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蔣介石拉攏白崇禧的幾封電報 /史洛

(2009-09-09 06:16:16) 下一個

蔣介石拉攏白崇禧的幾封電報

史洛


      
大溪檔案,世所注目。原先估計,其中應該有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的有關材料。殊不料檢閱之下,可以說是一無所獲。在此前後的材料,居然少有涉及這一大事件的。至於是當時沒有形成什麽材料,抑或事後沒有保存,甚至有意在整理時另行處理,當然還有待進一步查核。說到底,檔案,以及檔案的整理公布,都不可能背離檔案所有者的意願和根本利益。明白這一點,對於大溪檔案中沒有四一二的材料,並不會感到驚訝。

        但是,在翻閱這一時期的材料時,看到幾份涉及蔣介石、白崇禧關係的電報,倒也不無意思。兩人間糾葛不少,恩恩怨怨,很是為人注目。大溪檔案中幾份192723月間蔣、白與何應欽之間的來往電報,對於了解蔣白之間的情況可能會提供一些幫助。

        這一年的222日,在南昌的蔣介石親手擬發了兩封電報。

        一封是給白崇禧的《電》:

            白總指揮勳鑒:介密。兄在東路,武漢情形複雜,痛苦不堪,於是望兄回部襄助之心更切。惟事實必不能離開東路,且敬之兄惜重異甚。如兄不能離開東路,中意另成一軍,俾可發展宏圖,以成偉業也。何如,盼複。中正。○

        電文中的“東路”,是指北伐軍的東路軍,其時白正在此指揮軍事。所謂“武漢情況複雜,痛苦不堪”雲雲,當指蔣與時在武漢的國民黨中央間的鬥爭複雜,盼望得到白崇禧的支持。“敬之”,是何應欽的字,當時人習慣,不能直呼他人名姓,必須稱表字以示尊重。“中”,則是蔣介石蔣中正的自稱。這封電報中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蔣很看重白,打算給白崇禧一支軍隊,以圖拉攏白崇禧。但是,“盼複”的結果如何,不得而知。白崇禧的回憶錄中對此一無記載,不知是忘記了,還是根本就不屑於記。電末的“○”,則是代表發電日期的韻目代碼,正式的電文中,就是“祗”。

        另一封是給何應欽的《養電》:

            何總指揮勳鑒:健生兄應在前方或回部服務,望兄酌奪電複。中意,如滬寧未免以前,彼在東路裹助較有益,以各師長未有如其之能也。如慰留,望兄直接電留。中正。○

        白崇禧字健生,故在電文中以此稱呼。此電中可見蔣對白的評價很高,“各師長未有如其之能也”,這當是蔣要拉攏白的重要原因。當然,政治態度的一致,也很緊要,從《電》中蔣對白明言自己對武漢的態度可知,兩人間,乃至當時蔣與桂係間,決非泛泛之交。但是,所謂“慰留”雲雲,又透露出白崇禧有離去之意。是否梁園雖好,畢竟不是久留之地呢?蔣要拉白,白反要離開,個中經過,70多年後已經難以盡知詳情了。但是,半個月後蔣介石又致白崇禧一電,即36日的《魚電》:

            白總指揮勳鑒:○密。微電悉。總計劃及訓令已於日前頌發,本日想已接到矣。中預備交卸軍政,以後任免人員須經軍事委員會之通過,必多不便,故承敬之兄之請,已發表兄兼第十三軍軍長,編配部隊除新編一二兩師外,其餘待與敬兄妥商後再行撥編。中正。○

        此時,蔣與武漢之間趨於激烈,占不了上風,所以電文中有“預備交卸軍政”的說法。而此電的要旨在於拉白崇禧一把,急切間先讓白嚐一點甜頭,平地裏就得一軍長幹幹,豈不美哉!偏偏白崇禧並不領情。他要到12天以後,318日才從嘉興發給蔣《巧電》。蔣介石收到此電是在2天後,即20日。電報原文大溪檔案中沒有收存,但有摘由單:

            摘由:承總座任命職為十二軍軍長,電今已奉悉,惟職向不願帶兵,職擬蘇皖定後仍遵總座前諭,回部服務。請收回十二軍軍長成命。

        在台灣抄錄這些電報時時間緊迫,不及仔細核對,故而兩份材料中部隊番號不一,但是蔣要讓白領導一個軍卻是明白無誤的。軍閥時代,一個小小連長尚且是半個皇上,更遑論堂堂軍長。白崇禧卻推辭了。或許如同電報中所說,“向不願帶兵”,是他的天性使然。或許以白的聰明,不難明白這是蔣的計謀,而且桂係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之間此時關係很好,並不願為蔣所用。從白崇禧收到蔣要他擔任軍長的電報,到複電報辭,前後長達12天。此間可能是白崇禧本人在斟酌取舍,也不能排斥李、白、黃之間有過磋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結果總是桂係領導人物拒絕了蔣介石拋出的誘餌。當然,這時候蔣桂間還是“大方向一致”的,並未到交惡的程度。這從後來蔣白在上海還是配合密切相互為用足以證明。而在當時,蔣知道白的態度以後,也隻是批示:

            蔣批:望勿固辭軍長,而前長職務亦照前兼任。

        可以說是淡然處之,表麵上並不因此而對白馬上有所舉動。白崇禧人稱“小諸葛”,能在廣西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說明了他的才幹應該有過人之處。蔣介石畢竟一代梟雄,應有識人之才,欣賞白的才幹,希望將他招致麾下,當然也在情理之中。隻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最終沒有走到一起,恩恩怨怨,一直延續到蔣介石去台灣還不曾完結。這些都是後話了

《檔案與史學》 20010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