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錯誤的英語學習方式後果很嚴重 zt
(2009-10-18 08:46:31)
下一個
[ 蕭愚 ] 於:2009-07-16 02:19:59
有的朋友喜歡給自己的小嬰兒看英語卡通片。還發明了一個詞匯叫灌耳朵。這是一種想當然,而且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危害的教學方式。
(注:這裏提到的卡通片,主要指那種帶情節的卡通劇,像小烏龜學美語,不指機靈狗這種特別設計的教學碟)
這種想法的一個可能的思維誤區,是將成人學英語的一些方法想當然的遷移到兒童這裏。成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語言知識積累,能夠做到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那麽這種灌耳朵會起一定作用,但對於嬰兒來說,這種灌耳朵基本是無效的。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兒童語言發展的科學家Patricia K. Kuhl有一個實驗,讓9個月大的嬰兒看外語錄像帶(注,是那種自然的交談,不是一個詞,一個詞的那種教學碟),結果表明,嬰兒辨別外語語音的能力並沒有提高。Kuhl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嬰兒的外語學習需要情感互動。
鏈接出處
我的理解,嬰兒學外語跟成人或者年齡更大的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成人可以通過理性的認知學習(可能因此影響了語音的掌握),而嬰兒是用另外的腦區。這個腦區的神經回路可能與情感,動作等等糾結在一起,所以,嬰兒需要依賴情感互動才能在雜亂的自然聲中辨別出對其有意義的音素。
Kuhl還指出,即使年齡較大的學齡前的兒童,用電視節目學習母語和外語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他們可以學到一些詞匯,但是對音素的感知和語法掌握效果不大。(注:這裏說的電視節目是指自然狀態的電視節目,非專門為孩子設計的電視教學課程)
這個現象其實對於成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很多初學者,看電視劇學英語的效果就是掌握一些零星的詞匯和短句而已。不過,成人看影碟有時候是出於娛樂的考慮,比如看《老友記》,《欲望的都市》等等。學外語可能是副產品,如果有些成人已經有了很好的語言基礎,看碟相當於複習鞏固,成果自當別論。但是,對於兒童來說,他們往往是外語的初學者,可能吸引他們學習的僅僅是娛樂了。
但是,這種娛樂也是一種低級的,副作用很大的娛樂。成人看碟還有字幕,兒童看碟隻有聽不懂的外語,吸引他們的可能隻是畫麵裏卡通人物的變形動作和誇張音效。這種學習,不僅對孩子的外語學習沒有效果,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母語學習的良機。
華盛頓大學的另一位教授,Frederick Zimmerman也做過一項研究。他針對的是美國幼教市場上很流行的Brainy Baby和Baby Einstein這類幼教節目。
Zimmerman和同事訪問了1000多名8到16個月的美國嬰幼兒的父母,搜集了有關嬰幼兒詞匯量的信息以及他們觀看幼教節目的頻率。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幼教節目並沒有其所標榜的巨大影響力。與那些沒有觀看幼教節目的同齡嬰幼兒相比,如果每天花1個小時觀看這些節目,嬰幼兒所理解的詞匯平均會少6至8個——這意味著他們的詞匯量下降了17%。
研究小組日前在《兒科雜誌》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至於這些幼教節目為什麽會使嬰幼兒的詞匯量下降,Zimmerman給出了自己的推測。他說,這很有可能性是這些錄像節目隻是簡單地安撫嬰幼兒,而沒有教會他們任何有實質內容的知識。而在這段時間,那些沒有觀看幼教節目的嬰幼兒則在從事閱讀、與父母互動,或搭積木。
鏈接出處
我很讚成Zimmerman教授的推測。那些傾向於讓孩子看碟的家長,很多是由於某些原因(工作忙,打麻將?)無法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閱讀,交流,遊戲的,這時,影碟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既然宣傳上說了,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學英語,好,那就讓孩子看吧。
這種影碟起了保姆的作用,孩子倒是乖乖的看了,但效果呢?
如果你給孩子看中文影碟,雖然這種方式孩子學到的語言也有限,但總比看英文影碟強得多。現在,這種做法不僅沒有讓孩子學到外語,反而連母語學習的時間都給剝奪了,這種害處是雙重的,是加倍的。
如果孩子看這種碟的時間過長,那麽,後果更加嚴重。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2007年發現,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5歲以下兒童易患行為疾病。
同年,新西蘭學者發表研究報告說,兒童每天看2小時以上電視,在青春期出現注意力障礙的幾率增加約40%。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電視節目畫麵轉換迅速,容易“過度刺激”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使他們覺得現實“沒勁”;
其二,看電視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於培養注意力的活動時間,如閱讀、運動、遊戲等。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讓2歲以下嬰幼兒看電視,年齡稍大的兒童每天看電視也不要超過2小時。
鏈接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