭國守城抵禦晉國,隨後連招呼也不打就自行班師回國。重耳得知穆公變卦後大怒,狐偃就自告奮勇要領兵追打秦兵,文公稍為冷靜後還是念及穆公昔日的恩情,暫時忍住這口惡氣,但跟普通家庭一樣,“秦晉之好”的蜜月已經結束了,下來要麵對的就是刀槍劍戟。
鄭國利用燭燭武說退秦兵,但危機並沒有消除,晉國圍攻得更厲害,必須想辦法退晉兵,鄭文公又想請老濁武出馬,在一旁的石申父自告奮勇要出頭去見晉文公,鄭文公同意了。
石申父采取的策略是:先服軟送厚禮,換得人家能接待自己,使自己有機會甩動舌頭。這一步算做到了,隨後石申父用話來打動重耳,因為他知道晉文公很看重公子蘭,這個公子蘭是鄭文公的弟弟,一直在晉國追隨晉文公。他請晉文公讓公子蘭回鄭國監國,鄭國保證從今以後追隨晉國,再也不變心。這一席話很有效力,重耳就提出兩個條件:一是立公子蘭為世子;二是把叔詹送到晉營來治罪,除非滿足這樣兩個條件,否則不會撤兵。石申父把重耳的話帶回鄭國,鄭文公同意第一個條件,對於第二個條件心存不忍。叔詹為保護國家自願去見晉文公。
晉文公一見叔詹,就大數他的罪過,並令人燒火要把他烹死,叔詹毫不膽怯為自己辯解,重耳被說動了,就放他陪公子蘭歸國。
晉國撤兵,晉、鄭關係修複好,但秦晉關係卻惡化了。
【淺評】秦穆公是東周時期一個有名的諸侯君主,他一下子被燭武這個老頭子一席話說動而背棄晉文公,阿筍有些懷疑馮老先生筆下的真實性。如果是史實,那麽秦穆公下的就是一步臭棋。從東周的故事中,印證了這麽一句話:世上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隻有永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