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盤沒有下完的奧運棋

(2008-06-04 18:35:37) 下一個

 

                                                        轉載自《野山的呼喚》博客

當奧運火炬的傳遞活動轉到中國國內時,中國接連下了幾步可喜的好棋,使奧運氣氛開始向好的方麵轉化:一是胡錦濤(418日)先派出特使見法國總統薩科齊,進行外交斡旋和溝通,促使法國接連派出多名特使前往中國,緩和了中法兩國在奧運火炬傳遞之後日漸緊張的關係;二是中國中國政府的代表和達賴的代表舉行了會談,雖然分歧依舊,但會談氣氛良好,雙方有繼續會談的願望;三是中國政府采取措施製止了部分青年發起的“五一抵製家樂福”的活動,使國內的偏激民族主義有所抑製;四是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百天之際,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微笑麵對世界》的社論,稱:“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人民微笑麵對世界,世界也會微笑麵對中國。”

這表明,中國領導中的理性意見占了主導地位:對話比對抗好;批評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隻有微笑,才能換來世界的擁抱。

 

              創造和諧的奧運氣氛是當前奧運工作的首要

 

辦好奧運會,硬件固然重要,軟件更加重要。北京有了“鳥巢”、“水利方”等奧運場館的硬件設施,但中國在培育奧運祥和氣氛方麵還需努力。要想使中國人民能發自內心地用“微笑麵對世界”,就看中國政府能否采取一些紮紮實實的改進措施。

 

一、             抓住機遇,共同構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突如其來的四川大地震雖然給中國部分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是中國弘揚奧運及人道主義精神,樹立中國良好形象的難得契機。

 

1、抓住這難得的契機,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精神麵貌。

麵對嚴重危機,中國政府總理溫家寶在地震發生後2小時即趕赴災區,反複強調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體現出中國領導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解放軍為代表的10餘萬搶救隊伍,不顧環境惡劣,冒著生命危險,以最快速度到達災區,人性之光彩,在地震廢墟上閃耀舉國上下,眾誌成城,抗震救災,譜寫了一曲中華精神的壯麗樂章。中國開始向世界展現出一個大國應有的氣度和負責任的態度。這一切使世界對中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受到國內外一致好評。隻要國家以蒼生為念,以國民的生命權利為本,就會奠定全民族和解,也為中國與全世界和解奠定了倫理基礎。

 

2、利用契機,化解民眾對西方國家的偏激情緒,力爭使“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成為中國每一個人的奧運理念。
 

我們不能回避的是,在部分民眾中,存在著一股對西方國家的偏激情緒。在中國網絡上,有一個“中美兩國網民對對方受災反應的對比”。在對中國地震表態的聲音中,美國網民為中國災民祈禱的聲音占了主流:“短時間內發生了兩次大型自然災害。真恐怖。向所有人祈禱。” “我今晚要停下所有的事情。祈禱上帝立刻去幫那些受災的人。”“在google地圖山看到4英裏之外就有大量的人口。將會出現大量的損失。我要祈禱上帝的仁慈。”在對美國龍卷風表態的聲音中,中國網民詛咒的聲音占了主流:“活該!”“~~蒼天為什麽不把比緬甸更大的災難降臨到美國呢?這種虛偽自以為是的國家應該受到詛咒” “美國怎麽隻死22個呀,為什麽不是22萬呀”“媽的!死20萬才對!”

這個“對比”在中國網絡上貼出來後,許多有理性的網民十分感慨:“作為中國人,我為我們的一些網友在美國災難時的言行感到慚愧。”“隻有幾個月了,這種情況要怎麽舉辦奧運會呢??”“發達國家因為教育及國民素質的關係,往往是理性壓倒憤青,而在中國,絕對是憤青壓倒理性!”

我們再以家樂福為例,來對比雙方的態度。手機短信上一條不實的關於家樂福某股東支持藏獨的信息,竟然能導致抵製家樂福的浪潮。而家樂福是在四川大地震後,捐款2300萬,成為在華法資企業中捐款額最多的公司。家樂福中國區總裁表示:非常理解中國網友看到巴黎聖火那幕時的心情,為此要求所有門店必須保持冷靜(麵對抗議和抵製)。明明是無辜受到了傷害,卻沒有“被抹黑、被醜化”的怨恨心態,反而以善意回報。如此胸懷讓我們看到了奧林匹克的精神。有沒有奧運精神不在於舉辦不舉辦奧運會,也不在於口號喊得有多響。家樂福事件就像一麵鏡子,折射出我們和世界的差距。

四川地震後,全世界都關注著中國。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主要國家都向中國及時表達了慰問和提供了援助。西方媒體對中國及時有效的抗震救災也是一麵倒的好評。中國利用奧運聖火傳遞的形式向境外宣傳奧運精神,但真正感受到了奧運精神溫暖的卻是受災的中國人民。在重大災害麵前,受災者感謝救災的,救災的亦為受災者所感動。中國人民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開始有了切身的感受,也給了中國改變與西方國家關係的契機。

希望中國政府能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化解部分民眾對西方國家的偏激情緒,力爭使“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成為中國每一個人的奧運理念。中國人民微笑麵對世界,世界也會微笑麵對中國。

 

二、能否紮紮實實地解決違背奧林匹克精神的問題。

 

1、國難當頭,一切勞民傷財的浮誇活動都應取消。

地震後,官方顧忌到民意,縮小了火炬傳遞的規模。火種雖然來自希臘,但火源卻是取自普照大地的陽光,即使賦予它某種意義,是否有必要搞到如此神聖?如此興師動眾?據報導,英國已考慮取消2012年奧運火炬境外傳遞。這說明,沒有什麽不能改變。

在人民有難,舉國悲壯之時,有多少人還有心思關心火炬傳遞?一方麵災區急需經費搶救、重建,一方麵還要拿出納稅人的錢去組織迎接所謂的“聖火”,需要動用警力層層保護(如在南京動用22000警力保護火炬傳遞),需要管製交通,需要檢查身份,需要載歌載舞,需要職工請假、學生停課,需要讓民眾在烈日下苦苦等候(有青少年中暑),需要在悲哀之時強打笑臉,甚至在電視鏡頭裏出現了火炬手有捐款的動作而沒有拿出錢的作秀,出現新聞媒體對美女火炬手、美女觀眾的炒作等,這和諧嗎?人民能接受嗎?在火炬經過的一些地區,垃圾遍地,國旗、奧運旗被棄被踏踐,沿街樹木被折,草地被踏,看美女嘻嘻哈哈的景象和全國悲痛的氣氛形成強烈反差。

    哀鴻遍野,國難當頭,當局應珍惜民力,順應民心,拋棄一切假大空的形式主義,讓各地集中力量抗震救災是當務之急。

 

    2、對極端民族主義暴力傾向決不姑息。淨化網路空氣,使之成為微笑麵對世界的窗口

中國少數極端的民族主義分子的所做作為要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足夠的重視。對中國個別留學生在海外采取暴力行為觸犯當地法律、傷害當地人民感情的事情,決不能袒護。法國總統薩科齊親自致函金晶表示慰問,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薑瑜袒護在韓國實施暴力的中國留學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國內,暴力傾向也有抬頭的趨勢。“駐華外國記者協會”發表聲明,稱西方媒體正在被“妖魔化”,“至少10名外國駐華記者接受到了‘匿名死亡威脅’”,但中國警方卻沒有采取應有的措施。該協會的主席在聲明中說:“如果任這種情況繼續發展,可能會毒化奧運前的氛圍。”發起抵製家樂福的部分青年,對在家樂福購買東西的百姓辱罵、投擲水瓶。當中國中國留學生王千源在海外發表了個人見解後,她在青島的父母受到威脅、辱罵,在青島的住所被潑糞塗鴉。這在法製的西方國家是絕對不能允許的,警察會立即介入處理,決不會聽之任之。

中國網絡上的暴力語言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少數極端民族主義者的辱罵甚至死亡威脅的語言經常出現,企圖用思想暴政使不同意見者屈服或沉默。巴黎火炬傳遞時因保護火炬被稱之為英雄的殘疾運動員金晶,就因為不同意抵製家樂福又被人罵為“漢奸”。《南都周刊》副總編長平一篇理性的呼籲文章,竟然被扣上了漢奸走狗、“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分子”等帽子。一些網民僅僅因對四川地震事先沒有預報提出質疑,或呼籲對倒塌的學校是否是“豆腐渣”進行調查,就被扣上“網特”的帽子,要“人肉搜索”。對西方國家的辱罵、攻擊更是一度占了主導地位,在毒化奧運氣氛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族主義在德國和日本的崛起過程中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兩國的民族主義最終走向了極端,演變成了具有進攻性的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中國走的是和平崛起道路,這就更要警惕部分青年人中湧動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

許多國外民眾是從網上了解中國。因此淨化網絡語言,使之成為微笑麵對世界的窗口,在奧運期間尤為重要。在美國的一些華人網站就做得很好,凡是辱罵人的跟帖,很快就被刪掉,惡劣而且不改的,博客被封掉。

 

3、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和不科學的控製措施

我們看到,奧運正從一個城市主辦的體育運動演變成籠罩整個國家的最大政治。為了確保奧運的順利舉行,北京正采取越來越多的控製措施。某些不科學的措施與“和諧奧運”、“人文奧運”相抵觸。

國際上對北京在奧運場館建設及迎接奧運的其他建設中暴力拆遷的批評一直沒斷過。在北京,不時看到居民因拆遷不公而上訪、遊行。直到最近,我的朋友來信告訴我,北京郊區的幹部向她反映,因奧運征用土地,政府要求農民做貢獻,減少征地補償,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這些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隻能引起有關民眾對奧運的反感。

奧運會前政府加強了對簽證的限製,引起了頻繁到中國出差的外國商人的不滿。外電報道,北京一家受歡迎的法國餐廳的老板被拒絕簽證延期,一位官員隻是簡單地告訴他,“因為你是法國人”。

北京正全麵開展居民身份證件的查驗、核查,特別是對暫住證的檢查,這使北京市民開始煩不勝煩。北京警方在夜間還大規模設卡盤查。市公安局副局長傅政華說:“此類多警種聯合執法行動直到88日奧運會開幕前,將在全市範圍內不間斷進行。” 暫住證涉嫌歧視,限製了本國公民在本國境內的自由遷徙。奧運北京,如果連本國的公民都不開放,民眾怎麽會有“相同的世界”?又怎能有“相同的夢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舉辦奧運如此控製本國人民,為什麽中國民眾就要享受這種“待遇”?

目前,北京很多飯店已拒絕新疆、西藏人入住。郵局禁止郵寄粉狀、液狀物體,在北京地鐵,乘客攜帶液體飲料進入站台前必須先試喝。假如帶了一箱飲料,豈不要每瓶打開喝上一口?假如把飲料放在包裏,能檢查每一個人的包嗎?北京民眾沒有想到的是,政府心目中的隱患不光是“敵對勢力”,安保舉措已把控製目標對準了普通公眾。把奧運淩駕於正常社會經濟生活的做法以及草木皆兵的控製措施,已使許多民眾對奧運的熱情減低。

 

             友誼第一”要成為主辦國的主導思想

 

胡錦濤在訪問日本時表示:北京奧運會是全世界的體育盛事,不僅屬於中國人民,也屬於亞洲各國人民、屬於世界各國人民。

在這裏,不僅表達了希望世界人民都來支持北京奧運會的願望,同時也向中國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辦成體現奧運精神的體育盛會?

 

一、扭轉“金牌第一”的主流思想

   “我們該要金牌運動會,還是快樂運動會?”這是某體育節目主持向中國人民提出的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自從中國申奧成功以來,中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奧運金牌熱。北京奧組委顧問、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東道主優勢可以幫助我們多拿30%的金牌,這樣算來我們超過美國是有可能的。百姓期望程度高是很自然的,這是民族的自尊心,是中國的驕傲。” 某電視台還設了“奧運金牌大猜想”的專題節目,向電視觀眾灌輸金牌第一的夢。中國作為奧運會主辦國,占主流的思想卻是“金牌第一”,這符合奧運精神嗎?

鄧亞萍說,宣傳中國體育軍團將要拿金牌第一的文章很多,造成了中國辦奧運隻重視拿金牌,而且一定要拿金牌第一這樣一種錯誤的印象。這些宣傳已經嚴重誤導了我們舉辦奧運會的目的,影響了我們的國家形象。

問題出在哪裏?首先是我們的體育體製決定的。我國實行的是舉國體製,以世界大賽的冠軍(特別是奧運會)為最高目標,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來培養奪取金牌的尖子運動員。這種體製來自前蘇聯。目前隻有中國、朝鮮仍在實施。這種體製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把運動成績突上去,但也必然把全國的金牌期望值推倒最高點,使奧運金牌成為國家榮譽的代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對奧運金牌如此癡迷。

金牌第一,並不能代表我國是體育第一強國,也不能代表這屆奧運會是成功的。我國的優勢項目如體操、跳水、射擊、射箭、重競技、乒乓球、羽毛球等,是金牌的主要來源。在世界範圍內,這些項目的運動員沒有職業化。我們的運動員在訓練場地、後勤保障、比賽經費等方麵享受的待遇是其他國家的選手無法比的。以射擊為例,奧運冠軍王義夫平時訓練,每天至少打一千發子彈,而國外選手隻能打一百發。請教練、買槍械、出國比賽的路費以及每天訓練的子彈他們都需自己出錢。我們是用舉國體製培養出的職業選手去打敗其它國家的業餘對手,這種金牌到底能給國家帶來多大榮譽?中國能以此為驕傲嗎?

比賽就是比賽,不要動不動就和“國家的榮譽”、“民族的勝利”、“百年受壓終於抬頭”等政治口號聯係在一起。贏了,你大喊“是中華民族的勝利”,輸了呢?奧林匹克最重要的宗旨是“重在參與”。

作為東道主,開好奧運會的唯一指標就是弘揚奧運精神,而做到這一點,“友誼第一”最為重要。通過舉辦奧運,不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能得多少金牌,而是讓世界了解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精神麵貌,給世界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提高中國觀眾的素質

奧運會是主辦國展示其曆史文化、國民素質、社會文明的國際平台。我們承諾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不僅是提供一流的比賽場館,更要提供一流的比賽氛圍。中國觀眾的口碑在國際上一直不太好。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奧運冠軍葉喬波發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觀眾的素質最令我擔憂之語,並引起其他體育界委員的共鳴。

 

1、 要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胸懷對待各國的運動員

    在曾經轟動一時的2007年女足世界杯小組賽德國隊對日本隊的比賽中,杭州觀眾噓聲一直陪伴著日本隊。比賽中途,還莫名其妙的高唱《義勇軍進行曲》。但日本姑娘卻表現出很高的素質,絲毫沒有對抗的情緒,相反,比賽結束後,打出謝謝中國的橫幅,鞠躬向中國球迷致敬。她們的誠意感動了在場的中國觀眾。

雙方素質強烈的對比使許多人感慨萬分:“比起這些日本玫瑰,我們的觀眾是這場比賽最大的輸者”,“作為東道主,我們應該有文明待客最基本的禮貌,這是現代國家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如感到刀子在刺我的心,與日本女足此舉的表現,某些中國人的舉動著實讓人悲哀”。

到了今年2月東亞杯足球賽日本隊與朝鮮隊比賽時,重慶球迷再現杭州球迷當年的“風度”。這種狀況引起了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憂慮,59日他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專訪時表示:大多數的中國人隻會替中國加油,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批判比賽對手的國家,或給予噓聲的話,容易引起這些國家人民的反感。他還說:相信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民都會到北京看奧運,中國方麵一定要讓人家能樂於前來,要多展露笑容才行。

文明素質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如何提高我們的素質,把自己更好地溶於世界文明,這是擺在中國觀眾麵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要充分利用電視等媒體教育民眾懂得競賽規則,尊重裁判。

在比賽中,觀眾因為觀賞的角度不同,對運動員的表現有自己的看法。一旦裁判打出的分數或裁決不能達到觀眾的心理預期時,用噓聲等不文明的方式抗議,對比賽隻會形成幹擾,而對比賽成績的改變不會起到任何作用。裁判如果出現問題,運動員、教練可以通過合法渠道提出意見,裁判席和裁判長也會做出判決。起哄、咒罵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有時候還會影響運動員的正常發揮,甚至激怒裁判。

運動員要做好表率尊重裁判,對於協助化解不良情緒,維護整個賽場的良好秩序都是有幫助的。在今年韓國羽毛球公開賽中,因對裁判判決發生爭議,中國國手林丹向韓國隊教練仍拍子。這種事件如果奧運期間被實況轉播到全世界,影響的是北京奧運和中國的形象

奧運期間,展現在世界麵前的中國形象將是一個整體形象,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的形象代表。如何應當引導民眾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自覺提高本身素質,是當前政府急需加強的工作。我們不但要做一個積極的觀眾觀看比賽,還要要做一個內行的觀眾,熟悉比賽的規則,懂得什麽時候能夠鼓掌,什麽時候不能出聲;最重要的是做一個文明的觀眾,盡顯中華民族的胸懷和氣度,為所有國家的運動員喝彩。期望經過抗震救災的洗禮,中國的觀眾在奧運會的賽場上能夠展現國人的風采,給世界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3、 要提高體育轉播的報道水平

從整體上看,我國的體育傳播的報道水平和和管理水平與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亟待提高。新聞媒體要力爭北京奧運的新聞報道、賽事轉播和世界水平接軌。

    要拓展報道的視野。以往曆屆奧運會,我國報道主要體現“金牌至上”,聚焦在我國獲得金牌的運動員身上,報喜不報憂。這次作為東道主,應該放寬眼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新聞報道要體現全球觀和“大奧運”的觀念,增加對世界各國運動員的報道比重,加強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宣傳。

    要加強專業水平。體育新聞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不能隻停留在對比賽過程等表麵化的描述方麵,要加強有專業水平的深度報道。賽前報道要避免誤導輿論,應注意在賽前報道方麵加強理性判斷,避免感性臆斷,對公眾形成誤導。能贏得起,也能輸得起,尤其在輸了的情況下,對裁判的誤判或對方運動員的不雅表現,在報道上要掌握分寸。

要提高道德水準。在某電視台的體育節目裏,一位獲得金牌的柔道運動員,向觀眾介紹她在雅典奧運會上的所為:她在賽前的聚會上,故意撞了一位將在決賽中與她對陣的外國運動員,那位外國運動員連忙向她道歉,她認為對方是怕她,因而增加了取勝信心。這種說辭竟然得到台下鼓掌並轉播全國!

費孝通教授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希望政府和全體國民能以此為準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文明程度與文明胸懷,在北京奧運上體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理念,真正辦成和諧奧運。期待北京奧運這盤棋有很精彩的結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