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偉大策略,被劉鄧在執行中大打折扣

(2021-03-07 17:57:32) 下一個

  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壯舉,可以說是共軍的戰略轉折點,從根本上改變了解放戰爭國共的戰略相持態勢,揭開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守進入戰略反攻的序幕。

       從此以後,共軍在中原大地,從被動挨打,忙於應付,變成了積極主動,機動靈活,想打誰就可以打誰,而且基本上是一定消滅。比如陳謝兵團在豫西,縱橫馳騁,攻城略地,如若無人之境,隻用一個旅,就牽製了國軍裝備精良的幾萬人的第五兵團部及整編第三師,執行豫西牽牛戰術,其它大部隊自由休整,直至最後借助劉鄧,陳粟部隊,全殲國軍第五兵團部及整編第三師,劉鄧,陳粟,陳謝在這裏實現了首次大會師而國軍卻無所作為。華東的陳唐兵團,從魯西南自由地,隨意地運動到豫中,多次解放許昌等京廣線的縣城而國軍卻無能為力,再運動到豫西,指揮陳謝兵團一起攻克洛陽這樣的中等城市。

       陝北,山東的國軍的所謂重點進攻,徹底失敗,國軍士氣基本上完全消失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有計劃的主動進攻。同時還換來了華野和陝北中央的喘息時機。

       從此以後,共軍基本上開始了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常言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共軍能夠得天下,可以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功不可沒。

        毛共中央把劉鄧千裏挺進大別山和陳謝、陳粟三個棋子,均部署到位,在北黃河、中淮河、南長江、西漢水之間的中原地區,呈“品”字形狀、互為犄角的有利戰略態勢,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可以說,劉鄧千裏躍進大別山客觀上為三大戰役、渡江作戰創造了必要條件!也可以說沒有千裏躍進就可能沒有淮海戰役成熟的條件!某種意義來說,一年以後的淮海戰役的巨大成功,正是千裏躍進大別山最直接收獲的軍事體現!

         所以說,挺進大別山的的戰略意義,怎麽誇大都不為過。

      但是可惜的是,挺進大別山這一偉大的戰略決策和思想,卻被劉鄧在執行過程中成了有爭議的行動。

       內戰開始以後,國軍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妄圖拖垮解放區。毛敏銳地發現,敵人集中兵力進攻山東和陝北後,晉冀魯豫戰場兵力減少,形成了一個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式的戰略態勢,中原戰略縱深和江南大後方兵力空虛。所以製定了兩翼牽製,中間突破的策略。

      由於大別山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直接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震懾戰略要地武漢。因此毛澤東早在1947年初就指示劉鄧準備“向中原出動,轉變為外線作戰”。迫使國民黨不得不從山東、陝北兩個重點戰場抽調主力回援,從而一舉扭轉全國戰局。

       劉鄧對於毛的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指示,剛開始是不執行,不反對,也不做準備的三不政策,導致千裏躍進大別山的策略延誤了很多良好的時機;由於沒有準備,敵情不明,地形不明,匆忙執行,導致了部隊的重大損失。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是12萬人,到大別山後部隊銳減到不足7萬人,傷亡極大;在大別山,由於死板,機械地執行挺進大別山的政策,而且群眾的政治思想工作沒有做好,導致沒有建立穩固的政權,供給困難,很難站穩腳跟。從而使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偉大策略大打折扣。

       可以說,如果不是劉鄧的一係列的錯誤的策略方針,中原野戰軍也不會成為共軍幾個大野戰軍裏唯一沒有發展,反而是實力大降的野戰軍部隊,那麽,千裏躍進大別山,將會發揮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

        內戰爆發以後, 東北部隊是三山五嶽,山東,華北的戰士,延安,山東的幹部,組織鬆散,幹部與戰士之間的聯係脫節,幹部與幹部之間互相不熟悉,不了解,矛盾突出,帥不熟悉將,將不熟悉兵;缺少槍支彈藥,新兵新槍,老兵老槍的嚴重局麵。部隊整合需要一段時間,而且林彭二帥之間還不協調,打勝仗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華東部隊是從江蘇敗退到山東的新四軍,山東的地方武裝混合起來組成的,組織渙散,部隊之間協調極其困難,眾多將領之間互相不買賬,互相之間的磨合也需要時間,所以華東部隊的名字一年變幾次,一會兒陳粟歸中原局,一會兒歸華東局。

        彭德懷的西北部隊,在貧瘠的陝北,已經發展到了極限。

      所以說,劉鄧大軍是當時共軍建製最完整的部隊,是當時共軍最精銳的部隊,幹部從上到下都非常熟悉,建製,組織非常完整,訓練有素,經曆過多次大規模戰役,而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損失,武器裝備是所有共軍部隊中最好的。內戰開始以後,打贏上黨戰役,補充了大批武器,物質和戰俘,部隊得到了鍛煉,實力大幅度增強;中原戰役以高樹勳起義結束,又補充了大批武器,物質和戰俘。

        而且當時國軍的進攻是山東,陝西為重點進攻對象,劉鄧大軍反而沒有任何壓力。在西北,東北,華東都在和國軍死拚硬打,岌岌可危的時候,劉鄧大軍反而天天在休整,實在閑的無聊了,就去攻打一個隻有保安團守備的縣城,去搶個銀行,商鋪補充自己,娛樂一下部隊,應付一下上級。

        實際上,毛周等中央領導已經於1946年年底製定了把戰局發展到蔣管區的方針,形成了“三軍配合,兩翼牽製”,“中間突破,逐鹿中原”的戰略反攻設想,1947年年初開始,多次要求劉鄧挺進大別山,劉鄧置若罔聞,也不預回複。而實在抵擋不住毛周的指示,於1946年9-10月和1947年2-3月份,南渡黃河,打下了定陶等幾個縣城,搶劫一番,卻又馬上退回了黃河北岸,置其它戰場特別是陝北,山東戰場的危急形勢於不顧,繼續做他們的春秋休整大夢。比如3月18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開始轉戰陝北,毛周不到一千人的小分隊在大山裏和胡宗南20多萬部隊周旋,每天處於危險的狀態下。

       為了讓劉鄧早日挺進大別山,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在1947年5月,特地成立了中原局為最高權力機構,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等為中原局常委,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

       在毛周等人的多次反複催促之下,黃河北岸天天無事可做的情況下,劉鄧才不得不於6月30號南渡黃河。但是渡過了黃河,劉鄧仍然猶豫不決,拒絕聽從毛周的挺進大別山的指示。於是發起了魯西南戰役。

       本來魯西南戰役可打可不打,劉鄧卻非打不可,卻又不好好打,結果白白在魯西南地區消耗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僅僅一個毫無意義的羊山集戰役就浪費了將近兩個星期的時間。因為羊山守軍是國軍中央嫡係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剛開始 讓陳再道指揮,打了將近10天,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還沒有打下來。

       毛澤東從陝北致電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和華東局,再次要劉鄧改變作戰方針,確保與擴大戰略主動權的軍事部署。電報說:“劉、鄧對羊山集、濟寧兩點之敵,判斷確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劉鄧對於毛澤東的“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如陳賡謝富治及劉伯承鄧小平不能在兩個月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宗南軍一部”,“陝北不能支持”的3A加急電報,要劉鄧“下定決心,不要後方,直出大別山”的命令,仍然不管不問。鄧小平堅定地說:“攻羊山的部隊不能後撤!”

          於是撤掉陳再道,換上陳錫聯來指揮羊山戰役。

       鄧小平在這一段時間裏沒事幹,每天在司令部裏喝著繳獲的咖啡,打著橋牌悠哉樂哉;劉伯承不喜歡橋牌,又實在閑著沒事幹,在和別人聊天的同時,實在無聊到了極點,居然修改起了他1934年左右翻譯的戰爭論,還說當時時間緊張,居然把混成旅翻譯成了雜種旅的笑話。他們作為領導,沒有一個人考慮進軍大別山的計劃或者去偵查地形,敵情。

      經過將近一周的多次攻打,總算打下羊山集,劉鄧仍然拒不執行毛的挺進大別山的指示,居然給毛及中央發報,要求休整半個月,在隴海鐵路附近機動兩個月然後再挺進大別山,或者北渡黃河,回到晉冀魯豫解放區。

      毛及中央在陝北自身難保,由於國軍的電台定位儀器極其精確,電台不敢開,不敢經常發電報,對於劉鄧的行為,也無可奈何,隻能隨他去了。

      毛及中央對劉鄧奈何不了,並不代表蔣介石可以讓劉鄧為所欲為。為了讓劉鄧南進,蔣介石讓顧祝同坐鎮徐州,調兵遣將,在黃河沿岸布下重兵的同時,從鄭州,徐州調集了35萬部隊,東西對進,就在劉鄧和部下反複開會討論下一步的行動的時候,國軍將近35萬部隊幾乎完成了對劉鄧大軍的合圍。

        這個時候,劉鄧還在命令部隊在黃河上搭浮橋命,計劃北渡黃河。可是由於黃河連日降雨,河水大幅度上漲,再加上國軍已經完全占領了黃河沿線,劉鄧搭浮橋北渡黃河已無可能。

      隻有在這個時候,劉鄧已經別無選擇,北邊是漲水的及國軍重兵把守的黃河;東,西是國軍重兵正在合圍過來,圍三缺一,隻有往南是唯一缺口,劉鄧也隻有往南走這一種可能了。這時候才不得不考慮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可能性。所以蔣介石看到劉鄧部隊往南走的時候,認為是“北渡不成而南竄”。所以在南京對顧祝同大加褒獎,認為劉鄧過不了黃河去解放區,往南走是死路一條。

       可見,劉鄧挺進大別山,不是在毛的指示下主動執行的,而是在蔣介石的逼迫下,迫不得已被動地執行的,所以有人說蔣介石是毛的臥底,還是有道理的。

       在軍事上,兩點一線從來不會是最短的距離,更不可能是最佳路線,所以有長征中走弓背而不是弓弦的走法;有四渡赤水的走法。從魯西南挺進大別山,本來應該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完全可以避開黃泛區。 由於劉鄧事先沒有任何往南走的計劃,方針和辦法,也沒有偵查地形,基本上是末路狂奔,慌不擇路地逃跑。於是,走上了一條最差勁的道路,就是走寬20多公裏的黃泛區,遍地淤泥,積水沒膝,深處及臍,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結果,很多人用生命換來的,在當時被稱為戰爭之神的大炮和許多其它物質不得不銷毀,重武器全部丟失,大大降低了部隊的攻擊能力。

      大家都知道,大別山很多地方都是光禿禿都石頭,土地貧瘠,物產貧乏,要養活12萬大軍,幾乎是不可能的。毛讓劉鄧挺進大別山,並不是讓12萬人全部鑽到大別山裏無所作為,而是以一部分兵力進軍大別山,建立穩定鞏固的根據地,而大部分兵力是為了在運動中擴大根據地,消滅國軍力量,從而起到震懾南京,威脅武漢的目的。要知道大別山的西邊是信陽,幾乎是如同江南的魚米之鄉。劉鄧大軍的老底子,就是當年能打硬仗的紅四方麵軍,是從大別山出來的部隊,建立根據地應該是有非常好的基礎。可是劉鄧,特別是鄧小平,作為政委,不是站在廣大群眾的立場上,不會做群眾工作,所以不能建立穩定的根據地,還把很多農民用來保護家園的小保隊當作敵人對待和消滅,甚至在宋阜事件中一次殺掉了兩千多小保隊,也就是當地農民,至今讓人詬病。

        這種把有一些武裝的普通百姓當作敵人的隊伍,怎麽可能會得到百姓的支持?華東部隊能夠做到對國軍的正規士兵即俘即補,就是上午俘虜,下午就上戰場,而劉鄧居然對共軍的主要來源的農民卻無可奈何,甚至當作敵人,隻能說明劉鄧,特別是鄧的政治思想工作水平太差勁了。

       從8月7日出發,到1947年8月 27日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基本上是在平原陸地上走路。一共用了20天,躍進一千裏,平均每天也隻有50裏。這和長征時期飛奪瀘定橋,紅軍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240裏相比,也看不出劉鄧大軍前進的速度上有什麽優勢。

       陳謝兵團在豫西,為什麽能夠縱橫馳騁,攻城略地,如若無人之境,隻用一個旅,就牽製了國軍裝備精良的幾萬人的兵團,執行豫西牽牛戰術,其它大部隊自由休整,直至最後全殲國軍整編第3師,而劉鄧卻被國軍追著屁股打?為什麽華東的陳唐兵團,從魯西南可以自由地,隨意地跨過黃泛區而沒有任何損失,運動到豫中,數次解放許昌,再運動到豫西,指揮陳謝兵團解放洛陽?而劉鄧做不到?

         陳謝8月初領受任務,包括重新組建部隊,也隻用十幾天的準備時間,在8月22號偷渡黃河成功,劉鄧從年初開始準備挺進大別山,到挺進大別山,準備了將近8個月。

       劉鄧在8月底進入大別山,卻不能建立起穩定鞏固的根據地。而陳謝於11月進入豫西的寶豐縣等地,卻能夠迅速建立起穩定鞏固的根據地,讓中原局的領導們在那裏修養,重建,策劃和指揮了很多戰役。當然,建立豫西寶豐根據地,有一個牛人牛子龍應該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劉鄧的主要錯誤具體表現在:1.沒有詳細策略,每一步都是倉促,而且被動地應對,可以說是走一步看一步。2選擇挺進大別山的路線錯誤,走黃泛區。3.南渡黃河和挺進大別山的時間錯誤,南渡黃河的時候已經是汛期,黃河漲潮,流水大增;而挺進大別山,過黃泛區,越過沙河,汝河等河流的時機更是最困難的時期,降雨最為集中的汛期。當年河南的大洪水就是發生在8月8號。4.在大別山不是積極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建立有效的鞏固的政權,而是把地方武裝當作敵對勢力,打擊和消滅這些地方武裝。

          劉鄧的錯誤,鄧小平的責任應該更大一些,因為共軍是共黨負責製,鄧是政委;而且劉鄧大軍歸中原局領導,鄧是第一書記,劉作為第二書記當然應該聽鄧的。1,軍事行動,政委有最後決定權;2,大別山根據地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冬衣問題沒有解決,鄧作為政委負主要責任; 3,消滅地方武裝,如小保隊,沒有把他們變成共軍力量,其它野戰軍中都沒有發生這種情況,這都是政委的思想工作沒有做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