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槍擊案殺手在美國

(2007-04-25 13:19:08) 下一個

2007423日星期一,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鳴鍾33響,哀悼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校園槍擊案中的死者。其中包括上周被槍殺的32人和作案後自殺的這名槍手,一共33人。

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見了麵,或在網絡上,說的是這樣的內容:

My heart goes out to all the families of these children. This is a very sad day for everyone.(我與失去孩子們的所有家庭同悲。對每一個人來說,這是非常悲慘的一天。)

My heart goes out to everyone involved. I can not imagine if I or my loved ones were the ones involved in this incident, and it frankly scares me to think about it. Tears came to my eyes when I first read about the tragedy, and my heart is still heavy. This shooting will not soon be forgotten, and we must ensure that history will not repeat itself again. (我的心和慘案中的人們在一起。我無法想象自己或自己心愛的人也卷入到這種慘案中會是什麽樣子,我甚至不敢想象。當第一次讀到這個消息時,我淚流滿麵,到現在心情還非常沉重。這件槍殺案將久久地保留在我們的記憶裏,我們必須防止曆史重演。)

       My heart goes out to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riends. God protect those who are fighting for their lives now in hospitals.(我向死者的家庭和朋友致哀。願上帝保佑那些在醫院裏與死神搏鬥的幸存者。)……

人們也談論槍支管製問題。

美國憲法允許民眾擁有槍支,是基於這樣的原則:相信民眾大於相信政府。萬一出現政府用武力對付民眾的情況時,保證民眾有自衛的能力。這是人權大於政權的立國理念。同時也是出於凶手隻是極少數的認識,允許擁有槍支是維護大多數人保護自己的權利。

盡管個別人槍殺無辜的案子總有出現,憲法給予人民的這一權利每每遭到質詢,管製槍支的爭論百年來也從來沒間斷過,但讓每個人享有自衛權利的立國理念,看來是根深蒂固的,難以動搖。

此間,在媒體上看到議論最多的,是對心理救助的反思:為什麽這個青年人會步入極端,成為巨大的破壞力?為什麽社會沒能及早地幫助或阻止他?

在這裏,沒有看到對凶手諸如“千刀萬剮”“死有餘辜”“遺臭萬年”之類的譴責,沒有看到美國媒體對凶手國籍(民族和出生地)的議論,甚至在言辭隨意的網絡上,也沒有看到謾罵之詞。

看到的多是哀慟和對當局的批評。

突然意識到,自己是處在一個不煽動仇恨的國度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