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譯]國家社會主義的基督教根源(7):教會鬥爭的童話和其他傳說

(2007-08-05 14:26:22) 下一個
第七部分:教會鬥爭的童話和其他傳說

今天提起反思納粹時代,總要紀念反對納粹犯罪政策的抵抗鬥士,紀念許多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這時候,尤其是教會頭麵人物和虔誠的基督徒總要受到讚譽。事實上,今天所提到的許多人中,隻有極少數真正從事了反法西斯的抵抗活動。

比如,很少有人知道,“承信教會”(國內多譯為悔罪教會——鄉下人注)隻不過是在教會內部的鬥爭中是“德國基督徒”的反對派,比如在對待新教教會內猶太裔德國人的態度上,也就是說在對待自己人的一部分的問題上。如何對待未受洗的猶太人根本就不是問題。反駁他人指責自己對納粹德國缺乏忠義的,正是“承信教會”自己。

對新教來說具有典型意義的是,即使在神學問題上與“德國基督徒”作對的牧師,往往同時也是納粹黨員,比如威廉·尼默勒。他1945年後發表大量的文章介紹“承信教會”的抵抗活動,事實上,他自己從1923年起就是納粹黨員,因為在教會選舉時投了“德國基督徒”的反對票,於1933年7月19日以違犯黨紀的名義被開除出黨,為此,他上訴黨法院,並獲得成功:1934年9月21日黨法院決定撤銷開除他出黨的決定。

“維斯特伐倫報”報道1933年5月20日的一次包括比勒菲爾德帝國鐵路黨衛隊隊旗的開旗儀式:
“然後黨內同誌尼默勒牧師為三麵嶄新的萬字旗舉行開旗儀式……眾人舉手,宣誓忠於象征統一的萬字旗,開旗儀式在霍斯特·威瑟爾之歌中進行。”
[KS 113f]

威廉的哥哥馬丁·尼默勒一樣毫無保留地忠於領袖和帝國。納粹德國宣布退出國聯後,希特勒於10月15日收到聲援電報,署名者之一就是馬丁·尼默勒:
“在民族和祖國的這一關鍵時刻,我們向領袖致敬。我們對維護德國榮譽的勇敢行為和明確的話語表示感謝。謹以不屬於德國基督徒信仰運動的2500多名新教牧師的名義,宣示忠順並祈求的掛念。”
[BW 4]

隨後數年裏,承信教會在其正式刊物《年輕教會》多次發表這類聲明:

“承信教會對薩爾蘭民意表決的態度:……對我們的民族和祖國、對我們的國家的忠誠,是對上帝的話語的順從。”
1935年,87

紀念希特勒奪權兩周年:
“德國新教教會內的承信共同體要求其追隨者,為紀念領袖和帝國首相1月30日接管政權兩周年,在紀念日前的星期天禮拜時為領袖祈禱,表達對上帝讓領袖為民族的福祉在這兩年之內所成就的一切的謝意,祈求在上帝的賜福下取得更多的成就。”
1935年,133

1937年祝賀領袖生日:
4月20日,將不會有任何一間新教教會和任何一個新教徒家庭沒有為領袖和帝國首相祈禱過。新教徒請求主上帝通過賜福引導領袖的事業……
1937年,354

[BW 24f]

今天另一種傳播較廣的說法是,教會僅僅是在第三帝國初期被“蒙騙”才隨了大流,後來才發現納粹獨裁的“真麵目”,但是組織有效的抵抗已經太晚了。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教會代表對納粹措施提出抗議,是在不得不承認希特勒不想履行對教會所作的承諾後的反應。一直到戰爭最後年月,教會廣泛階層都談不上拒絕納粹製度。

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非法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剩餘地區。11天之後,1939年3月26日,“德國基督徒國家教會聯盟”代表以及不同團體的牧師和平信徒簽署“哥德堡聲明”。聲明中稱:“國家社會主義取消教會的政治權利訴求,讓所有的人遵循符合德意誌民族物種(!)的國家社會主義世界觀,這是在世界觀-政治方麵繼續路德的事業,使我們在信仰方麵重新獲得對基督教信仰的真正理解。”
[KS 138f]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襲擊波蘭,隨軍主教 Justus Rarkowski 自豪地宣告,天主教的“戰爭牧師”從一開始就參加了戰鬥。“帝國境內所有教區的”許多教會與教團神職人員甚至“未經教會上級負責人的允許”報名參加陸軍的心靈撫慰工作。
[KS 141f]

承信教會也為戰爭歡欣鼓舞。盡管馬丁·尼默勒1939年已經被捕,教會依舊為領袖歡呼。承信教會在會刊《年輕教會》發表此類聲明:

“戰爭祈禱……保護德意誌戰爭力量,為所有屬於戰爭力量的人賦予勇敢氣概……賜福並以強壯的臂膀保護我們的領袖免受一切包圍他的危險……”
1940年,45

(進攻挪威後)
“我們充滿感激地仰望領袖及其再次在正確的時刻排除了危險的軍隊”
1940年,217

(進攻法國)
“集體祈禱……如同賜福給先祖們勇敢和至死的忠誠,現在賜福我們的民族奮起保衛德意誌土地、抵抗聯合起來反對我們的敵人吧。感謝你贈與我們的所有戰鬥勝利,繼續幫助我們吧,忠誠的上帝……”
“意想不到的、偉大的勝利進軍……這是前線士兵的時刻……為了最終勝利,民族要求最終的努力!在這一時刻,任何人不許袖手旁觀。”
1940年,278

“這是勝利的時刻……德國人民滿懷敬仰向領袖和他的士兵歡呼……世界在上帝的律法之下。他的誡律……就是決定世界史進程的偉大律法,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是如此……”
1940年,312

(戰勝法國)
“……這是德意誌民族可以自豪地寫進史書的光輝的一頁……在這一時刻,德國人民滿懷感激和對上帝的謙卑深深地向神鞠躬……”
1940年,341

[BW 25f]

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東歐戰俘。與英美戰俘不同,他們不可能指望得到人道的對待。多數被迫做苦工的戰俘們的非人生活,並不是迫使德國高層牧者表態的理由。

富爾達主教聯席會議主席、樞機主教 Adolf Bertram 的表態,和在對集中營囚犯問題上的說法一樣。1941年1月17日,他寫信給帝國教會事務部,說,異常多的波蘭人在德意誌生存空間在德國人中間走動,是否應該通過有效的心靈撫慰手段——指懺悔——“盡可能強化對他們的道德影響”,還是“讓他們因為沒有心靈撫慰而陷入道德墮落”,在這個問題上,國家部門不應該等閑視之。

直到1944年8月5日,他還寫信給德國主教團,說波蘭勞工中的野婚和私生子數量增加,“其他的不道德情況也出現了”。但是,波蘭勞工在德國被當作奴隸使用,他一個字都不提。他感興趣的,隻是這些受害者的道德。
[KS 141]

如果考慮到他有可能是字麵理解他的聖經,那麽他這種態度就順理成章了:原來德文聖經中的奴隸字樣,在現代版本中才改成了不那麽惹眼的“仆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