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91)
2008 (75)
2011 (59)
2013 (41)
2014 (87)
2015 (41)
2017 (48)
2018 (51)
2019 (89)
2020 (142)
2021 (126)
2022 (148)
2023 (119)
東南亞的華人分兩派:一派是以福建華僑陳嘉庚為代表的傳統華人,另一派是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代表的海峽華人。
傳統華人認同中華文化,心係祖國。 他們為家鄉出錢出力,修路搭橋,辦學校,建醫院… 孫中山曾經5次來檳城籌備廣州起義,在平章會館(現在是檳城華人大會堂)發表過演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地華僑捐巨款支援中國抗戰,並且組織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運送戰爭物資,很多年輕人倒在戰火紛飛的滇緬公路上。
海峽華人是中國移民與當地婦女結合的後裔。 他們全盤接受西方教育,充當洋人的買辦,有些甚至不會中文。 李光耀的曾祖父是廣東客家人,葬回原籍。 曾祖母是南洋土族,一輩子未曾到過中國。 李光耀宣稱李家從新加坡開始,一生訪華33次卻從未回老家祭祖。 李家大廳裏懸掛著曾祖父的滿清朝服圖,大概是整個家族與中國有關的唯一物件。 李光耀被稱為是在蘇伊士運河以東最像英國紳士的人,夫人柯玉芝是第一個在英國劍橋法學院考試成績排第一的亞洲人。 據說李氏夫婦平時喜歡吟誦英語詩詞。
陳嘉庚的族侄陳六使1955年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大學,致力於宣揚中華文化。 當時社會各界、上至富甲一方的商人,下至妓女、小販,紛紛捐地捐款,踴躍響應。 南洋大學也不負眾望,培養出幾屆傑出人才。 李光耀在文革末期第一次踏上祖先的土地,目睹滿目瘡痍。 鄧小平的屈尊請教使其感到無比自信。 他回國後即關閉南洋大學,開設以英語教學的南洋理工學院(後改名為南洋理工大學),還剝奪了陳六使的新加坡公民身份。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新加坡越來越依賴中國,李氏父子也開始自我調整。 李光耀在當地報紙刊登廣告,為以往實施的壓製華文,獨尊英語的政策道歉,活生生是當年漢武帝罪己詔的現代翻版。 李光耀生前對賭搏深惡痛絕,曾經發毒誓想開賭場必須從他的身體上踏過去(Over My Dead Body!)。 但是著眼於中國人日益漲起來的荷包,新加坡於2010年大年初一在聖淘沙開設了賭場,同時立法嚴格限製當地人進入。 僅僅6個月後,又開設了全球造價最昂貴的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直接由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金沙集團一手打造。 兒子李顯龍親自出席南洋理工大學50周年校慶,這50年是從被其父查封的、陳六使的南洋大學建校開始,而不是從李氏家族接手開始。 社會上甚至傳言新加坡政府曾考慮把南洋理工大學改回南洋大學,引起昔日校友的極大憤慨。 當年的南洋大學以華語教學,跟今日的南洋理工大學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自從李光耀去世,新加坡的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李顯龍領導下的新加坡政府積極投入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妄圖逼中國就範,接受西方人製定的遊戲規則。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美國總統特朗普一上任就宣布退出TPP,使其名存實亡。 於是李顯龍隻能漸漸向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靠攏。
大國崛起是全方位的,從政治、經濟、文化著手。 小國靠收買路錢也能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一個危機就可能被打回舊石器時代。 將來鹿死誰手,還需拭目以待。
到達新加坡已經是晚上。 這次仍然停泊在濱海灣遊輪中心(Marina Bay Cruise Centre)。 岸上的建築分別是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摩天觀景輪(Singapore Flyer)、和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
21天的遊船終於劃下句號。 有人說:“這裏再好,也需要回歸現實。 該回家了!“
從碼頭到飛機場有幾種方法: 自己搭地鐵或著打車;遊輪派人直接送機場;或著參加旅遊團遊半天新加坡,然後再送機場。 我因為離登機還有一大把時間,再加上不了解獅城,於是選擇參加旅遊團。
接待我們的導遊是一個中年華人。 他退役後的第二天就幹起了導遊,至今無怨無悔。 他在車上介紹了新加坡的曆史、經濟起飛和轉型,講述了島國從早期投資石化、金融業,後改行高科技、直到今日開賭場、修碼頭迎客。 他說每年有一百萬遊輪客人造訪,新加坡每一步都走在別人的前頭。 他談到當地的憲法是李光耀夫人柯玉芝所寫,而柯玉芝是第一個在英國劍橋法學院考試成績排第一的亞洲人。 可以看出他很健談,言語中對祖國新加坡無比自豪。
第一站參觀新加坡國立植物園。 這個占地129英畝的綠洲有絢爛多彩的鮮花,茂密的叢林、和修剪整齊的草坪。 裏麵的國立蘭花園被譽為新加坡皇冠上的明珠,收藏有世界上最齊全的蘭花品種。 它有超過1000種蘭花和2000種雜交。 在貴賓園中(VIP)中可以看到以各國政府首腦和名人命名的蘭花。
仙鶴噴泉(Crane Fountain)。
以英國已故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命名的蘭花,Dendrobium Margaret Thatcher Orchid.
以英國已故戴安娜王妃命名的蘭花,Princess Diana (Prinzessin Diana) Orchid Flower.
以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夫人(凱特)命名的蘭花,Vanda William Catherine.
導遊說這是新加坡的國草。 它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屈不撓,奮勇向上,代表新加坡精神。
導遊熱情地跟一個園丁用國語打招呼。 園丁說幾天不來,這裏的花卉就像生了病一樣要照顧。 導遊說你就是給植物治病的醫生嘛!
陳溫詳霧室裏培育著很多稀有的名貴蘭花。 有些散發出特有的、甚至是令人不快的氣味。
萬代蘭(Vanda)。
導遊說很多人來這裏拍浪漫婚紗照。
幽靜、整潔,鬱鬱蔥蔥。
排排坐,等集合。
導遊很熱情地跟澳洲來的遊客討論怎樣在悉尼搭公共汽車。 我以為他是一個傳說中的黃皮白心的香蕉人,沒想到話題一轉,他談到自己剛從上海和杭州度假回來。 他說上海太貴、太吵;他非常喜歡杭州。
前後來了新加坡好幾次,好像沒有見過所謂的香蕉人。
新加坡河的河口是新加坡舊港, 被南部的島嶼所遮蔽。 新加坡城圍繞著港口發展起來,成為貿易、商業、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河充滿傳奇的色彩。 爪哇帝國的入侵者在此登岸,馬來王子窺見奔馳而去的獅子,拿著長矛的土著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牛車拉著生活用水在岸上緩緩行駛…
英國殖民者萊佛士於1819年1月坐船來到這裏。 在登陸的刹那,他敏銳地感覺到新加坡河在帝國擴張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他從柔佛酋長那裏拿到土地使用權,很快在河的兩岸建造了現代化設施。 新加坡河成為殖民地的生命線,所有商貿活動和服務產業全部在河上進行。 一時間幫派、苦力、商行,… 三教九流,你來我往。 善的、惡的、醜的、全部在此上演。
搭船從克拉碼頭(Clarke Quay)出發,遊新加坡河。 沿岸高高矮矮的樓房,有華人最早聚集的餐館、典當鋪、和洗衣房,有充滿殖民色彩的豪華歐式旅館,也有象征著科學與進步的現代化摩天大樓。 一條新加坡河,道盡人間滄桑史。
2年後,我又夜遊新加坡河。 隻不過這次在右岸的魚尾獅像旁下船,下次在左岸的濱海灣金沙酒店上岸。 白天看得東西多一些;晚上華燈齊放,感受有所不同,各有千秋。
哥裏門橋(Coleman Bridge)。
餐館。
埃爾金橋(Elgin Bridge)。
富麗敦酒店(The Fullerton Hotel)。
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
像榴蓮一樣的建築是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是綜合性度假村,由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所開發,被譽為是世界上最貴的獨立賭場,包括土地在內的建造成本是57億美元。
占地15.5公頃,總樓地板麵積58萬平方米。 自2010年4月27日開張以來,其地標性設計已經改變了新加坡的天際線和旅遊景觀。 該物業有酒店、會議中心、展覽設施、劇院、娛樂場所、零售業、和餐飲業。
登上金沙酒店57層的高空觀景台,從入口往左走,可以眺望新加坡全景。 每人可以領取一杯免費飲品。
新加坡金融中心。 新加坡是世界級的物流中心,必然也是金融中心和外匯中心。
遊覽船代表新加坡的過去,後麵的建築是現代的。 新舊並存,開拓未來。
摩天觀景輪和雙螺旋橋(Helix Bridge)。
右邊的雙螺旋橋是連接濱海灣中心和南部的步行橋,2010年7月18日全線開通。 據稱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獲獎無數。 橋上有四個觀望台,可以遠眺整個濱海灣。 晚上華燈高照,描繪出雙螺旋的奇特造型。
新加坡的象征 - 魚尾獅(Merlion)。 新加坡也稱“獅城”,據說很多年前一位印度王子前來打獵,瞬間看見了獅子奔跑的影子。 於是王子把當地命名為獅城。 王子娶了當地的公主,建立起自己的王國。
當初李光耀在此豎立魚尾獅像,全力打造嶄新的新加坡地標。 據說整個設計和安裝過程都經過風水師的指點,就像新國硬幣的設計也經過風水師的嚴格把關。 誰會想到一個全盤西化的國家會如此相信中國的風水? 其實這些人很現實,等到中國足夠強大,也許會有李家後人回國祭祖的那一天。
我們來的時候大的魚尾獅像正在修複,蓋著帆布。 這是旁邊小的魚尾獅像。
從這裏上岸,繼續遊覽。
九天前曾經來過這裏,走了好幾條街。 旅遊大巴停在佛牙寺旁邊。 故地重遊,隻是簡單地在周圍照了幾張像,就進去佛牙寺參觀。
佛牙寺。
馬裏安曼印度神廟(Sri Mariamman Temple)。
牛車水美食街。
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建於2002年11月,用來供奉在緬甸發現的佛牙。 寺廟采納了唐代的建築風格與元素,並與佛教曼陀羅的概念相結合。 主持法照大和尚選址在南洋華人的發祥地牛車水,既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法師幼年的成長之地。
佛牙寺正殿供奉莊嚴的彌勒佛,又稱未來佛。 其它景點還包括佛教文化博物館、僧伽紀念館、和三藏殿。 佛牙舍利置於重達320千克的金製舍利塔之中。
轉到一樓後廳。
有個年輕的外國遊客叫我講解這尊菩薩。 我本身對佛教一知半解,更別提翻譯成英文了。 我講得嗑磕絆絆,他點點頭,不知道聽懂了沒有,反正連我自己都不懂。
整座建築分三層,有電梯上下。 第一層供善男信女們祭拜。 樓上是展覽廳,陳列著琳琅滿目的佛像和其它宗教以及傳統物件。 隻能稱物件,因為我對宗教和曆史一竅不通,分不清古董、文物、宗教、還有曆史人物。 像關公,曆史上確有其人。 但是現在幾乎每家海外華人商店都供奉關公,所以是被當成神了。 他當然不是佛教的,也許是道教。 但是什麽是道教? 隻有天曉得!
這是二樓,在大廳看門的左右活寶。 大廳裏麵禁止照像。
在所有的佛跟菩薩裏,最喜歡彌樂佛。 笑咪咪的,和靄可親。 有個中西部來的美國人說每次看見彌樂佛都要刮刮它的肚子,因為能帶來好運。
趕回集合地點。 所有人都已經坐在車裏,隻有導遊在車下麵等我。 他問有沒有看見佛牙。 我剛才看得眼花撩亂,沒有注意佛牙舍利塔。
新加坡的導遊沒有馬來西亞導遊那種對同胞的發自內心的親切感。
萊佛士酒店建於1887年,選址於英國殖民者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首次登陸新加坡的地方。 萊佛士被認為奠定了現代新加坡城,並將其發展成為大英帝國在遠東殖民地的交通樞紐。 亞美利亞藉的Sarkies兄弟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在遠東各國建造了一係列具有殖民色彩的豪華酒店,萊佛士是其中頗富盛名的酒店之一。 1987年,萊佛士酒店被確認為新加坡的標誌型曆史建築。
1910年,華裔調酒師嚴崇文在此發明了雞尾酒(Singapore Sling),於是喝Singapore Sling成為訪客體驗的傳統項目之一。 酒店的另一個傳統是在Long Bar,客人吃完花生可以把剝出來的花生殼隨意扔在地板上。 在處處要求整潔守法的新加坡,這確是挺意外的。
我們隻在門口照相,沒有進去。
最後一個參觀景點-小印度,九天前曾經來過這裏。 這次隻是跟別人在周圍逛了逛,照幾張照片就回到集合地點等上車了。
頗具規模的印度文化中心(Indian Heritage Center)。
在小印度的地標-拱門(Little Indian Arcade)集合。
拱門(Little Indian Arcade)裏麵的店鋪。
拱門(Little Indian Arcade)裏麵的店鋪。
又回到樟宜機場了。
一進門就被一排排嶄新的self-checkin機器震倒了,幸好馬上有個中學生模樣的工作人員過來熟練地幫我打點一切。 直到他把登機牌塞給我,我還沒有反應過來。
每次在機場吃飯都不知所措。 小飯館一間挨著一間,但是隻能到統一收費台交錢,領飯票(token)回來取飯。 我一是不知道怎麽用機器點餐,二是數新加坡幣數不過來。 每次都是工作人員看見我手忙腳亂的、就過來幫我搞妥。
離登機的時間還早,周圍去照像。
機場裏妙趣橫生的裝飾,大概是給兒童玩的。
這個絕對是給小孩玩的,新加坡的小孩真幸福。 不過導遊說上學後竟爭的壓力非常大,職場就更加殘酷了。
這裏是道教修身養性的地方,非常安靜。 中間是小小的噴泉,對麵是一長排免費躺式皮製電動按摩椅,供人邊做按摩邊閉目養神。
長長的水池裏有很多金魚。
封閉的蝴蝶園。
這裏大概有上千隻蝴蝶翩翩起舞。
2015年《遊船東南亞》,一共21天,走過12個城市。 整個係列有14篇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