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亦莊亦諧說貪戒貪

(2008-09-28 17:06:27) 下一個
      上周末到學校接孩子,望見從對麵的遠遠處走著一個挺著肚子、平視著頭的人挪步走來,我就猜想,他是剛從自助餐廳裏出來,為啥?因為貪吃;為啥知道?因為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曆。 
      相對方向慢慢走到同個學校門口,我就知道自己猜錯了,是“她”不是“他”,是“貪生”不是貪吃,她左手牽一個、右手推一個,肯定還要去接一個、或兩個、三個。在國外,擁有三個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很多,因為這樣的家庭算大家庭,補助金多好多。我早了幾年戒貪,身邊也就隻有兩個小孩,所以牛奶金收入就隻是些些了。
      孟軻道“人之初、性本善”,荀況稱“人之初、性本惡”,凍雷驚筍說“人之初、性本貪。”所以孟軻成了孟子,荀況成為荀子,都不名而尊之;凍雷驚筍也因此成了《閃閃的紅星》裏麵那個可愛的小男孩——冬(凍)子,這冬子年齡雖比孟子、荀子小了些,學問更是不可同道,但在中國,小冬子的名氣就不一定輸給老孟軻、老荀況了。
    “貪”之一字與生俱有,人一生下就貪哭——拚命張嘴,哭後就貪“色”——拚命吮奶;長大了還是貪,青春期貪洗、成婚後貪做、早年就貪福、中年再貪祿、老年又貪壽,不信的話,你可以去看餐廳、酒店看看,大都擺著“福祿壽”三星,就是用自己的心理去迎合顧客心理而招徠生意。弄得無人不貪、無處不貪,害得“和大人”上吊、害得成副委員長被斃;害得同治爺中(梅)毒、還害得徐(其耀)廳長落了馬(共140多個情婦)......
    除少數有慧根的“人”外,凡人大都貪,就算不貪婪,也有貪多些的心理,包括了對物、對情、也對性。這個“貪”也成了人做人、人悟道的大礙,佛教更把這“戒貪”二字放在“三戒”之第一。我雖有悟道之心思,卻少悟道之慧根,對佛教方麵也就談不出個深的道理來,想說的是:“人要戒貪、貪必思聚、聚多必恐、恐生則不怡。”
       一個人不快樂,就是擁有再多的情、性、物又有啥用?因為過得快樂才是人生的根本。
       人有沒有前生、有沒有後世?很難說得清,就是勉強說得清也沒證得明。認有者,則更應該去遵循宗教的教誨戒貪,認無者,也應為了自己去戒貪,那麽區區幾十年人生,因為“貪”之一字而過得不快樂才是最失敗的人生。
        有人問過我:“什麽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我答:“你感覺到快樂比痛苦多就是成功,多得越多就算越成功。”我的回答跟他想的不太一樣,就繼續探討下去:
        我認為,現在的世界大都是以一個人的官職有多高、錢袋有多厚、擁有多少的情和性、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否事業有成,枉不枉來這人世一趟,其實上麵所說的功名利祿、酒色財氣都隻是人生的“標”,他們沒有去認真思考人生(不包括那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人在內,他們已經超越了人)的最根本目的——快樂!快樂才是人生的“本”。
      “標”可以得到“本”,但“標”就是標,“標”不能代表“本”,也代表不了“本”,不然的話,這世界上就將分為高官厚祿者的快樂幸福、貧民百姓的悲哀痛苦這兩大類情感了,這個不用贅言大家都清楚世界並不如然。
         既然“標”代表不了“本”,那麽,人要追尋的就應該是奔著“本”,而不是去為了得到“標”而去追求“標”,如果在追求“標”的時候能夠獲取“本”,那當然這種追求是值得的,也是應該的!因為快樂是一種心理感覺,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來源、途徑,關鍵就是要明白自己獲取快樂的根源是什麽?在哪裏?當然,這隻對那些有可能由自己作出抉擇的人和事而言,不包括那些為了責任去做某些不得不為之的範圍。
        人的快樂絕大部分來之“擁有”,一旦“被擁有”的東西達到或超越自己心裏設定的“度”,就能從中獲取快樂,反之也然。要獲取更多的獲取物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和努力,而心裏這個“度”卻是自己給自己下達的指標,可以調整的,如果調低了,目標也就容易達到,快樂也就擁有。要調低自己心裏的“度”,就要戒貪!
        人能擁有戒貪的心理,就不會太貪心,就能夠從不斷實現各個理想之中去不斷獲取快樂,有了快樂的心理作起事來也就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得到某些意外的驚喜。
       我,人到中年的“冬子”,以前努力過,現在也在努力,未來還是要努力,努力戒貪、努力追尋自己的快樂生活,除承擔做人子、人夫、人父的責任外,去做讓自己快樂的事(當然是在不違法律和公德的前提下),包括現在的寫作,在寫之中獲取快樂!到了為寫而寫的時候,我將不寫,重新尋找會快樂的事情來做做。廢話多多,這樣的性格、這樣的心態,就必然有一個一事無成的我,雖得到自己的快樂,卻未能成就一番事業,凍雷驚筍也就永遠是“冬子”而不會是凍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