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鄧鐵濤醫案:淺表萎縮性胃炎

(2008-11-18 12:16:25) 下一個

淺表性萎縮性胃炎

吳某,女,47歲。

初診:197839日。

病史:患胃病30餘年,近3個月加劇,納呆消瘦,間歇性嘔吐,某醫院作纖維胃鏡檢查診斷:淺表性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胃下垂。經治療未見好轉。入本院後經補液、解痙止痛、鎮靜、消炎等治療,嘔吐止,繼以助消化藥後漸好轉,能進半流質食物,但每日進食隻一兩左右,故體重仍在下降,幾個月來共減重12公斤。於39日來診。

診查:診見麵色黃滯少華,唇黯,舌黯嫩、齒印、舌邊有瘀點瘀斑,苔剝近於光苔,隻於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脈左弦細,右虛寸弱尺更弱,低熱,大便7天未行,背部夾脊有多處壓痛點。

辨證:此乃氣陰大虛,胃失煦養,血失鼓動,瘀阻脈絡之候。

治法:治宜補氣健脾和胃,養陰救津,佐以活血通絡,兼退虛熱。

處方:太子參24克,雲苓12克,淮山藥12克,石斛9克,小環釵9克,丹參12克,鱉甲30克(先煎),麥芽18克,甘草5 克。

另:參須9克,每周燉服1次。7劑。

二診:315日。低熱退,精神較好,食量稍增,唯大便尚秘結難排,麵色由黃滯轉稍有潤澤,唇黯,舌嫩色黯,苔薄白(中根部),舌邊見瘀斑,脈右細弱,左細而弦,稍滑緩。病有起色,治守前法,於前方中加白術9克,火麻仁18克,另燉服參須9克,每51次。

三診:322日。又見低熱,開始有饑餓感,大便仍靠開塞露始能排出。舌嫩胖色黯,舌邊有瘀斑,苔薄白潤,脈緩細弱,右稍弦。

處方:太子參30克,雲苓12克,淮山藥18克,石斛18克,小環釵9克,丹參15克,鱉甲30克(先煎),麥芽18克,百合15克,甘草4.5克。

另:燉服參須9克,每41次。7劑。

四診:329日。頭痛頭暈,月經來潮已3天,翌日將淨;胃納轉佳,每餐能盡半兩米飯;唇黯稍淡,舌黯嫩,瘀斑稍減少;苔薄白,尖部少苔;脈細數,右稍弦。

照上方加百合24克、炙甘草6克,去丹參(因月事未完),並囑從第4劑起加丹參18克,百合加至30克,連服10劑。

4天燉服參須91次。

五診:412日。體重比入院後最低時(41公斤)增加3公斤多,有饑餓感,麵色轉好,麵部較前飽滿。舌黯,白苔複長,舌邊瘀斑減少,脈細稍弦。

處方:太子參30克,雲苓12克,淮山藥18克,小環釵18克,龜板30克(先煎),百合30克,素馨花6克,麥芽30克,丹參18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7劑。

六診:418日。病況繼續好轉,415日作纖維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潰瘍(已非萎縮性胃炎)。活檢亦為慢性炎症細胞。舌質淡黯,苔薄白(全舌有苔),舌邊瘀斑縮小,脈緩稍弦。

處方:照上方小環釵改為15克,百合24克,丹參15克。共服半個月。

七診:53日。患者自覺良好,每天可食34兩米飯,麵色轉潤,顴部仍黯。唇淡,舌質淡嫩,有瘀斑,但色變淺,苔薄白,脈左細右稍弦。

處方:太子參30克,黃芪15克,雲苓12克,白術9克,淮山藥18克,龜板30克(先煎),小環釵12克,丹參15克,麥芽30克,大棗4枚,甘草5克。

病者帶藥出院,繼續到杭州療養半年後恢複工作。追蹤觀察7年餘,未見反複。

〔按語〕  從中醫辨證角度來看,餘認為萎縮性胃炎實為本虛標實的虛損病。本病之虛,主要為脾胃虧虛,脾虧虛於陽氣,胃虧虛於陰液,此為病發的前提和本質。其病機的成因則多由煩勞緊張,思慮過度,暗耗陽氣,損傷陰液;亦有因長期飲食失節,缺少調養,致使後天損傷;亦可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大病失調所致。本病之實,多為虛損之後所繼發,脾氣虧虛,血失鼓動,血滯成瘀阻絡,此為一;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停聚,此為二;瘀阻濕鬱加之陰液虧損,則易引致虛火妄動,此為三。在治法上,補脾氣,養胃陰,是治療之根本。但標實不除,不能很好地固本,所以活絡祛瘀,除濕化痰,清退虛熱,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

上述病例,胃病30餘年,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之中,所謂勞倦傷脾是造成脾胃虛損的病因;納呆,消瘦,體重下降,麵色黃滯,唇黯,舌淡嫩,齒印,脈虛弱,胃下垂,是脾髒陽氣虧虛的證候;舌苔光剝,嘔吐,脈細,是胃之陰津虧損已甚的外候;胃脘疼痛,上腹及背部夾脊壓痛,舌邊見瘀斑,是脈絡瘀阻的見證;低熱,大便秘結,脈弦,乃陰虛夾有虛熱之故。處方用太子參、雲苓、淮山藥、麥芽、參須、甘草以培補脾胃,健運其氣;用石斛、小環釵、淮山藥急救已傷之胃陰;用丹參、鱉甲益陰活絡、通脈祛瘀兼清虛熱。本證以虛損為本,瘀熱為標,故遣方用藥以培元氣救陰津為主,祛瘀清熱為輔,方與證合,故能建功。

此病是傷於後天,消化吸收之功能甚差,故培補不能急於求成,驟投大溫大補之厚劑,不然隻能滯其胃氣,灼其胃陰;救護胃陰亦不能過於滋膩,以免壅阻脾髒陽氣的恢複;活絡祛瘀要防破血太過,清退虛熱要防傷陽。筆者認為:治療本病時,培元宜用太子參、淮山藥、雲苓、炙甘草等,雖補力不及黨參、黃芪,但不會滯氣助火,再反佐以麥芽使之易於受納,這對於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陰已傷的本病患者是恰到好處的。餘在使用參須時是頗有考慮的,脾胃大虛,不求助參力不行,故選用補力稍緩之參須,並根據脾胃漸複的情況逐漸加密投藥次數,不圖急功,俟其胃陰漸複元後再用黃芪。至於救胃陰,特別是舌苔光剝者,石斛、小環釵、淮山藥最為相宜;活絡通瘀,清降虛熱,丹參配鱉甲較為妥貼;至於化濕濁,宜選用藥性較平和之扁豆、雲苓、雞蛋花、麥芽等,切忌用溫燥之品,因為易傷元氣與胃陰,胃陰不複,病機不轉,則犯虛虛之弊。

患病日久,“窮必及腎”,損及他髒,脾胃屬土,肝屬木,脾虛往往肝氣乘之,故治療時不能忽視與肝腎肺的關係,於適當之時加調養肝肺腎之品。本病例在治療中曾用素馨花、龜板、百合等品,就是根據這一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