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兒天地

做真實的自己,在小天地裏馳騁。
個人資料
菲兒天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餐廳附加費引發爭議,“老板該感到羞恥”

(2025-07-28 07:42:47) 下一個

長期以來,盡管人們對美國小費文化存在意見分歧,但整體而言仍能容忍其存在。然而隨著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小費問題變得敏感起來,並開始引發人們對其公平和合理性的質疑。

關於美國小費製度的起源與曆史,我曾專門寫過文章探討。我個人是比較認同小費文化的。過去和女兒一起外出用餐或度假時,除了我們按慣例支付的小費外,她總會要額外再給一份,說是要支持waiter 和 waitress,覺得他們很辛苦,不容易。

在美國,小費製度十分普遍。由於服務員的基本工資較低,小費往往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而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則幾乎不存在小費製度,服務被視為職業本分的一部分,即使沒有額外支付,服務質量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相比之下,歐洲多數國家在賬單中已包含“服務費”,小費屬於自願支付,金額通常較小,更多是對服務表示認可的一種禮貌。

最近美國的小費文化出現了“小費膨脹”(tipflation)或“小費蔓延”(tip creep)的現象,引發廣泛爭議。

盡管在主流餐廳中,人們依然習慣性地給予約18%–20%的小費,但小費的適用地方卻正在迅速擴展。原本僅限於餐廳和酒吧等傳統服務場所的小費製度,如今蔓延至自助結賬、外賣自取、甚至便利店和咖啡店的收銀台。不論服務是否涉及實際的人力互動,隻要有屏幕彈窗或結賬界麵,就可能出現“請選擇小費金額”的提示。

調查顯示,約72%的美國人認為,如今被要求支付小費的場合,比五年前明顯增多;而近90%的受訪者認為小費文化“已經走得太遠”。此外,大約60%的消費者坦言,他們之所以付小費,更多是出於“社會壓力”而非服務本身的優劣。

6月中旬,一位佐治亞州的男子在Instagram Threads上分享了自己餐廳賬單的照片,並質問道:“‘生活工資費’到底是什麽鬼?”( "WTF is a living wage fee?" )

賬單上包括一份13美元的魯本三明治、一份12美元的漢堡、兩份4美元的薯條,以及一項18%的“生活工資費”(共計額外收取5.94美元),再加上1.81美元的稅金,總金額達到了40.75美元。

在賬單下方,餐廳寫著一條免責聲明:“每筆堂食賬單將加收18%的生活工資費。此費用將直接用於員工工資,確保我們的團隊獲得一份生活工資。” 通知還說,顧客支付的小費將會被集中收集,並在“整個團隊”之間分配。

餐廳菜單上寫道:“100%的生活工資費將用於員工工資。相比直接漲價來支付更高薪資,這項費用能確保資金真正用於員工,並為他們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來源。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認為他們是團隊的一部分。我們真心相信,這項新製度是我們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

餐廳在賬單上加收的“living wage fee”讓這位顧客頗為惱火,此事件在互聯網上激起眾怒,引發廣泛討論,獲得超過500條的評論,並在其它平台上傳播開來。人們圍繞這項附加費用展開爭論,並提到了類似做法,如“廚房感謝費”和新冠疫情期間收取的“健康與安全附加費”等。

一位網友評論道:“餐廳老板居然把這個寫在賬單上,應該感到羞恥。如果養不起員工,就別開餐廳。你顯然沒有足夠的商業能力,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 另一位網友寫道:“這意思就是老板太小氣,不願意好好付工資,於是就讓顧客來買單。” 還有一位網友寫道:“這意味著我再也不會去那家餐廳吃飯了。”

有一名前餐館服務員表示:“生活工資和將小費平分的做法讓我氣炸。我完全能靠優質服務輕鬆賺到每班200到300美元的小費,光靠這就已經遠超所謂的生活工資了。”

一位來自歐洲的網友建議:“幹脆把這筆費用直接算進餐食價格裏,就像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那樣,然後好好付工資給員工。”

還有一位網友寫道:“我不在乎錢用在了哪兒,是付工資,還是電費、房租,這些都不是我的事。我是顧客,不是餐廳經理。”

另一位評論者說: “我要給小費,那是我給某個服務員的,不是整個團隊的。這對服務員和我都不公平。”

我也認為其實餐館顧客的感受和餐廳的盈利目標同樣重要。顧客應該感受到物有所值,如果菜品定價偏低,然後又另外加收服務費或附加百分比,就容易讓人覺得被誤導或被坑。更好的方法應該是重新評估菜單定價和成本結構,確保員工能夠獲得生活工資。

另外問題的根源不是“要不要給小費”,而是“為什麽工資製度要靠小費來維持”。小費製度把原本屬於餐館(公司)的部分,轉嫁給消費者與餐館雇員,形成一種結構性不公平。

總之,“生活工資費”的合法性與公眾接受度目前仍處在一個灰色地帶。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對員工的保障,也有人覺得這對顧客並不公平。這場關於小費、工資與消費透明度的討論,仍在持續發酵。

似乎社會的主流呼聲逐漸傾向於:通過提高菜單價格、支付更高的固定工資,來徹底取代對小費的依賴。

我個人認為,小費製度不是非有不可,更理想的是企業能支付合理工資,小費成為真正的感謝而不是顧客應盡的義務。

請問大家怎麽看這個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6)
評論
寒芯 回複 悄悄話 應時的好文,說出了廣大消費者的苦衷!當物價漲不停,每盤菜本身已經一漲再漲了,小費的問題就是雪上加霜,消費者不關心錢付給誰,關心的是總額:(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我個人比較讚同網友的這句話,“我要給小費,那是我給某個服務員的,不是整個團隊的。這對服務員和我都不公平。”小費的失控很大程度跟無良商家的貪婪無厭,監管缺失有關。還好澳洲目前為止還沒有小費,不過一些隱性的收費也變著花樣地開始了,有的餐館會在周末收10 %左右的附加費,尤其是在墨爾本的餐館比較普遍。謝謝菲兒的分享!祝新周快樂!
燕京夜話 回複 悄悄話 非常讚同菲兒的觀點!現在的小費太泛濫了,本來餐館已經漲價不少在加上小費20%,直接影響吃飯的心情哦。
canhe 回複 悄悄話 菲兒這篇“美國小費”又是一篇擊中時弊的好文。美國的小費製度曆史悠久,來美多年也入鄉隨俗了。但這張帳單上的“生活工資費”太離譜了 同意譴責那老板羞恥!現在的小費早就走了形變了味,是業主強宰顧客,完全與激勵優質服務不沾邊。疫情後許多服務行業都漲了價,已經把所謂的經濟損失轉嫁到顧客頭上了,小費百分比底線也硬性規定從15%調到18%。小費文化的初衷不再,應該被改革或廢除。餐飲等服務性行業的雇主應該為侍應生付全部相應薪金。這樣對服務雙方都公平。謝謝菲兒引發思考的好話題好博文。
娜佳85 回複 悄悄話 是呀,現在出去吃飯,感覺給個20%小費,是最低標準了。美國的小費文化,有點太離譜了。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我這次回成都去重慶經常打的,每次下車給司機20塊錢,沒有一個司機敢要。我心裏特別過意不去。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菲兒今天這個話題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興趣。我以前送過外賣,所以以後去消費,總是對那些服務員心存感念,給很多小費。可是現在小費文化有點膨脹了,去照護照相,付費的時候機器也提示要給小費,買點心自取也有小費選項,幾乎是無處不在了。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把這些小費打印在賬單裏麵,服務員收到以後,年底需不需要報稅?以前他們拿現金應該是不會報稅的。所以餐館這麽做,其實對服務員也不利。謝謝菲兒!
goingplace 回複 悄悄話 本來不反感小費,習慣了覺得就是一種文化。現在希望廢除小費,因為所有的店裏付錢時都有小費的選項。吃飯不論有服務的還是快餐都要付小費,買杯咖啡不想付,就有點賴皮的感覺。所以還是廢除的好,店老板應該負責給服務生發工資。
若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天地孤舟 回複 悄悄話 我來沒這麽多年,外出吃飯給的小費從未低於15%。經常多給一點兒。現在被這些強要的小費行為搞得很煩。我一律隻給15%。沒有什麽不好意思的。
water_color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應該和歐洲同步,僅收一定固定的服務費,而不是要顧客去做出“小費”的決定。
irisin2021 回複 悄悄話 小費作為美國文化,還是有意義的,起碼是顧客和服務人員的一種互動形式。在沒有小費的國家,如果顧客用金錢形式向服務人員表示感謝,常被誤認為不懷好意或蔑視服務人員。
伽子羅衿 回複 悄悄話 內人留學陪讀打過餐館工,知道其中的辛苦,我們的小費絕對慷慨。不過現在確實有過了頭的。弗羅裏達一次拿外賣居然自動收高額小費,回答質問說計算機就這麽打印的,知道你是遊客,反正也是一次性買賣。歐洲沒有小費要求的好處:一杯啤酒在飯店坐多久都沒壓力。美國的,隻能到酒吧,但那不是家庭的氣氛。讚好文,謝!
陶次瓦 回複 悄悄話 我在餐廳打過工,所以同情侍者,一般都會給15-25%的小費,特別好的服務更多。可是現在感覺被追討一樣,所以就非必需,不去餐廳,家裏吃更健康。
xyz66 回複 悄悄話 菲兒今天提出的“美國小費失控“議題,特別合時宜,我想肯定會引起大部分在美國生活的網友的共鳴,天下苦小費久矣!:)

菲兒“拋玉引磚“,咱們就“砸磚,“, 盡情吐槽無良貪婪商家:)

本來美國小費文化200年來源遠流長(大家可以自行查詢),已經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問題。經過COVID, 這些商家把疫情期間人們因為支持堅持開門的商鋪而甘願多付小費的善舉,順水推舟地延續下來。而且因為需要“無接觸付款“,強推18+%小費,直接將iPad懟到你的麵前,你付不付吧?旁邊有你的家人/朋友/生意合作夥伴看著呢,別那麽cheap;) 就這樣,被情感綁架,心不甘情不願地多付了!

完全同意菲兒的觀點“小費製度不是非有不可,更理想的是企業能支付合理工資,小費成為真正的感謝而不是顧客應盡的義務。“ 據我觀察,如今許多餐館門可羅雀可能這個問題有關,商家不僅乘機給瘋狂菜品漲價,而且大言不慚地要求付什麽“生活工資費“!Well, 就讓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吧:)
yuntai 回複 悄悄話 菲兒這篇寫得很貼近實際,小費日益“膨脹”,“蔓延”的確是個惱人的問題。過去賬單上小費一項都是空白的,隨顧客意願填,現在卻堂而皇之地列入應付款項裏麵了,還是小費之外的服務費。川普主張免除小費所得稅,應該是隻適用於原來意義上的tips;如何對待餐館另收服務費,還是有明確的立法比較好。新周快樂!
joycewu12 回複 悄悄話 2023 年我在紐約上州吃飯,餐館收:cook's Appreciation 3%。我第一次遇到,幾塊錢的事情,看出餐館的素質。。
plum59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oneWithWind2' 的評論 : "菲兒你來我這兒吃,不收小費"--全包在飯費裏了(cash only?)。你真機靈,哈哈哈。
GoneWithWind2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應該跟全世界同步,餐廳老板付雇員工資,取消小費。美國餐廳的食物越來越貴,好多還用麵包pasta土豆充數量。再說很多老板們已經很富有啦。以前到歐洲還發現人家的三明治漢堡包裏夾的肉量比美國多。
遛個彎 回複 悄悄話 我當年打餐館,就靠小費養家付學費。給多或不給我都接受了,一樣地服務客人。
如今小費變味了。在一家釀酒廠,我們先在櫃台付錢。那大男人收銀員竟質問我們為什麽小費是零,沒氣度。我們剛進來,桌子沒有,啤酒沒喝到,他竟然逼問小費。我要不是為了在女兒男友麵前裝紳士,就跟他開戰了。
如今,自己在家做,洗碗,大廚,跑堂,老板的錢自己都賺了。幹炒牛河比這嘎達90%的中餐館還好吃。菲兒你來我這兒吃,不收小費。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亂收費!不出去吃!
可能成功的P 回複 悄悄話 菲兒這個可是熱門話題啊。目前加州的最低工資已經要20塊了,估計有的小餐飲業老板會搞這個“生活工資費”吧。去年我們去一家龍蝦店買了一隻生龍蝦,也收了18%的小費,LD覺得不合理,投訴到經理那邊,結果他們很快就把小費去掉了。更討厭的是很多賬單已經包括了各種附加費用,如果不仔細看,再加上18%的小費,更是讓用餐費用膨脹。而這部分費用還是“必須”的,哪怕你對餐館服務不滿意。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菲兒天地總有話題可以長篇大論。證明你的知識淵博,讀書涉獵方方麵麵。佩服你的博學。
plum59 回複 悄悄話 菲兒好文。美國小費泛濫本質是社會階層分化加劇,中產階層受擠壓的表現。我們這裏有一家餐館除了小費還要強收2%的雇員wellness charge,據雇主說是給員工買醫療保險。從那時起我就再也不去了。本來小費不是工資,而是給高水平服務的回報。雇主為了爭取最大利潤,把付員工薪水和福利的責任推給顧客。如果不想付工資,就別雇傭人。前些天電視上新聞報道說,有個送外賣的沒得到小費,第二天拿著槍上門索取,結果被人製服。真是成何體統?本來,收入低的餐館服務人員應該向雇主爭取合理工資,他們現在卻轉向顧客討薪,毫無dignity。其實這種活兒是non-essential,不是必須的。顧客完全有能力自己取飯,就像在Burger King或KFC一樣。從政府的角度,最低工資法對餐館這類small business員工也缺乏保護。如果政府拒付教師,警察的工資,社會將變成什麽樣子?
我們以前每周都至少在外麵吃一次,現在不去了,反正都是junk飯菜。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杭州阿立 回複 悄悄話 小費確實太泛濫,而且太亂漲了。以前隻有很少數餐館會自動把小費算在賬單裏,現在越來越多的餐館這樣了。
而且以前根本沒有小費一說的咖啡、簡單早點外賣的,現在都是平板電腦付費,主動顯示小費選擇,而且最低就是18%。雖然可以自定義(custom)或選拒絕(no tip),總是讓人不好意思。不情願的給小費。
但小費習俗由來已久,水漲船高,米國佬兒也沒招。奈何 :-)))
plum59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