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碼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2009-10-13 17:05:59) 下一個
解碼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聽是獲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聽”不僅是取得語言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語言規範化和加強語言實踐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中心環節。然而我國目前聽力教學法的發展還不完備,許多教師還在奉行著老一套教學模式:“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這不能不令我們思考,如果聽力的課堂形式就在於錄音機、單詞表、磁帶和標準答案這些硬件設施的使用上,那麽學生不如自學來提高,而教師又如何去體現“授課”二字的真正涵義呢?從高校英語聽力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聽力課的主要目的旨在培養學生的聽力技能,從而解決學生到底應該“聽什麽”、“怎麽聽”這一根本問題。本文討論的是聽者接受信息時的大腦思維活動,從而有針對性地探討聽音時聽力技能的培養。

  一、解碼對培養聽力理解能力的理論意義

  若想製定出最有效地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教學方法,必須針對學習者本身進行深入地研究,研究其頭腦中有關語言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式,從而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聽力理解的過程即是解碼的過程

  聽力是一個接受、理解聲音信息的過程,是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訊息進行解碼的過程。

  *辯音話者的言語聲波在聽者的耳蝸中轉變為一種可供神經係統使用的密碼,接著,聽覺神經把密碼訊號傳到聽覺語言中樞,引起這一區域的思維活動,對收到的密碼信號進行分析、辨別、歸類。聽者要從這密碼中分辨出語言的最小單位----音素,並分辨出哪幾個音素構成音節,哪幾個音節構成獨立的意義單位。

  *注釋聽者將這些獨立的意義單位與自己大腦裏儲存的信息相對照,運用大腦裏的詞匯意義和語法結構知識進行注釋。經注釋後的信息就有了意義,但這意義還不一定符合說話者的原意。

  *領會經辨音與注釋後的聲音信息還需聽者進一步地加工而達到領會說話人的意圖的目的。例如說話人的一句問話並不一定期待聽話人來答複,也可能是以問的形式來表達批評、威脅、疑惑、祈使、請求、否定等目的。這就要求聽話人綜合考慮所說內容上下文的條理性和邏輯關係。重要的是這些並非都能依賴說話人直接道出的信息,多數情況是依據說話人所處的時間和環境,說話內容所包含的社會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以及聽話人的知識經驗等來領會。

  經解碼後的訊息這時才能成為對聽者具有意義的信息。解碼是賦予信息以意義的手段。

  (二)大腦記憶信息的三個階段

  Andereson(1985)提出聽力理解由3個相互關聯而又循環出現的階段組成:感知、分析和使用階段。感知階段指聲音信號進入感覺記憶,信息保存的感覺記憶的時間約1/4秒,然後經篩選,其中一部分進入短時記憶進行加工處理;分析階段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經重組、編碼後,形成有意義的命題,聽者要對連續性的語流進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線索是意義,意義體現在句法、語音、語義3個層麵上;使用階段是將形成的命題和長時記憶中的已知信息相聯係,確定命題的意義,當新輸入的信息與已知信息相匹配時就產生理解。

  在使用階段,當形成的命題與長時記憶中的已知信息相聯係時,大腦便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去分析、合成、歸納,使其成為連貫的語言材料,從而實現意義的重構。然後將重構的意義而非原有形式在長時記憶中保留。聽者的這種記憶能力將服務於以後的大腦信息處理過程。

  (三)大腦的兩種信息處理方式

  認知心理學家進一步分析了解碼過程中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方式,提出了自下而上(bottom up)和自上而下(top down)兩種信息加工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注重細節特征,是一係列由低級到高級,即由字詞解碼而最終獲取信息的過程;自上而下的模式突出整體結構的識別,強調長時記憶中存留的背景知識經驗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個預測、檢驗和證實的過程。這兩種方式相互聯係,交互作用並且同時加工。從而在詞法、句法、語篇等不同層麵上共同促進聽力理解。

  不難想象,先前獲得的知識經驗,或稱“圖式”(schema)是解碼的關鍵。如果圖式豐富、正確,則預測合乎實際,辨認加速,理解加深;相反,如果圖式欠缺,則辨認遲緩,理解發生障礙。

  可見,聽者接受信息不是一個被動的機械過程,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和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教師的任務是組織學生對磁帶中傳來的聲音進行準確、快速地解碼,並逐漸培養學生的解碼能力,即聽力技能。

  二、運用解碼理論對學生聽力技能的培養

  概括地講,聽力技能是一個綜合技能,包括單詞、句子、語篇水平等備方麵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具體來說,聽力訓練應著重培養以下三種技能:

  (1)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預測和猜測能力

  (3)記錄能力

  (一)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在Andereon提出的聽力理解的3個階段中,感覺記憶中的聲音信號經過篩選,一部分進入短時記憶進行加工處理。但是短時記憶容量有限。心理學家認為,一般來說,一個人一次隻能記8個不相關的數字,或7個不相關的字母,或6個不相關的單詞,留存信息的時間也短,僅有1O秒。因此聽音時聽者必須有選擇,即將注意力有選擇性地集中在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及上下文內容的關鍵詞上。學生們聽音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是:力求聽出每個詞、每句話。對話語的每個詞賦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點兒信息。有時這是辦不到,也是不必要的。聽文字材料的目的是要在了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抓住重要事實,要點和細節,尤其是一些重要數據。對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更應留意,它們往往載有重要的信息。至於遇到個別聽不懂的詞或句子,可暫且放過,堅持聽完全文,有時理解了全文,個別的詞也就明白其含義了。聽力練習可采取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在練習中,學生必須從錄音中篩選必要信息去解決某個難題或完成某項任務。

  (二)預測和猜測能力

  聽懂話語的過程是一個“意義重構”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的過程,聽者必須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常識及背景知識對語音信號進行解碼,再粑解碼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在長時記憶中保存,以備此後重建和預測信息。

  由於人所表達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邏輯思維關係,所以聽者可以根據上下文關係,用詞的含義及語調等的變化,對某些沒聽懂的部分進行合乎情理地猜測,也可以根據前文提供的“線索”對某些未知因素進行預測。預測和猜測可激發於聽音的開始階段,並貫穿於聽音全過程。聽者從headine topic和sentence中獲取的初步信息有助於對下文的預測,同樣從下文獲取的信息又可用來糾正、補充前麵獲取的不準確或不全麵的信息。聽者還可運用自己的大腦中的圖式或是利用文章中的多餘信息來幫助解碼,並猜測所聽到的陌生詞語或句子。預測和猜測者都是大腦采用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一個預(猜)測、檢驗和證實的過程。在聽音中預測和猜測是跨越時空,反複進行的思維活動,大大地加快了解碼速度,提高了解碼的準確性,對促進學生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記錄能力做筆記是聽力訓練中的重要環節,學生除了單一地接收信息外,還要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並記錄。所以筆記要求學生對聽力的理解不是籠統的、模糊的、單憑選擇題和填空題的題於來提示信息含義的,而應該是具體的,有主次的。教師可以用中等長度的比較口語化的片段,訓練學生區分主次觀點的能力以及記錄典型細節和例證的速度;可以通過新聞體文章或短文,訓練學生抓關鍵詞的關鍵內容;可以通過長篇演講、專題報告,訓練學生分清主次信息,使記錄的內容邏輯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另外,學生最好會自己擬定一些速記符號,以幫助記憶與回想。好的筆記最突出的特點是簡潔、實用、明白。筆記能力的訓練著眼於學生將來有獨立擔負以記錄為手段的工作的能力。

  三、結束語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聽力理解能力是人的記憶能力、概括能力、預測能力、語言轉換能力的綜合體。可以說聽力課的實質是一門技能課。明確了聽力教學的這一本質問題,就會減少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盲目性。

  因此,聽力教學必須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的單一教學模式,代之以有係統、有重點的聽力技能訓練。這種技能訓練方法的設計要遵循聽覺係統解碼的規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