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燙手的山芋
長平之戰雖然發生在長平,但起因卻是長平西北部不遠處的上黨。長平戰爭之前,上黨郡為韓國領土,但上黨到趙國的都城邯鄲比到韓國的都城新鄭(鄭州附近)還要近,不到200公裏。戰國時期,上黨地區乃是秦,韓,魏,趙四國重要的軍事要地。我們先看看上黨對秦趙兩國的重要性。
先分析一下秦國這邊。戰國時期,源於不同時期的戰爭,秦韓魏三國的疆土,尤其是韓魏兩國的領土呈犬牙交錯狀,例如以下就是公元前 350 年,魏對秦戰爭後迫使秦遷都到鹹陽時的地圖。圖中可以看到魏國的幾乎包裹住了韓國的東西兩邊的邊界。而上黨就處在像牙齒狀的北部邊界的齒頭位置。正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裏自然成了韓趙魏秦四國的交通要塞和軍事戰略要地。上黨到趙都邯鄲,魏都大梁和韓國新鄭都有通暢的官道。
戰國各國位置(公元前350年)
早在長平戰爭之前,秦國就已經在國君秦昭襄王的領導下采用了相國範睢 “ 遠交近攻 ” 的霸業策略。在外交上安撫趙,燕,齊,楚諸國的基礎上,對魏韓兩國接連發動了若幹次戰爭。最後占領了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城)為中心的魏國河東,後又攻下了韓的少曲 ( 今河南濟源東北 ) 、高平 ( 今河南孟縣西 ) 、南陽、野王等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此時的韓魏兩國除了割地以外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了。秦國此時似乎在中原地帶隻剩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已經走上小康並且初步崛起的趙國。
秦國要想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可以有兩種方案。一是視上黨而不顧,從西麵和南麵對邯鄲進行攻擊。另一方案是先拿下上黨,然後行成對邯鄲的北,西,南三向的合圍。但無論從難易程度和戰爭勝算上考慮,先占領上黨是較佳的選擇。上黨地勢高拔,一向為邯鄲西方天然屏障,秦有上黨近乎解除了邯鄲城防。這就是為何秦國戰敗韓國後要韓國割上黨之地為戰爭賠償的原因。
再看看趙國。雖然趙國當時也是興起的強國,在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代,有過滅中山,攻齊燕魏韓等鄰國的多次戰爭,並取得很多勝利,但還沒像秦國那樣有獨霸天下的國策計劃。尤其趙惠文王一死,兒子趙孝成王即位後,霸業路線圖上的步伐就有點慢了。雖有一兩次征伐,但都是小打小鬧。也就是說,當時趙國還沒有站起來和秦國正式交手的準備。
但是,趙孝成王明確感到了秦國越來越近的壓力。各種軍事防禦的策略估計也在國內熱烈討論之中。其中一個非常理想的防禦就是在邯鄲以西上黨和長平一帶的高地上架起一道天然的防線。他們也知道,如果上黨進了秦國的手裏,邯鄲的命運隻有上蒼才能幫上忙了。
如果沒有韓國上黨郡守馮亭的鮮明厭秦喜趙的感情取向,趙國就是把上黨一天想個 48 小時也無法得到。因為你要從韓國手中去搶上黨,不僅要麵對韓國軍民保家衛國的抵抗,還有麵對秦國忽視眈眈的目光和強壯的爪牙。
後來有人評論說,當時韓國是為了讓秦趙兩國早點交手,才一麵要把上黨割給秦國,另一麵又命郡守馮亭投降趙國。如果真是這樣,韓國還真是找到了一個可以在強大的秦國攻擊之下喘息的機會。對於韓國來說,已經被秦國割斷交通的上黨郡就像一個遠嫁在外的姑娘一樣不可指望了。不管是韓國的國家策略還是上黨郡守馮亭的個人行為,秦韓戰爭後處於遊離狀的上黨就如同一個燙手的山芋從天上突然掉在了年輕的趙孝成王手上。
且說有一天趙孝成王在家裏午睡。他夢見他穿著一件偏傍結扣的衣裳,乘著從天上降下來的一條龍,往天邊飛去。但是,還沒有飛到天邊,馱著他的那條龍突然墜落到地上。他轉過脖頸一看,隻見身兩側各有金山玉山一座,而且山景秀麗,光輝耀眼。
醒來後趙孝成王不知道夢中的意思,然後就找人來為他解夢。先找到大夫趙禹,趙禹說: “ 偏衣者 ( 即指偏傍結扣的衣裳 ) ,合也;乘龍上天,升騰之象;墜地者,得地也;金山玉山者,貨財充溢也。大王目下必有廣地增財之慶。此夢大吉。 ”
趙孝成王後來又召來一個名叫 “ 敢 ” 的巫吏來解夢。敢說: “ 偏衣者,殘也;乘龍上天不到天邊而墜地者,事多中變,有名無實也;金山玉山者,可觀而不可用也。此夢不吉,願大王慎之。”
趙孝成王正在為這夢的凶吉苦惱的時候,外麵有人傳來一封信,打開一看 , 是韓國上黨太守馮亭寫來的:
“ 秦國進攻我們韓國,情況十分危急,上黨很可能要陷於秦手。我等上黨吏民不願附秦,而願附趙。今將所轄 17 城,拜獻給大王。祈大王辱收之 ……”
趙孝成王剛開始高興得差點沒跳起來,但他立刻平靜下來了。他想,一個夢還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解釋,這件事千萬不能馬虎從事。所以他找來他召平陽君趙豹過來商量。
趙豹說: “ 無故之利便是禍殃。上黨 17 城不可收!”
顯然平陽君的話有些倒胃口,但趙孝成王還是能保持平靜地反問: “ 上黨的官兵自願歸附我們趙國,這是民心所向,為何能是禍殃? ”
趙豹說: “ 秦國已占了韓地野王。在秦王看來,上黨 17 城早已成了他掌中之物。我們若接收過來,豈不是在虎口裏搶肉吃嗎。秦王豈能善罷甘休?如因我們接收上黨 17 城而致使秦王發兵攻打我們趙國,那豈不就是禍殃嗎? ”
趙孝成王一時沒法反駁。但他又不願意拒絕馮亭送來的上黨,所以他又把平原君趙勝召來商議。
趙勝一聽這事很高興: “ 用百萬軍士去征戰數年,也未必能得一城。而今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得 17 城座城池,你還猶豫?而且上黨對我們多重要?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為啥不要? ”
趙孝成王又對平原君說,他害怕這 17 城是 “ 無故之利 ”,是“ 禍殃 ” 。 怕以後秦國會因這事情來攻趙國。
平原君說: “ 什麽無故之利!有故之利你哪裏去找去?馮亭願意依附我們,我們又願意接收,禍殃從哪裏來? ”
趙孝成王一聽很高興,這才立即派遣平原君代他前往上黨接收了 17 城,封馮亭為三萬戶,並號為華陽君。
後來史學家和文人們都對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的這一決策頗有微詞。把後來長平之敗的責任都推到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這一決策上。《史記》作者司馬遷就是其中一位。這是在他《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摘抄的: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 “ 利令智昏 ”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觽,邯鄲幾亡。
對此,大仙持保留看法。先不說上黨這個地方對趙國軍事戰略地位如何重要,一旦落入秦國之手趙國將麵臨何等的被動局麵。光是認為不收上黨秦國就不會來攻趙國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秦國當時的軍事國策已經不是停留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之上,而是提升到要做中國霸主的更高層次了。如果說,上黨如果處在別的地方,如韓國與楚國接壤的南部,秦國絕對不會以全國總軍力為此來和楚國進行決戰。因為這樣,就相當於給趙國一個絕好的崛起發展機會。在魏韓已經沒有防守之力的時候,秦國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乘勢挫敗趙國,徹底解決三晉,以圖稱霸中原。然後再對燕國,齊國和楚國等邊遠戰國實行各個擊破。
也有人同意秦國當時想打趙國的意圖,但認為如果沒有上黨事件,秦國或許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戰爭借口,會因師出無名而拖延對趙國的戰爭步伐。對此,我更有不同意見。曆史上國家之間的戰爭雖然都有一個引子事件作為導火索,但真正決定因素並不是引子事件本身,而是背後的國家利益或統治者利益。引子事件隻是借口,沒有這個引子,也會找到另外一個,或者自己製造一個。有時連製造都懶得去弄,直接開打了。就像二戰時期德國對前蘇聯的戰爭。之前,兩國關係不壞,還有“互不侵犯條約”為法律基礎。可是後來當希特勒認為戰機來臨時,如何能考慮到蘇聯對德國的外交態度?
還有,中國“ 9.18 ”和盧溝橋事件也是這樣。當時日本人那樣欺負中國,中國政府是那樣地一忍再忍。當日本人一旦認為他們需要戰爭的時候,何時會考慮中國人的態度?
如果你覺得這兩個例子說的是法西斯,那我再來說說美國和伊拉克。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認為“ 911 ”事件才是導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的導火索。我不這樣認為。有資料顯示,美國一直沒有找到薩達姆和拉登他們有任何聯係的證據,另外美國當時也沒有將這個作為要打薩達姆的主要理由。那時美國政府最有煽動性的理由是薩達姆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現在我們知道,這都是切尼他們故意讓 CIA 搞出來的謊言。另外也有人說,如果薩達姆當時同意讓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到他的總統府搜查,或許還能躲過此劫。這更荒唐了。當時美國已經做好了所有戰爭準備,就是薩達姆合作,對外開放了總統府,美國也會再找出更苛刻的要求來,直到薩達姆不能接受為止。
所以我認為,當上黨這塊燙手的山芋被送到趙孝成王手裏的時候,趙孝成王的決策是沒有錯誤的。而且他的決策過程也算很慎重。平原君趙勝也沒有錯,隻是接受上黨最重要的理由沒有在任何史書中被說明出來。後來秦國攻打趙國應該是由秦國霸業的利益來決定的,趙國不收上黨,他也會來攻,並且得到上黨以後,攻起來更容易。趙國接受上黨,才是唯一的上策。退可以依據有利地形固守,進可以據上黨高地虎視秦魏韓三國。不管上黨這塊山芋如何燙手,趙孝成王都應該接著。關鍵是得到以後,如何去享受這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