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得與失—楊忠勇博士的人生之旅(之一)

(2007-05-03 05:29:04) 下一個


第一章 家世淵源 多彩青少年

1 、八百餘載 家世數源流

引子

      2004 年初春,正值桃花含苞待放、楊柳剛剛冒出綠芽時節,楊忠勇博士與夫人楊麥金美氏首次踏上了中國河南省的土地,受到河南省僑聯和鄭州、洛陽和開封三市政府的熱情接待。在中原大地河南省訪問期間,每到一地,楊忠勇總是很激動地對人說:“我回到老家了!”的確如此,楊氏夫婦此行訪豫的主要目的,就是晉謁楊氏宗族的祖地。事實上,這是楊氏夫婦多年來的願望之一。

金門楊氏淵源

       楊氏夫婦都是從馬來西亞移居澳大利亞的,但楊忠勇的父母早年則是來自中國的福建金門。楊氏宗族,久居福建省金門島,據族譜記載,已逾二十餘世。然其遠祖,溯其源流,則來自中州大地,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王朝,而且還貴為皇親國戚,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曆史。
       據載,南宋末年,度宗皇帝召浙江人楊氏進宮,納為美人,不久就為度宗誕下一子,即趙是「上“曰”下“正” 」。趙是初封為吉王,楊美人也母以子貴升封為淑妃。淑妃家先祖原自中原河南湯陰縣,經數度遷徙,定居於浙江。楊淑妃有兄名亮節,宋末時考中進士,曾仕度宗朝為官,在某城擔任過守將。當 1270 年代初忽必烈大帝令元兵大舉南侵滅宋、元兵鐵騎一路南追以擒殺宋室人員時,楊亮節奉度宗之命,陪同淑妃與吉王等人,隨從度宗等朝廷文武官員逃離京城臨安(今杭州),以避元兵追殺。這一行人幾經顛沛流離,沿途忍饑挨餓,輾轉遷徙幾千裏,最終到達福建省的福安(今福州),在那裏建立起南宋的偏安小朝廷。作為國舅的楊亮節,也在此擔任福州觀察使提舉吉王府行事。不久,趙是 ( 楊淑妃所生之子 ) 由吉王升封為益王,遂後在 1276 年,年僅九歲的趙是在福州被大臣們扶為皇帝 ( 後為南宋末朝臣子稱為端宗 ) ,作為新皇帝的母親,淑妃遂被冊封為皇太後。水漲船高,楊亮吉也被升任為處置使。 1278 年,終日處於擔驚受怕和顛沛流離之中的端宗因病久治不愈,歿於粵東岡洲 ( 今香港一帶 ) 。一年之後的 1279 年,剛即帝位的南宋朝末帝趙丙「 」被元兵追至粵東,隨宰相陸秀夫蹈海赴難而去,皇太後 ( 即楊淑妃 ) 也投海殉國,南宋覆亡。
       南宋覆亡時,楊亮節正有事於閩粵邊界,從而逃脫了與其他南宋大臣一起被元兵俘殺的命運。為避免被俘和家破人亡,也為家庭尋找一安身立命之所,楊亮節遂攜三子曉宿夜行,風雨兼程輾轉遷徙,備嚐艱辛,到處尋覓避難之地,最後不得不離開大陸,買棹浮海而至金門島。楊亮節在幾經顛沛流離之後,定居於金門官澳和後嶼,成為金門楊氏宗族的開基始祖。在金門湖美的楊氏祖祠中,有一副對聯“就一本而觀勿忘金山衍流,合四時以祭須憶澳水分源”,即是提醒楊氏後裔不可忘記其祖先與中原大地的淵源關係。而按照金門楊氏自十一世祖開始的輩份排列 ( 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忠、肅、恭、懿、宣、慈、惠、和 ) ,楊忠勇即為楊亮節的第十九代孫。忠勇曾在 1971 年的寒食節期間回到金門,拜謁祖居地,並擔任宗族的值祭,帶領楊氏後裔祭拜祖先。
       金門楊氏始祖楊亮節原為文人,因是皇親國戚,亦由此曾在朝廷中擔任過相當的職位,與一般人相比,自有其比較安逸舒適的生活。但因生長在戰亂之際,出仕於動蕩之時,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能夠禦敵,故惟有舉家避難,以尋找一個能安身立命、開創其家庭幸福生活之地。在南遷過程中,楊亮節帶領家人,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曆了各種艱難險阻,終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新的地方安頓下來。先祖楊亮節的這段經曆,給其後代樹立了不懼艱難險阻、積極克服困難、努力去追求理想和幸福、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榜樣,鼓舞和激勵著金門楊氏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去努力開拓和不斷進取,遂使其子孫衣食有著,後世族裔繁衍,蔚成氣候。正如金門楊氏祠堂的後柱對聯所言:
        世族開湖山,喜見族大世昌;
        源流分澳水,欣看源遠流長。

楊清廉南洋謀生

        金門楊氏始祖來到島上開基數百年之後, 1902 年,楊忠勇的父親楊清廉(原名楊誠廉,移居馬來後改為現名)誕生在金門島上湖美鄉的一個小村莊裏,是楊篤杯家中最小的兒子。其時,金門島雖遠離大陸,可避戰亂,溫飽無憂,但對於年輕的楊清廉來說,這裏希望渺茫,因為金門島上的居民世世代代皆以務農和漁業為生,難有大的發展。以前科舉時代金門人士雖曾有出島致仕的例子,但在楊清廉出生後不久,清王朝就被迫廢除了科舉考試,興辦新學;隨後清王朝在 1911 年垮台,曆史進入民國時期,科舉致仕的路子也不通了。
       楊清廉在孩童時期,其父母就決定將他送往當地的私塾讀書,以便讓其學到點經世致用的知識。家裏人原本期望通過此舉,使他日後能在金門所能找得到的高尚行業中,獲得一席之地,多掙些錢,改善家人的生活素質。通過上學,楊清廉對中國的書法藝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領悟力。為此,他的父母對其期望更高,全家在財力物力上均給予傾力支持,冀盼他能通過這些學問,日後大有出息。
        及至長大,楊清廉開始意識到,困守孤島將難以發展,他向往著走出金門島,到外麵的世界一展身手。當時,金門居民象許多閩、粵人士一樣,漂洋過海到外埠謀生就業,以謀求更好的生活,已經相當普遍,下南洋 ( 即現在的東南亞各地 ) 是很時髦的事。因為當時的南洋是許多中國人,尤其是閩、粵兩省沿海的居民,夢想得以養家糊口、發財致富、最終能衣錦還鄉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那裏 ( 如馬來亞 ) 發現了許多的礦藏,比如錫礦等等,這些如雨後春筍般新開采的礦山,需要大量的勞工和苦力,從而吸引了大批的中國移民。在二十世紀初,整個東南亞都處於大力開發和生產的時期,這對於年輕的楊清廉來說,意味著有很多的機會,他願意前往那個地方,尋找和發掘這些機會。
        如果有親戚或熟人在南洋,則到那裏之後,生活會比較容易安頓下來。楊家的鄰居蔡夫人呂氏 ( 人稱之為“老姑” ) 和她的繼女黃金切,不久前移居到馬來亞謀生。楊清廉記得,老姑是纏足,有一對“三寸金蓮”的小腳,走起路來步履蹣跚。盡管如此,老姑待人真誠,樂於助人,總是忙忙碌碌地操持家務,給年青的楊清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女人纏腳,據說起源於五代時期。五代南唐後主李煜以才子著稱,舉凡詩歌詞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他身邊的嬪妃宮女,也都各有所長。其中一個名喚育娘的嬪妃,美麗多才,能歌善舞,頗得後主歡心。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其以帛纏足,使腳纖小,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其舞姿嫋嫋婷婷,更加優美。因育娘的腳纏得隻有三寸左右長短,便叫做“三寸金蓮”。李後主見育娘纏足好看,就命宮女們都纏起足來。後來,這惡習流傳到民間,人們也開始把“三寸金蓮”當做女人的纖弱之美。及至宋代,民間已開始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遂後朝代更替,纏足之風也隨之消長興衰。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亡,隨著西方文明的輸入,此習俗才被逐漸廢棄。黃金切小時候在金門雖然也曾被迫裹過腳,但移居馬來亞之後,就將腳放開了,故其雙腳並不怎麽受纏足的影響,仍行動自如。
        從街坊鄰居口中,楊清廉得知,老姑母女目下正與老姑的堂兄住在吧生坡,這是馬來半島雪蘭莪州的一個大鎮子。拖著一對小腳而行動遲緩的老姑,在那裏給人當保姆和做清潔工,以賺取生活費。在吧生坡,老姑的堂兄開有一間建材行,叫做枋廊,生意相當紅火。該商行專為當地吧生坡繁榮的建築業供應木材,在當地頗為富裕。楊清廉意識到,以他目前所受到的那些教育,他很有可能在這間枋廊謀到一份差事,並可由此學習一些基本的經商之道和營生技藝,以便日後有朝一日自己創業之用。他深信,如能前往馬來亞,這是一個他終老在金門島上也無法遇上的大好發展良機。因此,當他剛滿 18 歲時,便下決心隻身南投,像他的始祖一樣,不遠萬裏,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就這樣,楊清廉義無反顧地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金門島湖美鄉。而此一去便是四十年,直到 1960 年代,才有機會攜夫人及兒子回老家拜謁祖地。
       下南洋的第一站,是到福建省的廈門,然後從這裏乘船南行。金門島距廈門港約三十海裏,當時,這個距離通常需乘坐數小時的木帆船方可抵達。第二站是新加坡。就當時的條件而言,要到那裏,需從廈門搭乘輪船前往。當時的這種輪船大多是客貨混裝的滾裝船,以載貨為主,而留給乘客的空間十分窄小,條件相當惡劣。當年,楊清廉和其他幾百位夢想下南洋發財和謀求更好生活的中國年青人,乘坐的就是這種滾裝船。在航行途中,他們這些乘客被船主從一個貨艙換到另一個貨艙,不斷地折騰來折騰去,備嚐艱辛,因為在此段航程中,輪船會停靠在不同的港口,不停地卸貨和上貨。第三站則是從新加坡到吧生坡,這一段路程是從新加坡埠出發,沿著馬來半島北上,需時約數星期之久。
       從金門啟程開始這段下南洋的旅程,曆時約兩個月,楊清廉才最終抵達目的地。當旅途結束時,他因長時間的舟車勞頓,已是身心疲憊之極。幸好,楊清廉在吧生坡受到老姑的熱情接待,他乘機請求老姑的堂兄給他安排一份工作。最終,他如願以償,成為這間建材行枋廊的一名夥計。他的責任是記帳、統計日常的交易和處理來往文書等。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楊清廉的生活過得相對安逸。對比以前在金門的日子,清廉覺得,從金門買棹南投、離鄉背井前往吧生坡的艱難旅程,是十分值得的。他為自己當時做出的下南洋的正確決定深感慶幸。
       然而,楊清廉並不滿足於其生活現狀。經過幾年的曆練,他現在已經有了經驗,學到了建材行的經營之道,掌握了經商的竅門,故而想覓地開創屬於自己的生意。此時,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定下決心,不再需要依賴老姑堂兄的關照,開始尋找機會實施其自立門戶的計劃。

2 、父母雙親 創業艱難多

創業

        在建材行枋廊當夥計期間,楊清廉很博老姑的歡心。在商行的業務上,他勤奮好學,處處留心,熱情待客,是一個好夥計;同時,他又很有進取心,總想更上一層樓,以便將來過上好日子。在待人接物上,他也十分周到,尤其對長輩和幫助過他的人,總是彬彬有禮,知恩圖報,照顧有加,其人品為上下左右所稱道。因此,在吧生坡的建材行工作四年後,即 1924 年,當黃金切剛滿 16 歲,清廉也已 22 歲時,就由老姑做主,將黃金切許配給他。黃金切溫柔賢淑,克勤克儉,與清廉青梅竹馬,相知甚深。得此佳偶,楊清廉自是滿心歡喜。兩人旋即擇日,拜堂成婚。
       新婚燕爾,小倆口就為未來盤算了。當時,擺在楊清廉麵前的一個迫切問題是,如何去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意,以支持這個新的家庭和以後即將要增加的人口。他是一個誠實忠信之人,不想在吧生坡另開一間建材行,來與老姑堂兄的建材行競爭,故決定到另一個鎮子去開創自己的生意。在過去的四年商行夥計生涯中,楊清廉受益非淺。因為他在吧生坡的商行中居住和生活,得以近距離的學習如何做生意和與顧客打交道。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以及不斷的用心揣摩,此時他已對如何經營建材行之道了然於胸,自信已具備了創業的條件。經過一番權衡比較,他選中了瓜拉雪蘭莪來開始他的生意。當時,該地是一個由英國公司主持開發的小鎮子,位於馬來半島西部海岸,距吧生坡北行大約 50 公裏處。由此,瓜拉雪蘭莪就成為楊清廉公司從誕生、發展到壯大的發祥地。
        一旦計劃妥當,楊清廉便雷厲風行起來。當時瓜拉雪蘭莪剛剛開埠,尚處於初創階段,設施不全,水電皆無,而且房屋稀少,要在這樣的地方創業,剛開始連房子都沒得住。同時,這裏一邊麵海,另一邊則是叢林環繞,蚊孓滋生,環境較為惡劣。這時的瓜拉雪蘭莪還是一個規模不大的漁村,隻是在沿著瓜拉雪蘭莪河的岸邊有著幾排少得可憐的店鋪房屋而已。要在這樣的地方創業,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楊清廉相信自己的眼光,也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已經看準了,便義無反顧。由於剛開埠的瓜拉雪蘭莪一切條件尚差,且創業也需要一定時日,加上婚後妻子又已有身孕,此時如一同前往那裏,則多有不便。為此,楊清廉便先將新婚妻子安置在吧生坡,讓她與其繼母老姑同住,以便有個照應。待這一切安排妥貼之後,他便隻身前往瓜拉雪蘭莪創業。
       初到瓜拉雪蘭莪時,楊清廉也象許多瓜拉雪蘭莪的居民一樣,先從事販魚生意,希冀以此來積累他所計劃開設的建材行所需的經費。但因市場有限,競爭激烈,販魚生意慘淡經營,難以維持。他很快便意識到,他必須放棄販魚生意,全力以赴地開創建材行的木板生意,方能脫穎而出,因為此時其周邊地區的村鎮對木材的需求量大增,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於是,他設法從一位朋友處借來了一筆錢,先在鎮子外租賃了一公頃的土地。這樣,屬於楊清廉自己的建利棧枋廊,便在瓜拉雪蘭莪河邊開業了。
       建利棧枋廊剛開業時,楊清廉主要是從吧生坡老姑的堂兄那裏購進木板和其它建材,然後用牛車咄?/span>50 公裏以外的瓜拉雪蘭莪,再轉手出售。當時通常是在吃過晚飯之後夜間趕路,次日天亮就可抵達目的地。楊清廉為了經營其在瓜拉雪蘭莪的生意,不知經曆了多少這樣的夜路和長途跋涉,其間風餐露宿,備受煎熬。因為當時他的妻子還住在吧生坡,而他的生意則主要在瓜拉雪蘭莪,他隻能把時間這樣分割開來,風塵仆仆地奔波於兩地之間。直到 1932 年,他才在瓜拉雪蘭莪河邊建起了一座商用和家居兩用的高腳木屋,即屬於自己的枋廊,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此時,已是他結婚八年之後,已有了四個孩子。他的妻子黃金切遂攜帶其在吧生坡出生的長子忠成、次子忠義、三子忠禮和長女寶珠,從吧生坡搬遷過來,與他團聚在一起。此後,他也就一直定居於此,未曾離開過。

定居瓜拉雪蘭莪

       在遷居瓜拉雪蘭莪的最初幾年裏,楊清廉和黃金切倆口子胼手胝足,支撐起這個家,起早摸黑地經營著他們的枋廊。他現在除了有妻室,還有四張嗷嗷待哺的嘴需要去喂養,他無法鬆懈自己,惟有努力掙錢養家,別無選擇。楊家也曾碰到過無米下鍋的時候,飽嚐饑餓的滋味。曾經有過一天,全家沒有一粒米,幾個孩子餓得哀聲連連,其狀甚慘。所幸蒼天有眼,救命菩薩終於出現。那天,一個馬來男人來到店裏買了一批木板。拿著這筆錢,黃金切飛快地趕到米店,買了一大包米,讓家裏人飽餐一頓,才躲過這一次饑餓之劫。
       上述的困難局麵很快被撐了過去,好運開始降臨到楊家。瓜拉雪蘭莪開始進入大力開發的高峰期,不僅是這個鎮子,其周圍地區的村鎮,對建材的需求量也都急劇增加。楊清廉的生意也水漲船高,日見起色。為適應這種需求,楊清廉開始將其木材的供貨渠道伸展到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地區柔佛州的哥打丁宜鋸木廠。這些木材用一種平底的大舯舡船從海路運到瓜拉雪蘭莪,卸貨後,就堆放在靠近雪蘭莪河邊的建利棧枋廊門口。
隨著楊家生意好轉,黃金切也不斷有喜上身。在這裏,她為楊清廉生下了另外五個孩子,即四子忠智、五子忠實、六子忠勇、次女寶玉和麽女寶蓮。所有這些孩子都是由這個家庭中的長者 ─ 外婆接生的。這個外婆,就是清廉 18 歲時隻身南投到馬來亞,曾熱情接待他的老姑。

楊忠勇出世

       忠勇於 1937 年 11 月 30 日誕生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瓜拉雪蘭莪。他是由長著一對“三寸金蓮”的小腳,操勞一生的外婆接生的,接生的地點就在與其父親的枋廊相連的一間小房子裏,接生時隻有一盆熱水和幾條毛巾。當時接生的條件之所以這麽簡陋,是因為 1937 年的時候,在瓜拉雪蘭莪及其附近還沒有醫院。所幸忠勇生下來時身體健康,家境也較好,生活無慮。
       忠勇是楊清廉的第六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在楊家九個孩子中,排行第七。在他的下麵,還有兩個妹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