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語音學
(2009-07-03 20:40:09)
下一個
感知語音學 perceptual phonetics
研究語言感知的學科, 又稱言語的感知 (speech perception)。語音由說話人說出,成為言語波,通過空氣傳到聽話人耳中,經過聽覺機製、神經係統而使對方理解。廣義地說,這一全部過程都是言語的感知過程。聽覺的研究屬於生理方麵,神經係統的研究屬於感知方麵。語言的感知研究要用間接實驗來進行,和語言學、語音學有密切關係,因此成為一門獨特的學科。
言語感知的係統 言語信號的感知是將一連串的語音通過連續的、從聽覺到神經的感知係統來完成。由於實驗手段的限製,有些理論還在假說階段,有許多事實還得通過語音實驗間接取得。對於感知的重要機製、神經係統的功能還在探索中。言語聲波的刺激在耳蝸的聽覺感受器中轉化為聽覺神經的衝動,再傳遞給大腦的中樞神經係統,由這個係統加以整理、分類和譯碼。
言語感知的過程 一般可分為 4個階段:①聽覺的,②語音的,③音位係統的,④語法結構的。聽覺階段是對純聲音的感覺階段,所接收的是語音的物理參量。它把言語波轉換成為一組組按時間變化的聲型,起著刺激神經的作用。這些聲型包括頻譜結構、基頻、振幅、時長等,分別被感覺為一種語言的音位、聲調、響度和快慢等,成為語音感知的階段。它與聽覺階段緊密相聯。聽音人對這類音的認識,或出於習得的本能,或由於環境的濡染,辨別出各種語音信號,所感知的是一種概念模型。這一階段感知的正確程度,因聽話人的母語習慣而有差別。第3階段由聽音人根據自身熟知的語言音係,或通過學習後的理解,把所聽到的語音歸納、對比而辨別出不同的特征或音位。第4階段是感知的最高層次,有直接的和間接的兩種感知效果。直接的是從聲音的參量來感知,例如一個詞或句子的特點可由其聲音隨時變的強弱、基頻的變化、音節分配的快慢等而區別出詞義或語義。但是,語音在連續語言中的變化很大,有些音會因受前後音的影響而變質,有的會在說快時失落(吃掉),有時或把整詞整句說得含糊,甚至有些詞或被別的詞或插入的咳嗽等所替代,但聽話人還能根據全句全章總的感知而似乎“聽到了”這些音。這個階段有許多成分依賴於社會因素。實驗證明,聽話人每因自身的母語音係與所聽音係的不同,造成感知上的“偏誤”或者用一種似是而非的所謂“中間語”來判斷、摹仿。
言語感知的實驗方法 語音的聲學特征和感知特征往往不相吻合。為了弄清哪些音聽起來與實際聲學參量相符,哪些不符,需要用聽覺測驗來判斷、選擇、分類和對比。對這類實驗通常采用兩種方法:範疇感知和選擇適應。
範疇感知。以元音為例,元音按舌位的高低,例如從 i到a,連續漸變。盡管語音學家可以把它分為4個標準元音、[e]、[ε]、[a],或作更細的分級,但各等級之間仍有無數的過渡。從前到後各音的舌位也都是如此。所以從音質來講,元音的變化是無限的,而從一個特定語言中具有辨義功能的音位來分,元音又是有限的。從音位的應用可以把無數的元音歸納成若幹個音位範疇,因而產生了各範疇之間的音位界線。在不同語言中,由於音係不同,範疇的界線也不同。例如英語的[i:]和[ε]是兩個音位範疇,而西班牙人看來隻是一個。漢語中吳方言的塞音有清濁兩個範疇,而在官話方言中就隻歸入一個範疇。
選擇適應。把範疇感知的實驗用比較、對比等方法來使聽者作出判斷。這個實驗方法又分兩部分:①辨認,這是用人工合成出來的一係列循序漸變的語音(見言語合成),要求被試者辨認這些音的音位(不是音素),從而找出音位界線;②區分,用合成的3個音素的音作ABX實驗。其中AB兩音有微小差別,第3個X音則與AB中的某一個音相同,讓被試者區分出哪兩個音是相同的,剩下的一個音是獨異的。這類的實驗隻有在高質量的合成技術問世以後,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它可以用合成手段把各音的聲學參量加減、變型或改變其環境來取得直接或間接的測驗結果。(圖1)是通過改變一個音節中的元音第二共振峰 VOT(見聲學語音學)的頻率和趨勢來測試輔音聽辨範疇的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