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靈反差

(2007-05-02 17:52:19) 下一個

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校園槍擊案過去兩周了,仍然在繼續感受著它對心靈的衝擊。

最讓我難忘的,是凶手的同學們在說“你沒能得到必要的幫助,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盡快得到安慰並恢複平靜。”在電視上看到有個美國女生在大街上站著,手裏舉著個牌子,上麵寫著:“你有什麽話無處去說嗎?我願意傾聽。”她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減少釀成殺手的因素。

最讓我受到震動的是,在網上看到的南京大學的學生們對此事的最初反應和一些留言:

1)解放美國的先驅。
2
)乖乖,真牛人也!
3
)此公太牛鼻了。
4
)這哥們要是不自殺不知道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5
)作案動機:把女朋友帶到國外,結果剛到國外跟別的男人了。一氣之下失
去理智。所以出國的人要看好女朋友。最好有要挾她們的殺手鐧,比如床上的
錄像什麽的。
6
)反正大陸去美簽證又要困難些了。.
7
)何苦呢?還像個男人嗎?
8
)他為美國的人口控製立下汗馬功勞。

      同樣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學生,說出的內容是如此不同,他們在心靈上的反差為什麽會這麽大?

      讀到廖康先生的一篇好文,特轉載如下。

    《第三十三塊銘石》

  強烈的衝擊波再次襲上心頭!第一波是趙承熙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開槍殺人,三十二位師生死在他槍下。第二波更強烈——追悼會上,在維州理工大學的中央廣場不僅安放了三十二塊半個足球大小的花崗岩,悼念無辜的死難者,而且還有第三十三塊同樣大小的花崗岩,悼念趙承熙。他的銘石和其他人的銘石一樣,在剪成VT模樣的桔黃色彩紙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在銘石旁邊也放著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鮮花和紫色蠟燭。在鮮花中還有一張便箋,上麵寫著:“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也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痛心。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裏。勞拉。”沒有任何人比死難者的家屬和維州理工大學的師生更有權利、更有理由憤恨,但是他們默默地向三十三位死者誌哀,悼念的鍾聲也敲響了三十三下,放飛升向天空的白氣球也是三十三個。

  殺人者和死難者同樣得到悼念,這對許多中國同胞來說是無法想象,無法理解的。甚至我的一位在美國生活了近半生的好友也說:“我心中感到的是忿忿不平。他殺了那麽多人,他是個罪人。不能把什麽罪惡都歸咎於社會。社會中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社會不能對所有的私人行為都負責。現在你悼念他,將來就要悼念更多的殺人者。這個社會這樣做,就要準備好以後出現很多效仿事件……我尤其不能容忍,也不能理解把他和其他無辜的死者一起悼念的做法。但他的家人值得同情,非常值得同情……善良是一種美德,但過分的善良則是愚蠢。愚蠢的人和愚蠢的社會最終會受到自己愚蠢行為的報應。”

  我尊重我朋友的意見,但我更尊重受難者家屬和維州理工大學師生的做法。他們的做法反映了基督教文化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博愛和寬恕。他們為趙承熙安置的第三十三塊銘石有助於人們銘記:我們有一個兄弟被忽視了,生了病,缺少幫助,走上了歧途。這第三十三塊銘石有助於消解心中的怨氣,有助於培養仁慈和善良,有助於減少同類事件。受難者家屬和維州理工大學師生的做法,不會像農夫溫暖凍僵的蛇那樣反被毒蛇咬死,而會溫暖無數本來有可能變得冰冷、變得麻木,甚至狠毒的心。善良也許不總是得到善報,但善良是永遠也不會過分的。善良有時可能顯得愚蠢,但這種若愚的大智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我不信教,但是我能夠看到許多宗教都有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我也讚同基督教的某些教義和原則。“你不僅要愛你的鄰人,還要愛你的敵人。”關於人道的教導,我認為,沒有誰的話比耶穌基督的這一教誨更具真理,意義更重大。我們都懂得“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道理,這一樸素的認識其實已經含有耶穌基督的教導基點:仇恨滋生仇恨,打冤家永無止息。隻有原諒、寬恕,才能結束仇殺。耶穌基督更進了一步,我們還要真誠地愛敵人,才有可能終止人類衝突。這似乎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但無論個人,還是民族,都實現過這一理念。

  日中邦交正常化後不久,兩個日本人到中央民族學院來謝罪,震驚了所有聽到此事的人。他們在侵華戰爭中曾將一位年輕的中國學者吊起來毒打,那位學者念叨著:“主啊,原諒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開始,那兩個日本兵還狂笑,還是不停地毆打,但這位學者始終真誠地說著同樣的話。突然,他們住手了,流淚了,把學者放下來,問了他姓名,道了歉後離去。四十多年後,他們找到了這位已經成為老教授的學者,當眾道歉,痛哭流涕,並告訴大家,他們從那一刻起便皈依了基督教,再也沒有犯過惡行。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為中日友好盡力。

  如果這種事情太少見、太個人,我們不要忘記聖雄甘地領導印度人進行的不抵抗、不合作運動。麵對英國殖民者的殘暴鎮壓,聖雄甘地號召人民勿以暴力抗惡。當一些人不理解,違反了他的教導,他便絕食,用懲罰自己來教育別人。聖雄甘地以他個人的強大感召力,硬是把不抵抗、不合作的觀念推廣開來,領導印度人民持續不斷地用仁慈與英國殖民者鬥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馬丁·路德·金博士效仿聖雄甘地,在美國堅持采用和平手段,開展民權運動。他自己雖然犧牲了,但他推動的民權運動終於成功。近代這些曆史事件生動地向我們表明了善的力量和愛的作用。

  當然,我們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一定要用天靈蓋來迎接狼牙棒,還口口聲聲地說我們愛敵人,以此來感化敵人。然而,要想根本解決人類衝突問題,如若舍除“愛你的敵人”,我們的確別無出路。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器的能量足以殺死地球上每一個人五十次還有餘。如果我們不肯寬容,堅持為不同的思想意識形態奮鬥,為不同的宗教信仰奮鬥,為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血戰到底,那就必然要導致全球性的毀滅,必然要導致人類這個物種的滅絕。我們麵臨的已經不再是耶穌基督時期猶太人所麵臨的,如何與羅馬統治者鬥爭的局部種族與宗教問題,而是全人類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不要以為蘇聯解體了,民主戰勝了共產,人類就可以安枕無憂了。我們已經看到現代宗教和種族戰爭的可能性。核武器,這柄懸在我們每一個人頭上的當代達摩克裏斯之劍,仍隨時可能落在我們項上。如果我們不學會如何拋棄前嫌和分歧,不學會在原子時代如何共存,不學會如何愛我們的敵人,我們就隻有和敵人在這條死路上同歸於盡。

  學習這些觀念,不僅是在課堂裏抽象地、泛泛地開展,也要在生活中具體地,一點一滴進行;不僅是在教堂裏宣講,也要在實際情況中身體力行。我們應該還記得,一九九一年萬聖節盧剛在艾阿華大學殺人事件發生後,那可怕消息的強烈衝擊波令很多中國學生焦慮,生怕美國人對我們產生成見及歧視。很多人憤怒聲討盧剛,認為他十惡不赦,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鞭屍三百。然而,艾阿華大學和一些美國人卻寫信給盧剛的父母和姐姐,表示悼念和安慰。很多中國學生,包括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切身體驗到這種人道主義做法的感召力,我們稱之為第二衝擊波,大家都覺得比第一衝擊波來得更加強烈,更引人深思。我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樣,都因此而改變了以前那種愛憎分明的觀念;多了一分愛,少了一分恨。

  這種改變會鼓勵人們殺人嗎?會鼓勵人們效仿犯罪嗎?不,我實在看不出來,博愛與寬恕怎麽可能鼓勵濫殺無辜?我以為恰恰相反,有心犯罪者,如果其良心未泯,看到人們以德報怨,也許會有所觸動而放下屠刀;至少,他們沒有理由更加凶猛地揮刀砍殺。當然,對於神誌不清者,本來就無法理喻,他們需要的是專科醫療,如趙承熙。從已經報道的情況來看,他小時候就患有自閉症,後來發展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這類病患者往往有嚴重的抑鬱和自殺傾向,他們的思維方式混亂、荒謬,與常人大不相同,他們的犯罪動機也很難分析。大家關愛他們也許還是無助於事,但至少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建議治療,而不是無人理睬,任其惡化。

  正如趙承熙的同學芭芭拉所說:“你沒能得到必要的幫助,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盡快得到安慰並恢複平靜。”另一位同學大衛說:“今後如果看到像你一樣的孩子,我會對他伸出雙手,給予他勇氣和力量,把他的人生變得更好。”寬恕趙承熙的意義正在於此,人死了,不能複生,但我們活著的人應該從這件悲慘的事件中學到什麽呢?如果我們能夠像趙承熙的同學這樣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博愛,我們難道會鼓勵嗜殺嗎?不,我們隻會減少悲劇。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師生和死難者家屬決定在追悼會上安置第三十三塊銘石,悼念趙承熙,這是因為,他雖然犯下殘忍的罪行,但學校和社會卻沒能對精神有問題的這位病人提供適當的治療和心理谘詢,對此感到遺憾,同時也是為了安慰趙承熙的家人。他們正經曆著雙重的痛苦——既失去了親人,又因親人犯罪而內疚。吊唁的人群中有一個叫瑞切爾的三年級學生說:“趙雖然很可惡,但他的家人真可憐。”該校畢業生比爾苦澀地說:“趙也是人啊!”三十三個氣球在空中消失後,學生們抱頭痛哭。一位叫克裏斯的研究生看著趙承熙的銘石說:“他也是我們的同學,我校一共有三十三名學生死亡。我們應該公平地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學生們製作的網絡報紙planetblacksburg還陸續登載了安慰趙承熙家人的文章。他姐姐趙善敬20日公開發布了道歉信。在回帖中,一位名為凱西的網民安慰她說:“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錯。你也失去了你心愛的人。”一位名為克裏斯蒂娜的網民表示:“為了向遇難者家屬致歉,趙善敬勇敢地站了出來,我向她表示感謝。趙家人也在我的祈禱名單中。”

  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到,這第三十三塊銘石不僅悼念了趙承熙,更重要的是,它還激發了人們的博愛,讓人們變得更加善良。死者已逝,不能對所犯罪行再負責任或接受懲罰。對趙承熙的指責和詛咒,他既聽不見,也於事無補。唯一有意義的是教育生者。我們應該如何防止、減少這類事件?如果這類事件在身邊出現,我們該如何應對?而且,由小見大,由個人見國家,國際間的事務是否可以像人際間的事情一樣,依照同樣的道義原則來處理?不要以為人類的凶殘是無底的。最殘暴的民族大概莫過於以觀看角鬥士搏殺至死為娛樂的羅馬人了,他們對早期基督徒的鎮壓和屠殺慘烈至將活人喂食於獅虎,長達三個世紀之多。但是基督徒們謹遵耶穌基督的教導,堅持和平鬥爭,不以暴力抗惡,三百年來,贏得越來越多的人心,終於令羅馬皇帝康斯坦丁接受基督教為國教。雖然基督教成為政統以後,有些時期,教會又反過來打壓異教,迫害無辜,如十字軍東征和誣陷、捕殺巫婆。但是,在廣大人民中,基督教的博愛並沒有消亡。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師生和死難者家屬為世界樹立了一個榜樣,他們的人道主義就凝聚在這第三十三塊銘石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fangyuanzhi 回複 悄悄話 problem is 善良也許不總是得到善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