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輸出假設的實證研究
(2009-08-09 09:07:01)
下一個
淺析輸出假設的實證研究
邵甜
摘要:目前輸出假設日益引起人們關注,然而其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這使得輸出在外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未得到充分肯定。通過分析典型實證研究,可以激發起人們對輸出作用作進一步思考,並進行更為廣泛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輸出假設; 實證研究;注意功能;檢驗假設
一、輸出假設的提出及功能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1982)提出著名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認為語言是接受可理解性輸入過程。然而Krashen卻走向極端,把語言習得完全歸功於輸入,排除了語言輸出的功能。一些研究卻表明僅靠“可理解輸入”並不能保證學習者在語法準確性方麵得到明顯提高。加拿大在上個世紀70年代進行了法語的沉浸式教學(immersion programme):對母語為英語的學生進行法語授課。在這種語言環境中,學生獲得大量的可理解輸入,Swain卻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們雖然在聽力和閱讀方麵得到較大提高,但口語和寫作方麵收效甚微。Swain指出學生之所以在語法方麵達不到目標語理想水平是因為學生們很少進行輸出練習,運用法語進行輸出的機會少。
基於以上研究,Swain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設(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作為對Krashen輸入理論的補充和完善。Swain指出:可理解輸入在習得過程中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使學習者全麵發展他們的二語水平。如果學習者想熟練使用第二語言的話,不僅需要可理解輸入,還需要可理解輸出。
根據Swain(1995)的研究,輸出有如下三個方麵的作用:
(1) 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noticing)。在輸出目標語的過程中,學習者會注意到他們想說的與他們能說的之間是有差距的,這樣就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不知道的或一知半解的東西。也就是說,輸出目標語言的活動可以促進學習者有意識地認識到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2) 輸出能對目標語進行檢驗假設(hypothesis testing)。輸出是檢驗關於理解或語言形式假設的方法之一。輸出經常可以作為一種指示,證明學習者對目標語言如何進行假設,並對其檢驗。
(3) 輸出具有元語言功能。這一功能使二語學習者能控製並內化語言知識。
二、關於實證研究的分析
Swain的輸出假設剛提出的時候,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主要是因為Swain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強迫性輸出”(pushed output)可以促進二語的習得。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從不同的方麵證明Swain的輸出假設。
Izumi,Shehadeh,和Ellis均多次對輸出假設進行實驗,他們的實驗從不同角度對輸出假設中的注意(noticing)和檢驗(hypothesis testing)功能進行了驗證。結果均證明了輸出對學習第二語言的積極作用。這三組實驗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和注意的地方。
(一)、Izumi的實證研究
Izumi(2002)主要研究輸出、提高性輸入對二語學習者習得關係從句的作用。61名來自美國大學的留學生作為受試,他們被分為一個對比組和四個實驗組。實驗分為前測試,實驗處理和後測試。在實驗處理中,四個實驗組將分別接受輸出和提高性輸入不同任務。
Izumi的實驗結果顯示:參與輸出的兩組受試使用關係從句的準確性分別提高了13.75% 和13.93%,明顯高於其他幾組。但參與提高性輸入的小組並沒有比無提高性輸入的小組取得顯著進步。該研究得出結論:輸出能夠促進受試提高關係從句的運用能力。
這項實驗有有三點值得引起人們的注意:
1.Izumi將輸入的文章分成若幹部分。每一部分長度適當,這樣受試能夠記住每一部分的內容但又無法一字一句地全部記下。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類似的研究中可能出現同樣的問題。讓受試一次性讀完一篇較長的文章,受試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內容上,使得有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在所要測試的語言形式上。學習者對輸入處理時首先是意義其次是形式。也就是說語言形式與意義在競爭學習者有限的注意力。當文章過長時受試會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語言意義的處理上,無法達到實驗對形式的測試目的。因此將文章分成若幹部分可以減少受試的認知負擔,以便將注意力集中在語言形式上。
2.Izumi在實驗中設計出擴展性問題。參加無輸出測試的受試被要求回答他們對於在文章中討論的相關問題的觀點。用擴展性問題來替代理解性問題是為了防止將受試的注意力吸引到語言形式上。受試在回答理解性問題時需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為了弄懂文章他們就要對語言形式進行分析,換言之,理解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輸出的作用,因此影響了實驗的結果。所謂擴展性問題就是如下舉出的例子:
He arrived one hour late for the date last Friday. He said that the business meeting which he participated in lasted a long time. Furthermore, the paper which he was working on at the office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finish. Do you show up for a date on time?
使用擴展性問題後,不僅可以使各組在實驗進程上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解決了注意力的問題,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3.該實驗也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Izumi選擇的目標語結構是關係從句,而受試母語中有的有類似結構,有的則完全沒有相似結構。比如阿拉伯語中就有像關係從句的結構,但漢語通常把所有的定語成分都放在中心語的左邊。因此對母語各不相同的受試而言,他們的元語言知識也不同。在習得語法知識的過程中恰恰是元語言這樣內在的知識發揮作用。那些母語中存在相似結構的受試可能會更快更有效的輸出關係從句,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二)、Shehadeh的實證研究
相對於輸出假設中的注意功能和元語言功能,檢驗功能並未得到太多的重視,這方麵的實證研究也相對較少。因此Shehadeh的研究對充實這方麵的實證研究很有意義。Shehadeh(1999)采用對話形式對語言輸出與檢驗功能以及內化語言知識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實驗采用描述圖片的方式來收集相關數據。
Shehadeh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啟發:
1.Shehadeh在實驗中采用對話的形式進行研究。對話是一種互動活動,在交流中受試要用英語清楚地表達自己,這樣有利於研究人員在受試無意識的情況下對他們是否檢驗目標語假設進行觀察。但是Shehadeh的研究方法也有不足之處。在實驗過程中,非本族語使用者向本族語使用者描述一幅圖畫,本族語使用者則根據描述盡可能細致的重新畫出圖畫。這就意味著成功的完成這項任務依賴於非本族語使用者清楚、準確地描述圖畫的能力。 這種圖畫描述的方式對非本族語使用者有很高的要求,他們必須提供準確清楚的信息以便成功的完成任務,更像是強迫他們表達出自己對目標語的假設。在這種情況下,受試會很注重自己的語言的準確性。為了使本族語使用者得到準確信息,非本族語使用者會不斷對自己的語言進行修正,直到自己認為能夠清楚的表達意思。在這種非自然狀態下受試對語言檢驗的次數必然多於自然狀態下的檢驗假設。所以Shehadeh得到的“72分鍾交流中非本族語使用者對目標語進行39次假設”這一結論能否具有普遍性懷疑。
2.Shehadeh的研究表明在72分鍾的交流中,非本族語使用者(non-native speaker)39次對目標語進行檢驗,其中24次是正確的輸出。在本族語使用者(native speaker)幫助下完成的正確輸出的次數為5。從他的研究結果我們知道:(1)學習者的輸出包含了一係列關於目標語猜測的假設,(2)輸出是一種對理解或語言形式的假設進行檢驗的方法。這說明受試在輸出的作用下,不僅會對目標語假設進行檢驗,而且這樣的檢驗會促進他們對第二語言的習得。同樣,這一結果也有力的支持了關於中介語的研究,證明了學習者會構成目標語的假設,這些假設使學習者形成假設語法。
(三)、Ellis的實證研究
Ellis研究的是“強製性輸出”對學習者習得動詞過去時詞形的影響。實驗是通過看圖片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的,受試被分為若幹小組,各組再選出一人複述故事,如果發言者的語言中有錯誤的過去時詞形,會被要求修正。
該實驗表明雖然“強製性輸出”對受試有一定作用,但效果最顯著的是隻聽到修正過的語言輸出的二語學習者,而並非是被“迫使”對語言輸出進行修正的人。所以,迫使學習者在進行以表達為重點的交際活動中,修正自己的語言輸出,並不一定會使他們的語法準確性超過那些隻聽到修正過的語言輸出的學習者。
這一結果說明在實證研究中不僅要考慮實驗步驟對受試的影響,還需考慮受試的注意力。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實驗要求學習者既注意語言意義又關注語言形式,那麽學習者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無法集中精力分析輸出中的語言形式問題。因此,注意力是輸出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的認知前提。在研究輸出對二語習得所起的作用時,一定要考慮實驗任務對注意力的要求,隻有這樣實驗結果才更具有說服力,才能揭示語言輸出功能的全貌。
三、輸出假設實證研究的意義
Swain的輸出假設一經提出就引起人們廣泛關注。輸出理論不僅指出了輸入假設的不足之處,更為重要的是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但Swain的輸出假設一直倍受爭議,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證明這一假設。Izumi和Shehadeh和Ellis等人的研究為Swain的輸出假設提供了重要支持。相對於國外而言,我國在外語教學和語言學研究中實證研究明顯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外語工作者缺乏語言學研究的必要的訓練,或是原來所掌握的方法已經老化,未能更新。因此對實證研究的介紹可以提出問題,激發國內研究者對此進行思考,促進我國外語教學和語言學實證研究的發展。
實證研究對我國的英語教學也有促進作用。無論是英語寫作還是口語,都缺少理論指導及有效促進習得的方法,輸出的實證研究則有助於這方麵的發展。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輸出,研究人員要多做實證研究,除此以外還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輸出與輸入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 1982.
[2]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Cook & B. Seidhofer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Izumi,S. Output, input enhancement,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SL relativiza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 24(4).
[4]Shehadeh,A.,1999. Non-native speakers production of modified comprehensible outpu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49(4).
[5]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1994.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Output Hypothesis
SHAO T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In resent years, output hypothesis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h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lessens the confirmation of researchers to i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L2 lear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aims at inspiration and deeper research into output hypothesis.
Key words: output hypothesis; empirical research; hypothesis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