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毛澤東高超英明的指揮是淮海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

(2024-09-08 10:20:19) 下一個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情況最複雜,國共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共軍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共軍在總兵力,兵力分布,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以60萬對國軍80萬,在毛澤東的高超英明的指揮下,從整個中原戰局全局籌劃,從複雜的局麵裏找到最有利的戰機,邊打邊修正計劃,通過牽製,阻擊,分割,包圍,把整體的劣勢,轉化為局部的優勢,硬是把國軍一口一口地吃掉,最後取得空前完整的勝利。

         濟南戰役之後,雖然國軍在濟南戰役中失敗,但是,中原戰場的整體形勢對國軍還是有利的。因為,國軍在中原地區有三個強大的機械化的機動兵團。黃維的12兵團駐紮在駐馬店附近,背靠武漢;邱清泉的2兵團在商丘附近,背靠徐州;黃伯韜的7兵團在新安鎮附近,他們之間利用隴海,京滬鐵路線,互相協調,互相幫助,很容易形成合力,不易各個殲滅。

         而共軍的兵力分布則是,中原野戰軍在豫西;華東解放軍在徐州到濟南的地區,中間被徐州和隴海線,京滬線所隔離,匯合困難,隻能各自為戰,很難配合作戰。

         但是,在濟南戰役勝利結束以後,雖然國軍表麵上看起來占有優勢,毛澤東卻英明地預見到,共軍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和國軍進行決戰,同國民黨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因為濟南的解放已經“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要求指戰員敢於“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敢於“打極大的殲滅戰”的作戰思想。於是就決定采納粟裕關於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計劃發起淮海戰役。但是,毛澤東從來都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作戰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毛澤東采取了以下布局:

1.首先是優選初戰對象:

       從解放戰爭開始以來,共軍一直把殲滅中原地區的國軍主力黃維,邱清泉和黃伯韜三個機械化機動兵團為首要目標,過去因為力量不夠,一直沒有成功。

         由於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時丟掉了大部分重武器,攻擊能力有限;而華東解放軍剛剛獲得濟南戰役的勝利,兵強馬壯,士氣旺盛,一共有16個縱隊,將近40萬人的野戰部隊,可以攻擊任何國軍兵團。所以要想發起大規模的攻擊,消滅國軍有生力量,必須是由華東解放軍發動。

       黃維的12兵團駐紮駐馬店附近,背靠武漢和白崇禧的其他部隊,距離華東野戰軍很遠;邱清泉的2兵團在商丘附近,依托汴徐線鐵路,背靠徐州,都不容易分割包圍。而且,這兩個兵團機械化程度很高,可以說是國軍在中原戰場上戰鬥力最強悍的兵團,很難予以殲滅。

       隻有黃伯韜的7兵團在新安鎮附近,離徐州大概100多公裏,相對來說,遠離其他國民黨的部隊和大城市,距離華東解放軍又很近。而且,黃伯韜兵團比起邱清泉,黃維兵團,戰鬥力稍微弱一些。當時黃伯韜兵團大約有10萬人左右,華東解放軍的40萬士氣正旺的野戰部隊,有足夠的力量在打援的同時,殲滅黃伯韜兵團。

        所以,毛澤東於9月28日為中央軍委起草致華東軍區、華野、中野、華東局的電報,明確指示“你們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是最主要的作戰是鉗製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

       可以說,確定黃伯韜作為第一個被殲滅的目標,即是根據當時的國軍的兵力和分布的客觀情況,更是淮海戰役的點睛之筆。 因為殲滅黃伯韜兵團,不僅使國軍的兵力減少,更主要的是極大地打擊了國軍的士氣。隨後的殲滅黃維兵團和杜聿明兵團的戰役,就一個比一個容易了。

2. 其次是把整個中原地區所有的共軍兵力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考慮,統籌安排和部署。

        雖然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戰略任務和作戰地區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都以打敗國民黨蔣介石為唯一目標。

       所以在戰役開始之前,10月30號,命令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的所有部隊由陳鄧統一指揮。隨著戰役規模越來越大,於11月16號決定成立總前委,統一指揮戰役過程中的一切行動。11月16日,毛澤東電示各有關方麵:“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誌組成一個總前委”。“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誌為總前委書記。”

            在攻打黃伯韜兵團之前,讓華東野戰軍的三個縱隊,挺進魯西南,歸劉陳鄧指揮,即可以阻擊邱清泉對山東地區對攻擊,又可以威脅徐州西北方向,還可以隨後參與阻擊黃維兵團。

           在圍殲黃維兵團對時候,由於中原野戰軍的攻擊能力較弱,又命令華東野戰軍大約6個縱隊參與作戰。

         在杜聿明被圍堵在陳官莊之後,為了不刺激傅作義,讓他覺得孤立而撤退,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打,為平津戰役對勝利打下良好基礎

3.同時,把中原地區的國軍也統一考慮:

          雖然毛澤東不能直接調動國軍,但是,卻能夠通過調動共軍,達到把集中在一起的國軍調動起來,讓他們分散開來,顧此失彼,然後分割包圍,最後各個殲滅。

        在華東野戰軍開始攻打黃伯韜兵團之前,由於黃維,邱清泉以及孫元良,劉汝明,李彌都是機械化兵團,又靠近鐵路,遠程增援的速度都很快,如果他們同時增援黃伯韜,勢必增加華東解放軍殲滅黃伯韜的難度。

       為了減輕華東解放軍殲滅黃伯韜兵團的壓力,毛澤東要求中原野戰軍分兵作戰,實施配合:劉伯承率野司前指、第2縱隊、第6縱隊,在豫西南,攻擊南陽桐柏山地區,以調動和吸引隸屬於華中剿總的黃維兵團。

       陳鄧則率領第1、第3、第4、第9縱隊,負責殲擊或者調動鄭州和開封等地的孫元良、劉汝明兵團,甚至吸引在商丘附近都邱清泉兵團,以減輕華東解放軍殲滅黃伯韜的壓力,使華東解放軍能夠一心一意,集中兵力,快速解決黃伯韜兵團。

       通過如此部署,華東野戰軍在徐州以東戰場上,以40萬兵力,隻需要應對劉峙的三個兵團(邱清泉、李彌和黃百韜),大約二十到三十萬國軍,應該不會有太大壓力。

         由於在挺進大別山的時候,劉,鄧違背毛澤東的指示,一再拖延挺進大別山的時間,錯過了進入大別山的最佳時機,導致丟掉了很多重武器,損兵折將,吃了很多苦頭,戰鬥力大打折扣。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實踐,才充分認識到毛澤東當時決策的偉大。現在,麵對毛澤東的指示,是言聽計從,毫不遲疑,立即積極行動起來。劉伯承於10月10號左右,就率領部隊,進入南陽桐柏山地區進行騷擾,於是,國民黨不僅派去了黃維兵團,白崇禧還派去了張淦兵團同時行動,以圖剿滅共軍,完全聽從了毛澤東的安排,達到了分散一定兵力的目的。

        鑒於陳毅,鄧小平如果攻擊鄭州,南邊的黃維已經開進桐柏山區,過來增援鄭州已不可能,隻有孫元良和邱清泉兵團能夠增援,這樣正好把他們吸引到鄭州附近,遠離黃伯韜。如果殲滅黃伯韜的戰鬥打響,他們就無法及時快速去增援黃伯韜兵團,可以為殲滅黃伯韜兵團贏得一定的時間。

        但是,當陳毅鄧小平10月20攻擊鄭州的時候,孫元良等不僅不去增援,反而放棄了鄭州,開封,退回到了宿縣。原來,國軍鑒於共軍的攻擊力越來越強大,隻能采取“攻勢防禦”的策略,收縮防線,放棄那些次要的軍事據點和城市,重點保護徐州,以拱衛南京。國軍的這一應對措施,還算中規中矩。

4.佯攻徐州,實攻黃白韜:

        由於以上措施沒有達到完全分散國軍兵力的戰略目標,毛澤東就決定“佯攻徐州,實攻黃白韜” 。 因為國軍在戰略方麵,從來都是爭取保住地盤,因為有了地盤,就可以橫征暴斂,大發橫財,從抗日戰爭到國共戰爭,一直如此。

     因為徐州是國民黨必須守住的主要戰略城市,為了防止國軍從徐州派兵增援黃伯韜,減輕消滅黃伯韜兵團的壓力和難度,毛澤東就通過調動共軍部隊,造成四麵八方攻擊徐州的假象,讓國軍判斷失誤。  

      毛澤東在給劉陳鄧,粟陳張的電報裏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五)以上各項部署,都是為著鉗製徐州各部援敵,使其第一個感覺是我軍似乎有意奪取徐州,而不能確切斷定我軍並非奪取徐州,而是殲滅黃兵團。等到我軍對黃兵團攻殲緊急而決定增援時,又發現如不解除南北兩側威脅,則很難赴援,這樣就給我軍以必要的時間殲滅黃兵團”。    

         而且,也正是由於佯攻徐州西南蒙城附近的陳鄧兵團疑兵,對於攻取宿縣和阻擊黃維兵團,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原野戰軍占領鄭州以後,毛澤東指示陳毅鄧小平,迅速進軍徐州西南蒙城方向,於 10月 28日致電陳毅、鄧小平,指出“你們在徐蚌線以西地區出現,對整個敵人威脅極大。這種威脅作用,勝過在汴徐線上打一勝仗”。現在可以看到,通過這種部署,既可以對徐州構成威脅,又可以根據情況變化,隨時可以攻取蚌埠,宿縣等戰略要地,截斷津浦路,封閉劉峙集團於徐蚌地區而予以全殲;還可以阻擋駐馬店方向攻擊過來的黃維兵團。

       而佯攻徐州東北方向的山東兵團的疑兵,迅速攻占了曹八集,對於阻斷黃伯韜向徐州撤退的道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東兵團的3個縱隊,在饒漱石,譚震林,王建安的指揮下,出現在徐州的東北方向,攻取台兒莊,賈旺等地區的要點,既可以威脅徐州,又可以阻擊徐州出來的增援部隊,還可以切斷當時還在碾莊的李彌兵團和徐州的聯係,在殲滅黃伯韜兵團之前,希望可以首先消滅李彌兵團。

      雖然饒漱石,譚震林,王建安指揮的山東兵團,由於李彌兵團過早撤退而沒有堵住並消滅李彌兵團。但是,因為及時占領了戰略要地曹八集,堵住了黃伯韜兵團退回徐州的通道,在圍殲黃伯韜兵團的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用粟裕的話來說,“再晚4個小時占領曹八集,黃伯韜兵團就有可能撤退到徐州,圍殲黃伯韜的就很難了”。

        命令韋國清的蘇北兵團,出現在徐州東南方向,即可以阻擊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又可以切斷邱李和徐州的聯係,以便圍殲,還可以越過宿縣鐵路,協助中原野戰軍對付蚌埠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的攻擊;

        這些部署,給國軍造成了四麵八方攻取徐州的表象,使駐守徐州的各個方向的國軍都認為自己是共軍攻擊的目標,萬分緊張,都不敢輕舉妄動去增援黃伯韜。

       本來郭汝瑰製定的“攻勢防禦”戰略計劃雖然稱不上完美,但是,作為防守的策略,還算是非常不錯的,就是兵力以徐州為中心,沿鐵路線部署,邱清泉守商丘,碭山一帶,孫元良守宿縣,劉汝明守蚌埠,李彌守碾莊,黃伯韜撤離新安鎮退回徐州,一旦有戰事,可以依托隴海,京滬鐵路線,相互快速支援,抱成一團,使共軍無從下口。

        由於毛澤東對徐州圍而不打的一番眼花繚亂的操作,讓劉峙驚慌失措,以為共軍真的要攻打徐州,而徐州在此時卻沒有足夠的兵力來防守。於是,胡亂操作,急急忙忙地把孫元良從宿縣調回徐州,李彌從碾莊調回徐州,犯下了淮海戰役中最致命的錯誤,使宿縣守衛兵力薄弱;碾莊到徐州的所有戰略要地,都被共軍占領,使黃伯韜兵團無法撤回徐州。

        於是,劉陳鄧中原野戰軍乘虛而入,於 11 月 16 日攻占宿縣。宿縣是徐州至蚌埠間鐵路線上的重鎮,還是是徐州“剿總”的重要補給基地。突襲並占領宿縣,切斷了徐州同蚌埠之間的聯係,是奠定淮海戰役全勝的基礎。同時,使華東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會師,能夠相互支援,互相配合。中原野戰軍攻打宿縣,麵對一萬多地方部隊的防守,打了三天才打下來,如果孫元良6萬多部隊在宿縣沒有撤退到徐州,中原野戰軍能不能打下宿縣,還真是個未知數;

        同樣,由於碾莊空虛,黃伯韜退到碾莊的時候,無人接應,特別是戰略要地曹八集,被山東兵團迅速占領,徹底完全地堵住了黃伯韜退回徐州的道路。如果李彌兵團沒有撤回徐州,仍然占領曹八集,大徐家等戰略要地,在碾莊接應黃伯韜兵團,淮海戰役能不能進行下去,還真不好說。

       由於毛澤東的高超部署,從11月6號淮海戰役開始,國軍一直搞不清楚共軍的主攻方向,黃維兵團被劉伯承牽在桐柏山區將近一個月,直到11月5號才返回確山,然後8號才開始集結,來不及休整和補充武器彈藥,就急忙趕往徐州方向。 邱清泉被牽製在商丘碭山附近,一直到11月11號才撤回徐州,開始準備救援黃伯韜;從碾莊退回徐州的李彌兵團,也不得不反過來重新向碾莊方向進攻,救援黃伯韜兵團;從宿縣調回徐州的孫元良兵團隻得再向宿縣攻擊前進,希望收複宿縣。

         但是,由於共軍對徐州攻擊的架勢還在,國軍在沒有搞清楚共軍真正戰略意圖之前,徐州指揮部仍然不敢讓邱清泉,李彌遠離徐州。一直到13號晚上,國軍才真正弄清楚,共軍的首個攻擊目標是黃伯韜兵團。於是11月13號晚上邱清泉,李彌才開始在坦克,飛機,大炮的支援下,全力以赴,救援黃伯韜。從11月6號共軍開始攻擊開始到11月13號晚上,整整一個星期大好時光,被國軍浪費了;良好的戰機,完全被共軍把握住了。

5. 第二階段,審時度勢,采納劉陳鄧的建議,把戰鬥重點轉移到南線,殲滅黃維兵團:

          本來按照粟裕原來的作戰計劃,在黃伯韜兵團接近消滅之時,將邱清泉李彌兵團吸引到徐州以東,全部消滅或者部分消滅邱清泉李彌兵團。由於長時間攻不下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攻勢淩厲,劉陳鄧感覺單純靠中原野戰軍,堵住黃維兵團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困難,再加上從蚌埠出來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攻擊宿縣,中原野戰軍的兵力已經使用到了極限;而且攻打黃伯韜兵團的華東野戰軍的傷亡極大,如果不加休整就繼續圍攻邱李兵團,勢必打成僵局,實在難以成功。

          因此,劉陳鄧希望第二階段的戰略目標改為攻打黃維兵團。毛澤東鑒於韋國清的蘇北兵團在粟裕的親自指揮下,數次嚐試切斷邱清泉李彌和徐州的聯係,都沒有成功。 黃維兵團雖然攻勢淩厲,但是,屬於長途奔襲,幾乎是強弩之末,而且和徐州、蚌埠都有相當大的距離,正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特別是黃維兵團幾乎被中原野戰軍完全包圍。攻打黃維兵團,可以說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所以,劉陳鄧11月23日發給毛澤東決心打黃維的電報,毛澤東24 日複電:“(一) 完全同意先打黃維; (二) 望粟陳張遵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 (三) 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如同確定黃伯韜兵團為首個攻擊目標是畫龍點睛一樣,第二個目標改為攻打黃維兵團,完全是當時最為明智的,承上啟下的英明決策。 黃維兵團被消滅之後,邱李兵團就成了??籠中之困鳥,隨時可以被消滅。

          在攻打黃伯韜兵團的後期,不僅配合作戰的中原野戰軍的兵力也使用到了極限,在黃維,李延年,劉汝明的攻擊下,達到了幾乎難以支撐的地步,鄧小平甚至準備拚掉整個中原野戰軍,說:“即使中原野戰軍拚光了,還有其它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作為主攻的華東野戰軍也已經達到了用兵極限。共軍幾乎沒有機動兵力或預備隊防止其它意外發生。 

         但是,一旦開始攻打黃維兵團,局麵馬上發生了根本轉變。因為放棄了攻打邱清泉李彌兵團,華東野戰軍一下子有了大約8-10個縱隊的多餘的兵力。 粟裕說“確定了圍殲黃維兵團的目標,華野可抽出四至五個縱隊,必要時還可增加三個縱隊,協同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於是調蘇北兵團到南線幫助中原野戰軍阻擊攻打宿縣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而李,劉卻以為他們成了攻擊對象,馬上撤兵回蚌埠了,共軍一下子減少了李,劉15萬敵軍的攻擊威脅;而邱李兵團退回徐州後,還沒有確定下一步的攻擊計劃,又減輕了將近20多萬人的攻擊威脅。

           這樣,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沒有了30多萬國軍的攻擊威脅,等於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大約60萬兵力,就可以大膽地,最大限度地使用兵力,圍殲黃維兵團的10多萬人了。所以說,不管黃維兵團戰鬥力多麽強悍,麵對共軍的攻擊,被殲滅是唯一可能。

       華東野戰軍除了用於圍殲黃維的兵力,和阻擊李,劉的部隊,將剩餘的部隊,大約7個縱隊,大弧形包圍徐州,邊休整,邊繼續監視鉗製徐州之敵,阻其南援或逃跑。

    6,在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對於杜聿明集團的逃跑,要求華東野戰軍數路部隊平行追擊,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策略,給國軍布置了多道阻擊線,而不隻是攔頭阻擊或者尾追:於是,杜聿明給蔣介石報告說在正麵沒有遇到共軍頑強的阻擊;李彌給蔣介石發電報,說華東野戰軍的攻勢已經減弱,撤退不成問題;而且,國軍空軍偵查也沒有發現正麵有共軍大兵團運動。這些情況,讓蔣介石誤華東野戰軍在攻打黃伯韜兵團的過程中,傷亡巨大,已經沒有力量來攔截了。於是,命令本來有可能跑出包圍圈的杜聿明集團,調整方向,配合蚌埠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去解黃維兵團之圍。而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本來就不敢主動大膽地向前攻擊,在蘇北兵團到來之後,以為是下一個攻擊目標,趕快退回了蚌埠。隻有突圍不成的杜聿明集團,再一次徹徹底底地被圍困在陳官莊。

7,將全國戰局統一規劃:在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黃維兵團被消滅,杜聿明集團被圍困在陳官莊以後,形勢就完全明朗了,共軍已占絕對優勢,杜聿明成了甕中之鱉,絕對逃不脫被全殲的命運。

        由於平津戰役還沒有對傅作義完全合圍,為了把傅作義留在北平附近,給傅作義留下他在北平並不孤單的想法,不會下決心堅決南逃或東撤。所以在命令林彪迅速率領東北部隊盡快進關,占領塘沽等出海口以封閉傅作義的逃跑路線的同時,命令解放軍暫緩消滅杜聿明集團和暫緩解放太原,以使淮海、平津兩大戰役互相配合。

        雖然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殲,但政治攻勢並沒有停止,毛澤東還專門寫了一篇“敦促杜聿明投降書”。粟裕回憶:“中共中央軍委的英明決策給淮海戰場造成了極好機會,既可利用這段時間組織部隊休整,又可乘機對敵軍展開政治攻勢。對敵政治攻勢更是大放異彩,促使國民黨軍官兵紛紛攜械投誠”。“再就是對饑寒交困中被圍之敵,進行瓦解工作,以盡可能地減少我軍的傷亡,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總攻的勝利”。

        攻打黃伯韜7萬多人用了17天,消滅黃維的12萬人用了20天;而總攻杜聿明集團的30萬人馬僅用4天時間就被全部消滅了(10多萬人在政治攻勢下繳械投降了)。粟裕說:“敵人最後被解決得這樣快,應該歸功於政治攻勢的成功。四天四夜還不到,就殲敵20多萬,平均每天殲敵四五萬人。如果沒有政治攻勢,最後解決敵人不會這樣快,我軍的傷亡還要大些,證明攻心為上是正確的。

8,信任並鼓勵前線指戰員並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前線指揮員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發揮,並從前線指戰員眾多的建議中,選擇最合理的建議,做出最有利的決策:

            對於他們合理對建議,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淮海戰役,主要是以占地盤為目的,目的是打通山東和蘇北的聯係,為以後渡江做準備;而毛澤東提出淮海戰役的首要任務是消滅黃伯韜兵團,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標。盡管和粟裕提出的淮海戰役有著天壤之別,但是,為了鼓勵粟裕等前線指戰員的積極性,仍然稱為淮海戰役。

          對於粟裕11月8號的齊辰電,將敵人殲滅在長江以北地區的建議,實際上,在10月22號左右,就已經在毛澤東的考慮之中。但是,毛澤東為了尊重粟裕,仍然說了幾句簡單的安慰性的話,粟裕就覺得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粟裕說收到軍委九日複示:“齊(八日)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這個電報雖短,真是字字千鈞”。

           有些情況下,放手讓前線指揮員大膽指揮,比如:

           毛澤東就饒漱石、粟裕、譚震林關於淮海戰役部署的修改報告,致電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鄧小平和中原局電,指出:“完全同意你們馬午電部署,請即照此執行。

         粟裕初期製定的作戰計劃和毛澤東的計劃出入很大,毛澤東極其耐心地修改粟裕的作戰計劃,直到最後,和毛澤東的計劃完全一樣,毛澤東於10月30日寅時複電指示:“計劃與部署甚好,請即照此施行” 。

          11月7日,粟裕收到中央軍委的複電:“完全同意魚(6日)戌電所述攻擊部署。........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如上文提到的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當劉陳鄧要打黃維的計劃提出來以後,毛澤東認為符合戰場實際情況,立即同意,並說:“ 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對於粟裕在淮海戰役準備階段,一直猶豫不決,一再拖延淮海戰役發起的時間,直到10月23日才下決心,毛澤東就在電報裏鼓氣說:“望你們堅決執行。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

        但是,在有一些情況下,對於他們不合理對建議,則是堅決反對,並充分說明理由;對於一些關鍵部署,則是堅決要求執行:

       比如:由於10月10號確定的淮海戰役作戰的總原則是:“牽製邱李兵團,殲滅黃伯韜兵團”,麵對粟裕兩次要改變作戰方向,放棄殲滅黃伯韜兵團,則以堅定的語氣予以否決,要求華東野戰軍不惜一切代價,首先盡快完全消滅黃伯韜兵團。

        第一次是在10月15號左右,因為有跡象表明,邱清泉有可能從商丘地區出發,準備向魯西南地區進攻,粟裕計劃放棄攻擊黃伯韜,轉而要攻擊邱清泉,來改變淮海戰役的攻擊方向。毛澤東堅決地否定了這一錯誤的思路,仍然把殲滅黃伯韜仍然作為淮海戰役的第一要務。毛在10月15日的電報稱:“據所獲情報,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向魯西南進攻計劃業已證實,其出動時間估計在十月二十日左右,........其目的是阻塞你們出汴徐線道路。在此種情況下,你們淮海戰役計劃不但不應變更,而且給你們以極大便利”

         第二次是在 麵對攻擊黃伯韜兵團受到挫折,部隊傷亡很大,卻進展緩慢,下級指戰員都出現了急躁情緒,說“部隊傷亡太大,不要再打了”;以及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強烈攻勢。粟裕束手無策,完全動搖了殲滅黃伯韜到決心,準備放棄殲滅黃伯韜,轉而攻擊邱清泉和李彌兵團, 於是,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酉時給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陳賡並報中共中央軍委等的電報(被稱為粟元酉電)粟裕在電報提出了“ 包圍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阻擊並殲滅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具體作戰部署”。毛澤東再一次堅決地要求首先是殲滅黃伯韜,然後才考慮是殲滅邱李,還是徐州,或者是黃維兵團。分別於11月14日 12時,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陳士榘、張震並告韋國清、吉洛,指出:“目前首要任務是阻止邱、李,殲滅黃百韜,然後才能談到圍殲邱、李的問題。”並要求:“妥善部署殲黃阻援的兵力。”   23時,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並告粟裕、陳士榘、張震,韋國清、吉洛,譚震林、王建安及華東局,中原局,指示:“目前數日內必須集中精力,徹底解決黃兵團全部及宿蚌段上敵人。”同時就兵力部署提出了具體意見:(一)希望粟裕指揮所部集中力量首先殲滅黃百韜兵團餘部,並構成徐州與邱李間之阻絕陣地。”(四)“在黃百韜全部被殲,邱李與徐州之聯係已被確實切斷,敵已無法打通之情況下,究竟先打邱李,後打徐州,還是先打徐州,後打邱李,值得考慮。”

           特別指出  “但同時打兩個敵人(邱李,黃伯韜)則不適宜”。

            於是,於14日晚,在土山鎮由饒漱石主持召開了華東解放軍作戰會議,決定由譚震林,王建安指揮攻擊集團圍殲黃伯韜兵團;粟裕到韋吉處指揮阻擊和切斷邱李和徐州聯係的戰鬥。

           正是毛澤東的堅持,殲滅黃伯韜的戰役才得以最終完成。

          攻取宿縣是整個淮海戰役取得完整勝利的關鍵點。因為攻取了宿縣,就徹底切斷了徐州和南京都聯係,徐州完全成為了一座孤城。毛澤東在10月22日鄭州解放之前,就已經意識到攻取宿縣的戰略意義,讓陳鄧部署兵力於蒙城方向:“我們預計是以一部留在鄭州、淮陽之線,以主力於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埠,堅決徹底於淨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於孤立地”。10月23日占領鄭州以後,命令“陳鄧東進與三縱、廣縱諸部會合後,第一個目標是殲滅孫元良兵團,第二個目標是攻占宿蚌”。到了11月9日攻取宿縣已經是迫在眉睫到時候,於16時發電報要求:“陳鄧直接指揮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縱應直出宿縣,截斷宿蚌路,四縱不應在黃口附近打邱清泉,而應迅速攻宿縣,一縱在解決一八一師後,應立即去宿縣”。  然後於10日灰醜時,又發電強調盡快攻打宿縣的重要性:“你們主力是否已達宿縣附近,並開始向宿縣攻擊?你們務須不顧一切,集中四個縱隊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等部,切斷徐蚌路。華野三、兩廣縱亦應用於攻擊徐宿段,至要至盼。” 僅僅過了11個小時,毛澤東再一次致電陳毅、鄧小平,再次強調指出:“你們應保全力(包括三、兩廣縱隊)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製徐蚌段,斷敵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毛澤東在整個淮海戰役的電報中,僅有的幾次“至要至盼”,幾乎都用在了攻取宿縣。

           當然,淮海戰役的勝利,還有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無數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舍身忘死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勝利。整個淮海戰役解放軍傷亡達到12萬人之多,其中很多都是剛剛從國軍俘虜的解放戰士,同時還有540多萬老百姓的支前服務。所以,陳毅曾經說道:“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武裝,任何人都不可能讓那些解放軍底層士兵甚至是剛剛俘虜的國民黨的俘虜兵做到奮不顧身,舍身忘死;都不可能讓老百姓傾家蕩產支援前線。

          所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在毛澤東的高超英明的指揮下取得的偉大勝利。鄧小平和粟裕指揮淮海戰役的說法是非常幼稚的,他們充其量隻是前線具體指揮者,執行者而已。而且,淮海戰役需要華東局,中原局,冀魯豫局,華中局四個中央局; 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兩個野戰軍和很多地方部隊的密切配合,精確協作,隻有毛澤東有權力調動和協調四個中央局和兩個野戰軍;也隻有毛澤東有能力,使四個中央局和兩個野戰軍取長補短,密切配合,完美地把各自的作用發揮到最佳狀態。

          應該說,陳雲為淮海戰役的題詞是比較切合實際的:“解放了的祖國,是由毛主席領導,人民的努力,先烈的鮮血所得來的。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