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0)
2015 (94)
字典裏對“緣”字的解釋是:因由、原因、宿命論裏人與人的遇合或結成某種關係的原因。相關詞組包括:無緣無故、沒有緣由、緣流而上、緣木求魚、緣何至此,等等。
將“緣”字拆開,是亂絞“糸”、沒眼“夕”,和“豕”字,和人們心中那個美好的“緣”相去甚遠。“豕”字在字典中的釋義是“豬”。故“緣”拆開後解意則是:“一隻到傍晚還沒睡醒的豬,稀裏糊塗地亂攪和。”中國方塊字,拆開來都有一定的寓意,細琢磨很有意思。
“緣”應該說是典型的由“心”所至的托詞,看似無意當中的巧合:為什麽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偏偏是這樣的兩個人相遇、相惜?越想越覺著是某種神秘力量的安排,由此又衍生出“前緣今世”的說法。
緣由心生,無心則無所謂緣。所謂的“心”即是一種處心積慮的渴求、欲求。心中有了某種想法,有了一定的框架標準,在一個自我規定的範疇內去尋覓。一如人們在網絡上尋找交流的圈子,往往先在內心預設年齡段、性別,或許還有職業、教育程度等。經過這樣的預前設定,所謂的緣都是在自己圈定的範圍內出現,是一種從心而動的預謀。
哲學上講“偶然”與“必然”。有目的地尋覓,得到的都是一種“必然”。如果非要相信緣分,偶然所得的才貼近大眾想象中的那種“緣”。即便同事之間的日久生情,也比網上的情緣更貼近“緣”。沒有目的、毫無準備的碰撞,由此產生的別樣感覺才算得是一種緣分。泰坦尼克號男女主人公的不期而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兄弟情誼演變,都是跌宕人生中別無所求的偶然發現。這才是能夠留傳、能夠感人的一種緣分。
把必然當作偶然、借情緣之說粉飾言行,看似順應天意,實是欺己騙人的不當之舉。現實地考慮問題,理性地結交朋友,才會得到真正的輕鬆與愉快,及可交往的朋友。
緣分之說來自佛教:說到如來的家業,最基本核心的東西,隻是‘犧牲個己,普度眾生’八個大字。
怎樣叫犧牲個己?小則衣食金銀,大則國城王位,有人來乞,皆應施舍。怎樣叫普度眾生?歌台舞榭,屠坊淫窟,乃至無足多足,天空海底,皆去化度。
有一位和尚,一心想盡早修成正果,早日成佛。但怎樣才算犧牲自己,普度眾生呢?想來想去,覺得“眾生”就是所有有生命的活物。隻要能給這些活物做些事,就算普度眾生了,犧牲也就是要受些苦。於是,生出一個舍身喂蚊子的想法。
選擇了一個好天兒,這位和尚來到半山坡上,把上身的僧袍脫下來,盤腿坐在荒草地裏。不一會兒,周圍的蚊子就聚了過來,你叮我咬快活得不行。和尚被咬得受不了,又一心想盡早成佛,便使勁忍著,高聲誦念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說來也巧,正好如來從這裏路過,忽然聽到有人高誦佛號,定眼一看。隻見一個和尚盤腿坐在草地裏,任憑上千的蚊子叮咬,不打不哄,十分有定力。如來看罷大喜:真是一個好和尚,用自己的血喂養蚊子,的的確確的“犧牲個己,普度眾生”。讓我來超度超度他,隻要是真心犧牲個己,馬上讓他成佛。如來想到此,翻身一轉,變成一隻斑斕猛虎。一躍跳出草叢,張開血盆大口,衝著和尚就撲了上來。和尚正在忍著渾身的刺癢,一心想著得道成佛的美事,忽聽一聲吼叫。趕緊睜眼一看;隻見一隻老虎的大口已經到了自己頭上,嚇得“媽呀”一聲,屁滾尿流地逃走了。如來看後,禁不住連連搖頭:“人呀,隻想舍小利,卻想得大益。犧牲談何容易”。
可見,如果隻想給自己找快活,怎能找得到真朋友?如此的“情緣”豈不是毫無基礎的“鏡中花,水中月”。
無意義的舍身是對“無我”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