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多倫多

西 風: 多倫多華人作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紀念文學藝術家老舍

(2009-08-23 04:41:54) 下一個
紀念文學藝術家老舍

作者:西風

老舍先生出身於北京一貧苦旗人家庭, 1966 年 8 月 24 日離世。到明天就是他離開我們整整 43 年的日子。筆者謹以此文紀念這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大師。

老舍原名舒慶春,筆名老舍。獲得過北京市“人民藝術家”稱號。老舍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芭。他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老舍先生 1923 年開始文學創作。初期主要作品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在初期的作品裏,他以俏皮、幽默之筆,渲染出北京民俗風情和當時閉塞守舊的民族心態。當時,老舍以他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引起了文壇的注目。

1934 年,老舍發表了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作品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這個時候他的作品漸漸趨向含蓄、圓熟,並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風格。“九一八”事變後,因為對當局的失望,老舍寫了《我這一輩子》、《月牙兒》、《駱駝祥子》和寓言小說《貓城記》等一係列描寫城市貧民生活的作品。其中《駱駝祥子》寫得最成功。小說《駱駝祥子》裏拉車的祥子刻苦、節儉、努力,但在一個充斥著戰爭黑暗的社會形態下——到處是搶、奪、欺詐。一個拉車工的人生隻能是悲劇的人生。《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月牙兒》寫得很悲苦。收到了感人的藝術果效。

把短篇小說引進現代文學是老舍的一大建樹,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驕傲。老舍從 30 年代開始 ,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 :《柳家大院》、《上任》、《老字號》、《斷魂槍》等。這些短篇小說:精致完整、筆力厚重,屬於短篇中難得的佳作。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抗戰 8 年,他對文藝界團結抗日多有貢獻。那個時期,老舍熱情地投身通俗文藝創作,用鼓詞、相聲、墜子等小型作品宣傳抗日。 1944 年,老舍開始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四世同堂》是抗戰文藝的重要收獲 。 1946 年,老舍邀赴美講學,新中國成立後回國。 1951 年老舍開始話劇《龍須溝》的創作,並獲得成功。自 50 年代後,他寫的話劇《茶館》以茶館為舞台,展開了近代北京的曆史風雲。《茶館》成為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劇目,該劇為老舍贏得了國際聲譽。 據文潔若在《解放日報》的撰文, 1966 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評定:將把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老舍,因為文革中老舍的突然離世,而諾貝爾文學獎規定,獲獎者必須是當時活著的作家。因此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筆者不能不替這位文學先輩歎息。盡管如此,老舍先生的作品並不失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無獨有偶,也算是種巧合,老舍先生從事寫作生涯差不多也整整 43 年,他涉獵文學藝術創作的各個領域——詩、小說、,話劇、相聲、墜子等,他孜孜不倦的寫了 43 年,共有 1000 多篇作品。顯然老舍是一位嚴謹的多產作家,也是中國唯一一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偉大藝術家。

現代社會飛速變化,人們閑暇的時間越來越少,文學的消費群體趨於沒落,從文的人常慨歎:“文學沒有了出路。”但筆者堅信:生活需要文學正如社會需要道德。人類對文學藝術的享受有永恒的需求。正因為老舍、錢鍾書等現代文學先輩們留下來的作品使我們受益,我們才會紀念他們,這是文學先輩應得到的榮譽。筆者在此借用論語裏的一句話——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和讀者共勉。

刊於現代日報 2009-08-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