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70年代的農村真的很窮嗎

(2021-01-16 14:14:02) 下一個

 這要看和什麽時代相比,和哪裏相比。

        農村70年代和現在相比,當然很窮;和當時的城市相比,農村的物質生活也是遠遠趕不上的,也是很窮;如果和當時的美國相比,那是更加貧窮。即使是當時的全國各地的農村,也是貧富不均的。

         但是,70年代的農村如果和解放前相比,那時候的農村對農民來說可以說是天堂, 而解放前的農村對大部分農民來說,和地獄沒有太大的區別。

        解放前農民不僅天天吃不飽飯,而且從來都過不上安寧的日子。我們村是平原地區,雖然沒有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但是,各種各樣的大杆,趟將,中央軍也就是國軍一天到晚來禍害,他們來了,全村人都要跑反。農民們一天到晚時刻準備著跑大杆,跑趟將,跑中央軍,跑老日。一家人所有的東西就是兩個包袱,一個包袱是被褥,衣物,另外一個包袱是糧食,包裹起來,都跑到村子西邊的荒草野地裏躲一天或者兩天。除了天天跑反,有時候半夜裏還被綁票的綁走,叫起票。如果你有一點文化,你可以看看當時很多人寫的回憶錄,在解放前,中國之大,有幾個地方不是匪患猖獗,盜匪橫行?東北,湖南,廣西的山區土匪甚至是存在了幾百年。雖然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大杆和趟將的區別,但是,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他們,因為每天聽到的,每個人講的都是這些故事和抓壯丁的事情。 而70年代的農村,農民雖然不能天天吃白麵饅頭,天天吃肉,但是至少能夠吃飽飯,而且還有安靜穩定的日子。

        解放前我們村和我父親年齡差不多的男人,幾乎都被抓壯丁抓了好幾次,運氣好的就活著回來了,運氣不好的,就死在了不知道地名的外麵了。 所以在我們村裏100多戶人家中,隻有兩個和我同齡的人有爺爺,而孤兒寡母在我們生產隊就有四家。

        解放前,中央軍也就是當時的國軍來了,不僅搶東西還要抓壯丁,兵匪一家;而解放後,在農村人的印象裏,解放軍是真正正正愛護老百姓的,農民們對解放軍非常崇拜,遇到壞人壞事就會報告給解放軍,把解放軍當作主心骨;每家每戶每個人都對當兵當作一件非常神聖和崇高的事情。解放軍大概在70年代拉練到我們那,住在我們學校和大隊的空地上,他們一大早不僅給每家每戶的院子清掃幹淨,而且給每家每戶的水缸都挑得滿滿的。 

        解放前我們村一百多戶人家,400多口人,隻有5-6個有文化的人,也就是認識幾個字的人。70年代時候,我們村裏的孩子幾乎100%都過小學,80%都初中畢業。我們家鄰居一個和我一樣大的男孩,因為家裏人多,大概小學還沒有畢業,他父親準備不讓他上學了,結果學校的老師就到他家幾次給他爸爸做工作,最後他也上到了小學畢業。

        解放前我們村裏的道路是坑坑窪窪,溝溝壑壑,高低不平,特別是全村隻有一口井,下雨下雪的時候挑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概也是在70年代初,村裏人硬是用肩挑背負,把村子的路修的是平平整整的田字形,雖然是土路,但是和以前相比,走路實在是方便的太多了。修我們家邊上的路的時候,我還有一點點印象。如果不是把農民組織起來,修路的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解放前除了兩戶富農的房子是青磚蓋1-2尺地基,上麵用土坯蓋成,屋頂是青瓦屋簷,麥稈覆蓋大部分地方,其它人家幾乎是土摻麥秸垛的牆,黃麥草做屋頂的茅草棚,一年四季不是透風就是漏雨。70年代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能夠住居住的地方,大部分人家都是青磚蓋1-2尺地基,上麵用土坯蓋成,屋頂是青瓦屋簷,麥稈覆蓋大部分地方,有的人家還幹係了青磚瓦房。到76年左右公社建了一個新的輪窯,生產紅磚紅瓦,很多人家裏開始蓋全磚的紅磚紅瓦房了。

        解放前,我們村裏隻有兩戶富農,其它的全是給他們,或者給另外兩個村裏的地主打長工或者是短工的。當長工每年一個人除了吃住,大概也就是分到100-200斤粗糧, 大概幾十斤小麥。幾乎每一家都曾經出去要過飯;吃不飽飯,挨餓要飯幾乎是每一家每天的日常生活。而70年代,小麥除了以很低的價格,就是平價交公糧外,剩餘的分配是需要大隊統一,根據每個生產隊的小麥產量和人口來分配。秋季除了棉花要按照平價賣給國家一部分之外,其它秋季產品如紅薯,玉米,大豆等幾乎全部都分配到各個家裏。因為紅薯的產量非常高,所以在當時的農村,紅薯是主要的食物。為了便於保存,大部分紅薯都是在分配之後,把它切成薄片曬幹,然後撿回來,用高粱杆把它圈起來儲存在家裏,就是一年的主要糧食了。另外挑一些好的,沒有爛的紅薯,放到地窖裏麵,冬天吃,從大概11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是紅薯窩窩頭,紅薯幹加水煮湯;中午一般是大豆麵做的麵條或者摻些小麥麵。紅薯麵不知道為什麽做不成麵條, 但是因為含澱粉量高,可以做成很好的紅薯粉條,我們那裏很多人做了粉條之後,到南方去換一些大米,蠶豆回來做蘭花豆,特別好吃。

        我們村有四個生產隊,小麥是根據人口作為口糧來平均分配的,每年麥收完,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每個生產隊的小麥分配話題。76年左右,村裏最低的一個生產隊是每人280斤,最高的是360斤,而我們生產隊大概320斤。秋季的糧食是把勞動力的工分算進去的;年底分錢,也是要算工分的。所以在當時雖然不能天天吃白麵饅頭,但是從來再也沒有挨餓。

        在解放前,農民由於缺醫少藥,貧窮落後加上愚昧無知,很多人能夠活到40-50歲就已經很幸運了;而70年代的農村,70-80歲的人到處都是。

       有人說農村70年代沒有農貿市場,真是不知道這些人是在哪裏看到的,還是根本不了解農村的胡說八道,胡編亂造。我們那裏的農貿市場一直存在,一個是在公社所在地,在村子北邊,離我們村3-4裏路;一個在我們村西南方向,是個回民居住地;一個在我們村的東南方向,解放前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集市,解放後我們公社的第一個高中就在那裏,我們大隊的當時所有的老師都是從那裏畢業的。前麵一個集市是逢陰曆單日集;後麵兩個集市是陰曆逢雙日集,農村做生意的就會趕兩個集。除了集市之外,每年麥收以後,公社還要舉辦一個貿易會,就是每個大隊的宣傳隊同時在3個戲台上唱戲,就行比賽,而小商小販們可以在路邊擺攤做生意;同時還有很多科學知識宣傳畫,關於豬肉鉤蟲病知識,我就是在當時學到的。

        另外農村每家每戶都養雞,養豬,養狗,有的養羊,養鴨子。我們小學,曾經還養了一兩年的兔子。養雞是自己想殺就殺,想賣就賣。養豬賣給外貿公司是因為價格高,沒有哪一家有足夠的錢買的起。有的家裏人多的,過年殺豬,自己家人和親戚分一些,豬肉拿到市場上去賣,據說和賣給外貿公司的價格差不多,但是,自己家人和親戚可以吃一些肉,特別是內髒和豬頭,也是過了一個肥年。從來沒有聽說過必須賣給國家的說法。

        當時大隊有養豬場,生產隊有豬圈,每家每戶也都有豬圈,豬圈是生產隊給建的,養母豬好像還有什麽補貼。每年年底生產隊殺豬分肉,也按人口分白糖,紅糖,和幹紅棗。

        76年左右我們大隊已經有一台75匹馬力的大拖拉機,每個生產隊都有1-2台手扶拖拉機,電動機,粉碎機;灌溉由過去的土井和溝邊的土坑人力灌溉,一會就會幹枯,變成了電動或者拖拉機帶動的30多米的機井,永遠抽不幹水的灌溉了;農村吃水,由過去全村一口井,變成了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壓井了。

        每個生產隊有菜園,由兩個老頭負責,每一兩天分一次菜,根據人口,放在地上,就是3口人的放在一起,4口人的放在一起,先來先挑。一般都是小孩子去拿,管菜園的人看到有小孩子來了,就告訴小孩子說那幾堆是你們幾口人的。

        我們縣大概70年前後建了一個氮肥廠,叫一化;76年前後建成了第二個化肥廠,是磷肥廠叫二化;大概80年左右準備建第三個化肥廠,是複合肥廠,後來好像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就我們那裏的情況來看,正是那個時候的人民公社製度,把農民組織起來,並且使農民受到教育,才使當時的農業突飛猛進的發展。

        那些從城市來的少爺小姐們,一方麵享受著農村人給他們提供的各種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麵,卻抱怨他們上山下鄉是受到了迫害。他們對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生的自我優越感和對農村和農民的鄙視感,他們本來就是想在農村過渡一兩年或者三兩年,然後通過招生和或者招工回到城市,他們不可能會深入了解農村和農民,他們對農村的理解永遠是停留在膚淺的表麵印象和錯誤的認識。他們以為在農村住過幾年,就了解了農村,就覺得當時的政策是錯誤的,從他們寫出來的關於農村和農民的文章來看,他們是不懂曆史,不了解農村,是無知的,傲慢的。

       還有些自以為是,無知無恥的城市公子哥,公子姐們,甚至說農民出工不出力,這絕對是對農民的極大地侮辱。如果農村人出工不出力,城市人吃的肉蛋奶,糧食,穿的衣服從哪裏來的?當時的糧食,棉花產量連年上升,不是農村人一個汗滴摔八瓣辛辛苦苦換來的,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

         所以,你可以說70年底農村很貧窮,沒錯。但是,你要看怎麽比。這就比如說一個人和蝸牛烏龜賽跑,他肯定會贏;但是如果和汽車比,他肯定遠遠比不上汽車;如果汽車和飛機比,那汽車的速度絕對沒有飛機飛的快;而飛機和火箭比,火箭會遠遠超過飛機的速度;而火箭和光速比,那相差的就是好幾個數量級。

        當時的農村這麽多優點,難道就沒有問題缺點嗎?有問題缺點是絕對的。然而,即使在今天的中國農村,如同今天的美國一樣,仍然不是完美無缺的,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完善和改進,而正是這些問題和缺點的存在,才是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70年代的中國農村,雖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發展,但這絕對不是否定那個偉大時代的借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