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煉,也是一種無奈與蒼老。不管年齡多大,經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總是希望風兒吹過,帶起片片漣漪,湧起層層水濤,掀起滔天的巨浪,將那沉澱水底的淤積盡情宣泄...
個人資料
占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到用時方恨少

(2012-09-15 18:30:12) 下一個

“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句俗得不能再俗,滾得不能再爛的老話了。女兒開學領回一摞書,放在地上36厘米高,稱一稱有16公斤重,共計66本書。看到照片上的書,陡然想起這句話, 如果當初自己的學習環境也是這樣的緊張,壓力也是如此的巨大豈不是一件好事?應試製度也好,填鴨式教育也罷,死記硬背的東西雖說僵硬,隻要撐不死,留待一生去慢慢消化,總比感到餓了,卻是腹內空空要好。

人到中年就像一塊吸足了濁水的海綿,再想吸納些新鮮清水幾乎不可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現在看來根本不是什麽警句,隻是群體人生的實際寫照,知道少壯努力的人寥寥無幾,感到老大傷悲的人比比皆是。“活到老學到老”似乎更是一句空話,“學”的本意是效法別人,獲取自己不知的東西,而人們往往在不到三十歲就開始固步自封了。隔代人之所以有代溝,就在於年長的不會再接受年輕人的東西,如果真的善學,能夠活到老學到老,隔代人相處就不會有那麽多矛盾和不解了。

當人開始對周圍的事物開始挑剔抱怨,憤懣的情緒與日俱增,這個人就開始變老了,若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努力使自己適應外部的變化,這個世界會離你越來越遠,變得越來越冷漠,直到這個世界拋棄你或是你自己隔絕於這個世界。

人的生理過程限定了人的思維邊線與眼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都是坐井觀天的蛤蟆,看到的都是有限的一塊天空,所學的知識是墊在腳下的積土,知識越沉厚距離井口越近,看到的天空就越大,心胸也會隨之寬廣。

記得上學時,有同學說;你怎麽看那麽多的閑書,有功夫歇會兒多好。其實隻有人是“閑”的,書是從來沒有閑書的,若是讓我從新回到課堂,我寧願去讀最沒人性的“私塾”,背不下作業,做不好文章,手被先生打得腫起來。

“到什麽時候說什麽話,在什麽山上唱什麽歌”,人的一生,在某個時段做那個時段快樂的事情,既然大家多是“書用恨少,老大傷悲”,何必非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麵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