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李開複

(2010-01-16 10:02:03) 下一個
關於李開複


李開複的行為和論調引起了越來越多市場人的反感。任何一家成功的大公司,其領導人物總是會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因為有時候,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一個人走向工作崗位後,可以隨意去在一個大企業裏把自己變成某種“危險”的公眾人物,對企業的打擊是巨大的。企業總是以股東利益為最高目標,即使他標榜承載多大的社會道義。

先從李開複的信談起

李開複一共給中國學生寫了五封信,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

李開複從來都是進入一個成功的企業去進行他的職業規劃,如果認真讀過李開複給中國學生寫的五封信,你會看出李開複的職業生涯軌跡,他在蘋果和微軟以語音識別著稱。我們不禁要想,以李如此強大的個人魅力和強大的技術,卻很難在商業上獨立撐起一片天地。他總是借助於其他企業成功的商業平台,在此基礎上達到自己事業與經濟利益上的頂峰。

六七年前讀到李開複的前老板—蓋茨的《未來時速》一書時,沒有那種教化式的語言,卻讓人感受到了蓋茨的個人魅力。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記得很深:“大賭注可能意味著大輸,也可以是大贏。”李開複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為了確保不會大輸,他從來都是在一個看來已經成功運行的平台上去錦上添花,這也是李開複的高明之處。也許李開複從他的人生經驗中值得很多人去參考。對於中國學生來說,也隻是參考而已,如果太在乎,也許會足以影響你本來應該更加有前途的人生。

私心之惡常結公益之果

在第二封信中,李開複提到:“一個人的人品如何直接決定了這個人對於社會的價值。而在與人品相關的各種因素之中,誠信又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微軟公司在用人時非常強調誠信,我們隻雇傭那些最值得信賴的人。”李開複在信中寫道:“在我發表‘第一封信’後,曾經有一位同學問我:為什麽一個公司要涉入員工的道德呢?我回答:這是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位應聘者在麵試時曾對我說,如果他能加入微軟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發明成果帶過來。對這樣的人,無論他的技術水平如何,我都不會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軟時損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會在加入微軟後損害微軟公司的利益。”看來微軟真是有點走眼了,他們沒有想到李還在微軟任職時,頻頻和GOOGLE接觸。我們無法理解李內心深處對“誠信”的真正定義。或許,他從沒想過該如何定義“誠信”,隻是想當然地提出來一樣,對於大眾來說,他們能看到的是表麵的東西。

我們好像覺得李對中國無比深情。可是,這確實是一種誤讀,任何人都可以把他的“私心之惡”跟“公益之果”扯上關係。如果一個人換一個工作都可以把這種行為和國家利益扯上關係,那逃往加拿大的賴昌星,完全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走私汽車和石油不交稅,完全是為了中國的老百姓能開上便宜的汽車!”

李開複引用巴菲特的話:“我和你沒有什麽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但是,李好像沒把在微軟的工作當作自己最愛的工作,從後麵的給中國學生信中各種字裏行間,甚至可以看到他已經厭煩了微軟。那麽是什麽可以讓他在微軟一直呆著呢?也許在微軟有更好的薪水,也許是由於沒有找好下家的緣故。也許是個人的影響力逐漸消失了的緣故。也許他本身想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出現,但一個企業隻允許有一個領袖人物。我們可以有權作如上猜測,就像李開複有權對中國學生進行“教化”一樣。

一個人的社會價值與人品無關。1720年,有一本“壞書”產生了,這是曼德維爾大夫的《蜜蜂的寓言》,那個舉世聞名的觀點就是:“私心之惡常結公益之果。”曼德維爾大夫的觀點奠定了亞當?斯密的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李開複對中國學生說的誠信等個人道德,他也好像從來就沒有認真相信過,他在這五封信中,從來都是強調,為了個人的發展。要“追隨自己的內心”。

李開複後來的職業生涯,也許正應證了曼德維爾大夫的遠見卓識:“人都是搖擺不定的,完全受情緒的左右,無論我們有什麽精妙的觀念以讓自己沾沾自喜。即或那些行為合於學識、恪守理性指引的人,亦會受一時心血來潮的驅使,他的所作所為,同那些蔑視和對抗學語與理性、我們稱為受情緒役使的人相比,並沒有什麽兩樣。”

個人成就真的取決於自己嗎?

李開複在這幾封信中,所要表達的觀點,他自己也不信。更重要的是,這些觀點的哲學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我們盡可以相信他的出發點為善,正如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耶克所說:“自由社會總是對個人責任有著強烈信念的社會。它允許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和信念做事,並將產生的後果歸因於他們。目的在於,當人們理性而合理地采取行動時,使他們的行動具有價值,並且要讓他們相信,他們的成就主要取決於他們自己。這後一種信念無疑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它在促進首創精神和謹慎小心這兩個方麵,的哈耶克所說的這段話的後麵,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那才是事物的本來麵目:也就是”個人的成就取決於自己“這一理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李之所以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他也不敢說他今天的成就取決於他自己。至少,從他的整個職業生涯發展看來,我們很難相信這一理論能夠完全立得住腳。隨隨便便向公眾灌輸”個人成就取決於自己“的理論,對一個社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經濟學家奈特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決定一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叔本華說:“在這世上存在三種力:明智、力量和運氣。我相信運氣至為重要。我們的一生可比之於一條船的航程。運氣——順運或者逆運——扮演著風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也可以把我們推回老遠的距離,此時我們的努力和奮鬥都是徒勞無功的。我們的努力和掙紮隻是發揮著槳櫓的作用。我們竭盡全力揮舞槳櫓數小時,終於向前走了一程,這時,突如其來的一陣強風一下子就能使我們倒退同樣的距離。一句西班牙諺語就很美妙地表達了命運的強大力量:“祝願你兒子好運,然後把他拋進大海吧!’”

對叔本華理論最好的注腳,除了李開複本人,IT新貴丁磊,陳天橋就是最好的明證。後兩者有自知之明,他們不會亂開口,像李開複那樣去“教化”中國學生。就憑這一點,足以道出為何丁磊、陳天橋以老板的麵目出現,李開複以被雇傭者的麵目出現。

從個人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五封信,是李開複個人包裝的成功,對中國學生來說,他們並沒有從中受到多大益處。而GOOGLE,為了企業發展的需要,完全可以借用李的炒作,這時候,一種互相受益就產生了。手段高明的企業家利用巧妙的管理,可以把私心之惡轉為公益。

李開複的觀點

李開複所標榜的理論主要有二:擴大影響力和中庸思想。
第一,擴大影響力。李開複所謂擴大影響力,是說擴大他自己的影響力,而不是說擴大真理的影響力。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不過是個人崇拜的借口罷了,而後者才是一個教育者和傳道者所做的崇高的事業,顯然,李開複本人不過是一個偽善者而已。事實上,他後來的行為也證明了這點,他為了達到這種個人崇拜的目的,在公眾麵前做一個完人,把自己所有的缺點和所做過的失敗的錯誤的事情都掩蓋掉,這樣虛偽的活著真的很累,所以,在這點上,我也很同情李開複。在開複學生網工作一年多以來,直至現在被封ID,我都勤勤懇懇,助人,傳播事實與真理,不像那些偽善的人操著同一種語言,自欺欺人,誤導學生。就是這樣,卻因為我發了一個帖子批判了李開複新書的書名,引起爭論,這個帖子經過四次各種方法打壓,最後終於被變相刪除(沒有人能看到那個帖子了)。雖然當時自己因為與主管的精神理念不同而辭職降為誌願者,但在這詞事件後卻被無緣無故改為普通會員,同時另一位朋友因為在這個帖子中同意我的看法而被無緣無故摘去了社區MVP的稱號。這些都說明了什麽?說明這是一個專製的,獨裁的地方,沒有任何的章法,獨裁者的意誌決定了一切。而且,從根本上反映了李開複是一個不尊重中國學生的意誌的,無視中國學生人權和言論自由的偽善者。如果那個帖子還有人能看到的話,看看某些人的回複,尤其是李開複本人的回複,你們就知道李開複是怎麽樣一個虛偽的人,那些都是他偽善的證據。
第二,中庸思想。他所謂的中庸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中國學生的愚弄和庸俗教化而已。我所看到的是很多的學生變的沒有思想,變的一味的同一種語句,看待問題是不經過大腦思考,而是一種本能反應。他的中庸思想可以說是封建思想的奴化思維。
李開複的這種不明智的行為,最終將使他自己成為中國學生的罪人。
有點亂,改日再補充吧。。。
——2007-12-03


PS:這篇文章的前麵部分是我在一年以前看到的,當時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看到的,後來再也沒看到,但並不是說,我僅僅在引用別人的觀點,相反,我覺得他說的還不夠,我在第一次看到李開複的書,第一次進入開服學生網,的時候,我就已經在心中明白了李開複是什麽樣的一個人,我有自己的思想,我進入開複網隻是借助這樣一個平台而已。我想過要把我自己的想法全部寫出來,可惜,現在要做的事太多,根本沒有那樣的心境去做。
從我的了解來看,開複網裏有太多的人都是盲目的,他們都沒有腦子去思考問題。這就是被長期教化、愚弄的結果。這些人迷信李開複,把他作為神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真是無法理喻!甚至還有寫人,明明知道李開複有錯誤的地方,竟然去包庇他,為的是借助李開複的威信來傳道,真不知道這麽迂腐的思想是怎麽來的,真不知道你們傳的是什麽道???
關於我希望大家看到之後有什麽樣的感受,我希望的是,大家看到之後能用腦子看待遇到的問題,不要相信隨便一個人弄出什麽滿口的仁義道德,不要被偽君子所欺騙,至少不要迷信他們!至少要在心中有個警醒!就是這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