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討了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的食療法,他主張單味重用總以取效為宗旨;多味組方配伍使用,互相取長補短;以藥食製粥,老幼鹹宜;配製藥膳,利於患者服用。為發揮藥食特色療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 《醫學衷中參西錄 錫純 食療
《醫學衷中參西錄》是民國時期名醫張錫純所著,書中精論中醫,兼采西醫,中西和參,在學術上有許多獨到見解,對後世影響很大。張氏注重實踐,勇於創新,對食療很有研究,他喜用山藥、龍眼肉、石榴、山楂、蘿卜、核桃、大棗、雞子黃、柿霜餅、鮮梨、荸薺、大蔥、米醋等食品,或單味或組方,應用廣泛,方法靈活,告誡“甚勿以為尋常服食之物,而忽之”,“雖為尋常食品,用之得當能建奇功”,經自身反複體驗,創製了許多食療方法,臨床應用既簡便又廉驗,頗受患者喜愛,茲就其食療的四個方麵分述如下。
1單味重用
張氏認為治病以取效為宗旨,反對醫者遣方用藥龐雜、量輕,即使將病治愈亦不知是何藥所力。故他臨證時倡導“撿對證之藥,但此一味投之,以觀其效力”,“重用一味煎湯數盅,徐徐服之,恒能挽回極重之病”。《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重用單味食物救治重證、危證比比皆是:如用山楂一兩煎湯內服通經閉;半月服用海帶2斤治愈瘰鬁證;用酸石榴連皮搗爛,煮服治泄瀉;生熟蘿卜子各一兩煎湯頓服治寒濕結胸證;用斤餘龍眼肉蒸熟治心脾兩虛之頑固性失眠獲效;用懸掛於茂盛樹上百日的蘿卜治勞喘,認為茂樹之葉多吐氧氣,蘿卜借氧氣醞釀,補益之力必增;用胡椒宣開寒飲;用生雞子黃定喘;用單味鴨肝燉服治肝膽虛夾熱之痢疾誠有效驗。更以一味山萸肉挽救性命於頃刻之間,謂“救脫之藥,當以山萸肉為第一”。張氏單味重用治病最為突出的是喜用山藥,他經過反複體驗否定了陳修園所謂“山藥為尋常服食之物,不能治大病”的觀點,認為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補脾胃”,且其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天上之品,“特征甚和平,以多服常服耳”。張氏臨證時往往單用大劑生山藥煮汁當茶飲或煮粥治療勞瘵發熱,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泄及一切陰分虧損之證,皆獲良效。
2多味組方
張氏精於藥理,善於配伍用藥,因人、因時、因證相伍了許多有名的藥對,其配伍組方的原則是“取其藥性化合,借彼藥之長以濟此藥之短”。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食療的組方也遵循此大則,認為以兩味或多味食物配合成方,用治病人確可增強療效。如創製了治脾肺陰虛勞嗽的珠玉二寶粥,即將山藥、生薏苡仁等分並用以清補肺脾,並強調若單用山藥,久則失於黏膩,單用薏苡仁,久則失於淡滲,不能久服常飲。又如治肺腎兩虛的咳喘證,用核桃仁、柿霜餅蒸熟,令患者隨意服之取效,認為核桃仁善補腎,柿霜餅善益肺,二者相伍,肺腎同補,金水相生,虛者必致壯實,且此方食之又很適口,饑時可隨便服食,故對小兒、老年人尤為實用。治身體羸弱之人大便燥結、日久不通的硝菔通結湯,即用樸硝、鮮蘿卜片同煮服食亦獲良效,張氏認為樸硝擅長軟堅通結,然其味鹹性寒,單服易損肺傷腎,唯與蘿卜同煎數次,則其鹹味盡被蘿卜提出,其攻破之性被蘿卜補益之性減緩,其性寒之弊亦被蘿卜之溫性所抵。另外,對一些不便於內服者,或內服困難者,還製定了一些外用方。如治療肢體疼痛的薑膠膏以鮮薑汁與明亮膠同熬稀膏,攤於布上貼敷;因寒致大便不通者用蔥白絲和米醋炒至極熱,乘熱熨臍上,便可自通。均體現了其獨特的配伍方法。
3熬粥增效
張氏製方,膏、丹、丸、散一應俱全,方法靈活,隨機善變,深受老年久病、長期服藥者歡迎。而食療中尤以“粥”為劑者,別開生麵,頗有創意。他以藥食製粥,劑型簡便,老幼鹹宜,既能治病,又無弊病產生,且能獲得顯著效果,堪稱一大特色。如治初得溫病之身體壯熱不退者,以生石膏二兩、生粳米二兩半共煎至米爛熟,乘熱盡量飲清汁,使周身微微汗出,則病無不愈者。張氏認為石膏性涼清熱,如單味煎湯,毫無漿汁,與清水無異,且服後藥力敷布甚速,由胃下趨,起不到發汗祛邪之功。不僅如此,張氏認為清水煎開後,變涼甚速,“以其中無汁漿,不能留熱也”。如與粳米同煎粥,粳米稠潤之汁,不僅能留蓄熱力,以為作汗之助,又能逗留石膏於胃中,使之由胃輸脾,由脾達肺,藥力四布,經絡貫通,則汗之而愈。故張氏主張“人之欲發汗者,飲熱茶不如啜熱粥也”。張氏除了喜用單味山藥熬粥治一切羸弱虛損之證及病後調養外,還常與他藥配伍熬成粥治愈許多病證。如胃氣上逆、衝氣上衝所致嘔吐不止,患者聞藥氣則嘔吐愈甚,諸藥皆不能下咽者,投以薯菔半夏粥救治,方以半夏煎取之清湯調入山藥細末熬成粥,服之則嘔吐立止。張氏認為,凡嘔吐之人,飲湯則易吐,服粥則借其稠黏留滯之力,自能使藥力留戀於胃腑,以待藥力之施行。故推廣於嘔吐甚劇、不能服藥者必以山藥做粥服之。張氏治泄瀉也往往變飲為粥,有立竿見影之效,如生山藥與車前子同煎作稠粥服用治療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原因為山藥汁本黏稠收澀,若更以之作粥,則稠黏之力愈強,大有留戀腸胃之功。再如治泄瀉日久,而腸滑不固者,常用薯菔雞子黃粥,方以山藥紮細過蘿煮粥,熟雞子黃捏碎調入粥中食之,張氏認為雞子黃有固澀大腸之功,山藥脾腎雙補,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筆者遵其宗旨,驗之臨床用薯菔雞子黃粥治小兒脾虛久瀉和慢性結直腸炎患者,確有減輕症狀、縮短療程、扶正祛病之效。特別是在推崇自然綠色療法的今天,張氏粥方也為食療增添了耀人的光彩,尤其對慢性虛弱性疾病需長期進補者,則更易被患者接受。
4配製藥膳
張氏獨具匠心,常采用藥物與食物混合,製成糕點、餅、菜湯等食用,使藥物變成佳肴,有利於患者隨時服用,尤適宜聞藥即吐、食欲不振或服藥困難的患兒使用。並認為藥膳具有“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的優點。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載的期頤餅是用芡實、雞內金和白麵、砂糖烙成的焦黃薄餅,用於治療老年人氣虛痰盛、胸滿脅痛,尤其作餅隨意服食,緩緩補脾,正與病機合拍;益脾餅是用白術、幹薑、雞內金和熟棗肉同搗如泥,製成小餅,木炭火上炙幹,饑時當點心細嚼咽之,用治脾胃寒濕導致的飲食減少、長期泄瀉、完穀不化等病症。此類獨特的藥膳療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dxxb/gszyxyxb/20088254/syyj/20080831015514636_39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