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豐子愷的“一通百通”理論

(2009-12-10 10:24:20) 下一個
論豐子凱的“一通百通”理論
作者:楊平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教育》總第002期 點擊數:859 更新時間:2005-12-9



[摘要]豐子愷的“一通百通”理論超越了作為一種美術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它可運用到音樂、 舞蹈等其他藝術的教育之中。除此之外,“一通百通”理論還蘊含著藝術教育的原理相通、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相通、藝術教育的目標相通等新的價值維度。

[關鍵詞]豐子愷 一通百通 藝術教育



豐子愷(1898-1975),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一生著譯豐富。其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散見在日記、書信、散文裏,並集中體現在他的美術著作和音樂著作中,如《藝術教育 ABC》《構圖法ABC》《藝術趣味》《藝術漫談》《藝術修養基礎》 《藝術與人生》《藝術學習法 及其他》《圖畫常識》《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音樂初步》《開明音樂講義》《音樂十課》 《音樂知識十八講》。豐子愷一邊從事繪畫創作,尤其是漫畫的創作,一邊在中學、師範學校教授音樂與圖畫,他還翻譯國外有關藝術教育、藝術史的著作。豐子愷的藝術思想博大而開闊,本文主要探討其“一通百通”理論及其對當下藝術教育的啟示。



一、藝術教育的方法相通

在藝術領域中,豐子愷區分了美術與藝術的概念。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美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很不確定,美術就是藝術。豐子愷反對這樣的藝術觀念:”美術的範圍應限於視覺藝術,即所謂造型美術。”畫、雕、建、工、照、書、金,這些全用眼睛的為純粹的視覺藝術,即造型藝術。基於美術教育的考慮,他規定了美術的範圍,七種純粹的視覺藝術被視為美術。豐子愷之所以把這七種藝術限定在美術的領域,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相遇之處。其中繪畫是美術的中心,從繪畫練習入手,其他形式的美術容易學成,繪畫是美術的基本。豐子愷在不同類別的藝術中看到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相通性,並以此確定美術的範圍與界限,這為他提出“一通百通”的觀點奠定了基礎。他對美術的限定也是想達到他理想中的藝術教育目標,這種規定有鮮明的文化針對性和藝術教育實踐的針對性。

這種文化的針對性體現在對中國傳統藝術教育方法的批判上,豐子愷否定了中國古代學畫的方法,認為中國舊式的教畫方法太死板,所教的僅限於一種事物的種狀態。“學畫者大都備《芥子園畫譜》一冊,依樣描葫蘆,知其一不知其二, 舉一而不能反三。因此多數的中國畫毫無創意,大都是在抄東襲西,由各種畫譜中所摹得的景物堆砌起來,成為一幅。”這種藝術教育方式,生吞活剝,刻畫模仿,遊離人生,教育者隻知道用僵死的教條教人,而不知道觸類旁通,在繪畫教育中是典型的“畫八股”,在音樂教育中是典型的“樂八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當時也曾 經批判過教育中新式“八股”的危害性,教育中的“八股風”是中國現代教育家的共同敵人。

針對這種藝術教育的陳規陋習,需要在教育方法上推陳出新,豐子愷提出“一通百通”的圖畫教學方法。“一通百通”的重點不在於把各物的畫法教給學習者,而是教給他們舉一反三的方法,這種方法可在一切繪畫教材中實施。“一通百通”的方法就是訓練學習者的眼睛和手,就是要培養學習者的眼力和動手能力

首先須訓練學生的眼力,即訓練他們對形狀、色彩的識別能力,在找出各種事物的不同之後, 學生還應該深入探討事物之所以不同的地方在哪裏,這樣學生就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積累這種研究,能辨識各物的形狀和色彩之後,手和眼睛便會自然合作,從而在紙上繪出事物的特殊樣相。“一通百通”也就是生能突破框框無法而法,就能描繪出所見到的一切事物。教師也可不受學生、地域的限製,皆可因地製宜,因人施教,也不用擔心教材的匱乏了。豐子愷認為,眼力的訓練尤其重要,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在這方麵對學生給以指導。“磨練眼光之道有四:第一觀察自然,第二是練習作畫, 第三是鑒賞名畫,第四是閱覽書籍。”前三項是直接磨練眼光的,後一項是間接磨練眼光的。 豐子愷強調辨識門徑與磨練眼光是繪畫入門的二重關鍵。豐子愷指出音樂學習法的要點:第一是辨識門徑;第二是精修技術。豐子愷主張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藝術教育,使之成為有用的藝術人才。他在《我的學畫》《寫生世界》等文中,一再強調“師自然”的重要性,認為寫生才能培養“藝術的心”。通百通的方法不僅在視覺藝術學習中可以有效地運用,而且這種方法可擴展到其他藝術門類的學習中,隻是磨練的對象有所不同而已,在音樂的學習中,磨練的是耳朵的能力與手的能力。

當然僅僅有一通百通的方法是不夠的,藝術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就一般藝術的學習,豐子愷有三事相告:第一須耐勞苦,凡是藝術必以技術為本。不描不成圖畫,不奏不成音樂。 第二須涵養感覺,“能胸無成見,平心靜氣地接待自然,用天賦的官能而感受自然的滋味, 便是藝術科學習的最好的素地。藝術中並非全然排斥理智的思慮,藝術中也含有且需要理智的分子,不過藝術必以感覺為主而思慮為賓,藝術的美主要在於感覺上,思慮僅為其輔助” 健全的美,豐子愷排除了不健全的美:一是卑俗的美,二是病態的美。他認為普通學生學習藝術科的目的是想知道藝術的常識而享受到藝術的陶冶,不是想在藝術界成為獨樹一幟的藝術家,所以學生應該虛心容納各種美,由正當的途徑而受健全美的熏陶。其中藝術欣賞也具有重要作用, 藝術欣賞對學生有移情和怡人的功效。 就方法而言,一通百通超越了作為一種美術 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它可運用到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的教育之中,除了方法本身之外,“一通百通”理論所蘊含的東西更為豐富和博大,呈現出這一理論的新的價值維度。

二、藝術教育的原理相通

在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中,詩書畫樂舞常常是融為一體的。因此在中國的藝術理論中,不管是在書品、畫論還是詩論中,這種品鑒的方式適合任何一種古代的藝術。在中國藝術的意境中,這些藝術形式得到了高度的融合與表現。在藝術的意境上,這些藝術形式並不存在根本的區別。在古代的山水畫中,畫、詩與書法交相輝映,互相補充,互相協調一致構成個完整而自足的藝術世界。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本身就說明將繪畫、書法、詩歌分開,獨自教授是有問題的。

在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分科之後,這種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分開教授的方式更加興盛起來。盡管這種分科在更高的階段,比如大學的教育中,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藝術教育的初級階段,存在著缺陷。這種教育方式容易使學習者形成種先入之見,以為不同藝術之間不存在聯係,一種藝術與另一種藝術隔著楚河漢界,老死不相往來。然而藝術的曆史告訴我們的事實卻是另一番樣子。 因此這種藝術分科的學習值得深入地思考與批判,尤其在藝術教育的初級階段更是如此,各藝術門類之間的關係應該得到充分的聯係、表達與觀照。這種藝術之間的聯係,或者說眾多學科的藝術教育才會啟發學習者的智能,與學習者的思維方式相一致
因此,對傳統藝術教育思想除了批判,更需要繼承與創新。豐子愷批評了中國現代社會中的藝術分科教育,圖畫、音樂處於一種分離的情形。“善與美,即道德與藝術,是人生的全般的修養, 是教育的全般的工作,不是局部的知識或技能。故分立一修身科,似乎其他的教育與道德無關:分立藝術科,也似乎其他的教育與藝術無關。循流忘源,終於大悖教育之本旨與設科之初意,於是產生了一種機械的不合理的圖畫音樂科的現象。”這種藝術教育的觀念很值得反思可藝術教育需要各門藝術地加入,藝術教育不限於圖畫音樂,因為各種藝術之間存在形式上的相通性。 豐子愷認為藝術是給人美感的,所以表現形式非常考究。各種藝術的表現形式要運用些重要的法則:反複與漸層,對稱與均衡,調和與對比, 比例與節奏,統調與單調,多樣性統一;藝術教育也需要與其他學科的教育協調一致,融入到整個教育中,方為合理的藝術教育。

三、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相通

豐子愷不是個純粹的藝術理論家,而是一個藝術教育家和藝術實踐家。其藝術教育思想不是係統地表述出來的,而是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的,譬如教師日記、書信、散文等。尤其是《教師日記》,這種民間語文形式的文本是對藝術教育經驗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與表達,這也是一個在場者的經驗陳述。豐子愷的藝術理論具有通透明白的特點,藝術教育實踐也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理論與實踐之間沒有隔閡,互相通達。

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之間經常存在隔與不隔的問題。尤其在藝術教育中,這種隔常常表現為 兩個極端,一種是偏重藝術理論的教育,一種是偏向藝術技巧的教育。藝術史與藝術創作沒有關係,這種技巧與理論相分離的藝術教育存在諸多的弊端。豐子愷對此有一鄭重聲明;“‘吾教美術一學期,所授多理論而少實技。此乃吾不勝任於實技之故,非正當教法。吾之所以辭退這即為此。今後繼吾者,吾希望其重實技而輕理論,以便調劑。 諸生皆當明此理,切勿因後來之先生不授理論而非難之。’因聞今之圖畫先生大都重實技而不重理論,或不能授理論,故特先為清道, 以免阻礙其進行。但私心希望繼吾任者,能授理論,至少略懂藝術教育,而不為純粹之技術家或畫匠。”藝術教育應該是藝術理論與藝術實技並重,這才是藝術教育的正當教法。否則藝術教育者要麽是個空頭理論家,要麽是一個純粹的藝匠;受教育者也大抵如此。豐子愷的見解如空穀足音,很少有人附和,這大概與藝術教師的素質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這需要藝術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藝術實技,而藝術教師往往二者不可得兼。

藝術教育與學習的偏向還表現在要麽要中不要西,要麽要西不要中。豐子愷在《教師日記》 中寫道“予謂最近中國之藝術家,有許多已變成西洋人。他們學得西洋藝術的皮毛,欲硬把此皮毛種植於中土,而渾忘其為中國人,誠可笑也。 藝術如此生吞活剝,藝術教育遂遊離人生,而成為一種學文。普通中學校之圖畫,見者皆說‘我們外行看不懂’。普通中學之音樂,聞此皆說‘我們外行聽不懂’。此是何等不合理、不調和狀態!實非改革不可。”豐子愷嚴厲地批評藝術上的“西化”傾向,欲掃除藝術教育中的幼稚、 空虛、孤主等流弊,使藝術與中國人生活密切關聯,使得藝術教育在中國整個教育中成為有機整體。



三、藝術教育的目標相通

在藝術學習中,學習者的各種感官都具有藝術感受力,都有藝術的判斷力和鑒賞力。學習藝術,需要用一種與平常不同的態度來對付世間,“眼睛要看到形象本身。耳朵要能聽到聲音本身。 心思要能像兒童一般天真爛漫。”不管是眼通、耳通,還是手通,最關鍵的是要心通情通。不管 學習哪一種藝術,最後所要達到的就是藝術精神與人生的境界相通
在學校藝術教育中,是不是圖畫音樂兩科就能完成藝術教育的人生目標呢?豐子愷明確地指出,藝術教育不等同於藝術科教育,因為二者在範圍、目的與功能、途徑上都不相同。要達到藝術教育的目標,不是圖畫音樂兩科就能單獨實現的。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隻能說是藝術科,而不能說是藝術教育,是因為藝術科遠不能承擔起藝術教育的重任,況且藝術教育的範圍比藝術科的範圍要廣泛得多;此外,圖畫音樂隻能是直接的藝術科,這是直接用藝術來啟發人的藝術的心眼, 故可以說是直接的藝術科。這裏麵還存在的問題是,在這直接的藝術料的教育中究竟有多少藝術的香味與愛的麵孔?這種批評在今天聽起來也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雖然一通百通是一種藝術教育與學習方法, 但是其目標卻是學習者的人格塑造。豐子愷否定 了傳統的藝術教育方法,但他並沒有否定傳統藝術的精神。豐子愷教授藝術教育課的主旨,概而言之,不外三語:“‘藝術心’——廣大同情心 (萬物一體);‘藝術’——心為主,技為從(善巧兼備);‘藝術教育’——藝術精神的應用(溫柔敦厚、文質彬彬)。”豐子凱重視中國藝術精神的默化與傳授,“同情心”既是藝術的生命,又是人格的生命;“善巧兼備”,即德業雙修;“文質彬彬”則是藝術教育的目的與精神追求,藝術教育最終成就“美善合一”的人格。

  作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跨文化研究所哲學博士 楊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