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13)
2016 (141)
2017 (106)
2018 (72)
2020 (45)
長期以來,盡管人們對美國小費文化存在意見分歧,但整體而言仍能容忍其存在。然而隨著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小費問題變得敏感起來,並開始引發人們對其公平和合理性的質疑。
關於美國小費製度的起源與曆史,我曾專門寫過文章探討。我個人是比較認同小費文化的。過去和女兒一起外出用餐或度假時,除了我們按慣例支付的小費外,她總會要額外再給一份,說是要支持waiter 和 waitress,覺得他們很辛苦,不容易。
在美國,小費製度十分普遍。由於服務員的基本工資較低,小費往往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而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則幾乎不存在小費製度,服務被視為職業本分的一部分,即使沒有額外支付,服務質量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相比之下,歐洲多數國家在賬單中已包含“服務費”,小費屬於自願支付,金額通常較小,更多是對服務表示認可的一種禮貌。
最近美國的小費文化出現了“小費膨脹”(tipflation)或“小費蔓延”(tip creep)的現象,引發廣泛爭議。
盡管在主流餐廳中,人們依然習慣性地給予約18%–20%的小費,但小費的適用地方卻正在迅速擴展。原本僅限於餐廳和酒吧等傳統服務場所的小費製度,如今蔓延至自助結賬、外賣自取、甚至便利店和咖啡店的收銀台。不論服務是否涉及實際的人力互動,隻要有屏幕彈窗或結賬界麵,就可能出現“請選擇小費金額”的提示。
調查顯示,約72%的美國人認為,如今被要求支付小費的場合,比五年前明顯增多;而近90%的受訪者認為小費文化“已經走得太遠”。此外,大約60%的消費者坦言,他們之所以付小費,更多是出於“社會壓力”而非服務本身的優劣。
6月中旬,一位佐治亞州的男子在Instagram Threads上分享了自己餐廳賬單的照片,並質問道:“‘生活工資費’到底是什麽鬼?”( "WTF is a living wage fee?" )
賬單上包括一份13美元的魯本三明治、一份12美元的漢堡、兩份4美元的薯條,以及一項18%的“生活工資費”(共計額外收取5.94美元),再加上1.81美元的稅金,總金額達到了40.75美元。
在賬單下方,餐廳寫著一條免責聲明:“每筆堂食賬單將加收18%的生活工資費。此費用將直接用於員工工資,確保我們的團隊獲得一份生活工資。” 通知還說,顧客支付的小費將會被集中收集,並在“整個團隊”之間分配。
餐廳菜單上寫道:“100%的生活工資費將用於員工工資。相比直接漲價來支付更高薪資,這項費用能確保資金真正用於員工,並為他們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來源。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認為他們是團隊的一部分。我們真心相信,這項新製度是我們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
餐廳在賬單上加收的“living wage fee”讓這位顧客頗為惱火,此事件在互聯網上激起眾怒,引發廣泛討論,獲得超過500條的評論,並在其它平台上傳播開來。人們圍繞這項附加費用展開爭論,並提到了類似做法,如“廚房感謝費”和新冠疫情期間收取的“健康與安全附加費”等。
一位網友評論道:“餐廳老板居然把這個寫在賬單上,應該感到羞恥。如果養不起員工,就別開餐廳。你顯然沒有足夠的商業能力,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 另一位網友寫道:“這意思就是老板太小氣,不願意好好付工資,於是就讓顧客來買單。” 還有一位網友寫道:“這意味著我再也不會去那家餐廳吃飯了。”
有一名前餐館服務員表示:“生活工資和將小費平分的做法讓我氣炸。我完全能靠優質服務輕鬆賺到每班200到300美元的小費,光靠這就已經遠超所謂的生活工資了。”
一位來自歐洲的網友建議:“幹脆把這筆費用直接算進餐食價格裏,就像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那樣,然後好好付工資給員工。”
還有一位網友寫道:“我不在乎錢用在了哪兒,是付工資,還是電費、房租,這些都不是我的事。我是顧客,不是餐廳經理。”
另一位評論者說: “我要給小費,那是我給某個服務員的,不是整個團隊的。這對服務員和我都不公平。”
我也認為其實餐館顧客的感受和餐廳的盈利目標同樣重要。顧客應該感受到物有所值,如果菜品定價偏低,然後又另外加收服務費或附加百分比,就容易讓人覺得被誤導或被坑。更好的方法應該是重新評估菜單定價和成本結構,確保員工能夠獲得生活工資。
另外問題的根源不是“要不要給小費”,而是“為什麽工資製度要靠小費來維持”。小費製度把原本屬於餐館(公司)的部分,轉嫁給消費者與餐館雇員,形成一種結構性不公平。
總之,“生活工資費”的合法性與公眾接受度目前仍處在一個灰色地帶。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對員工的保障,也有人覺得這對顧客並不公平。這場關於小費、工資與消費透明度的討論,仍在持續發酵。
似乎社會的主流呼聲逐漸傾向於:通過提高菜單價格、支付更高的固定工資,來徹底取代對小費的依賴。
我個人認為,小費製度不是非有不可,更理想的是企業能支付合理工資,小費成為真正的感謝而不是顧客應盡的義務。
請問大家怎麽看這個問題?
菲兒“拋玉引磚“,咱們就“砸磚,“, 盡情吐槽無良貪婪商家:)
本來美國小費文化200年來源遠流長(大家可以自行查詢),已經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問題。經過COVID, 這些商家把疫情期間人們因為支持堅持開門的商鋪而甘願多付小費的善舉,順水推舟地延續下來。而且因為需要“無接觸付款“,強推18+%小費,直接將iPad懟到你的麵前,你付不付吧?旁邊有你的家人/朋友/生意合作夥伴看著呢,別那麽cheap;) 就這樣,被情感綁架,心不甘情不願地多付了!
完全同意菲兒的觀點“小費製度不是非有不可,更理想的是企業能支付合理工資,小費成為真正的感謝而不是顧客應盡的義務。“ 據我觀察,如今許多餐館門可羅雀可能這個問題有關,商家不僅乘機給瘋狂菜品漲價,而且大言不慚地要求付什麽“生活工資費“!Well, 就讓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吧:)
如今小費變味了。在一家釀酒廠,我們先在櫃台付錢。那大男人收銀員竟質問我們為什麽小費是零,沒氣度。我們剛進來,桌子沒有,啤酒沒喝到,他竟然逼問小費。我要不是為了在女兒男友麵前裝紳士,就跟他開戰了。
如今,自己在家做,洗碗,大廚,跑堂,老板的錢自己都賺了。幹炒牛河比這嘎達90%的中餐館還好吃。菲兒你來我這兒吃,不收小費。
我們以前每周都至少在外麵吃一次,現在不去了,反正都是junk飯菜。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而且以前根本沒有小費一說的咖啡、簡單早點外賣的,現在都是平板電腦付費,主動顯示小費選擇,而且最低就是18%。雖然可以自定義(custom)或選拒絕(no tip),總是讓人不好意思。不情願的給小費。
但小費習俗由來已久,水漲船高,米國佬兒也沒招。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