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讀原著 不要讀二手、三手資料

(2009-07-14 03:53:05) 下一個
周國平:要讀原著 不要讀二手、三手資料
2009年05月08日 16:03:3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


2009年5月8日14時,中國殘疾人信息無障礙建設聯合行動計劃——“圖書館促進信息資源公平獲取”行動啟動儀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之後由著名學者周國平講授讀書如何改變和影響人生,近200名聾人朋友到場,通過現場直播同步欣賞專家精彩演講。以下是相關內容摘錄。

[周國平] 第三個問題就是怎麽讀的問題。首先是讀原著,不要讀二手、三手介紹性的。讀原著快樂無比,跟讀一般的書不一樣,大師就是大師。就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如果你真正喜歡哲學,你應該從原著聖殿裏麵去找大師本人。我是學哲學的,我自己深感,我真正讀了原著才真正什麽是哲學,讀了康德、歌德、尼采的書才知道什麽是哲學。那時候在北大上哲學係時讀的原著很少,那樣讀下來,我覺得離哲學越來越遠了。僅僅是從教科書去讀,是不懂什麽是哲學的。

當時哲學教科書裏教的哲學,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它告訴你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承認物質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是對的,承認精神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的,是錯的。你學完以後你對哲學了解嗎?一點兒都不了解,實際上哲學的門都沒過,所以從教科書讀哲學是沒有用的,還是不知道哲學是怎麽回事,是不可能的。再好的教科書是二手、三手的,是轉述,肯定離本來的麵貌越來越遠。

我覺得原著更精彩、更鮮活、更有意思。我主要是研究尼采,其實原來教科書上對尼采也有談論,說他是反動的唯一之論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法西斯主義的先驅等等,你知道這些東西以後,你對尼采還是不了解。我自己讀了尼采原著才知道,其實尼采思考的是當代人麵臨的根本問題,就是他說的上帝死了,原來所具有的信仰沒有了,一個信仰的空白。

這個東西是我們很多人麵臨的問題,就是原來對最高價值的信仰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麽生活?他在論述的時候有很多精彩的看法,但是一到教科書裏麵,這些東西都沒有了。讀原著讓你感覺是激動的、讓你思考的,但是教科書是沒有這種激動,也不會促使你思考。很多大哲學家的文字是非常好的,你從轉述裏麵是看不到他的文字的優美,你可以欣賞到他文字的魅力。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現,大人物往往是很有趣的,很平易近人的,但是你要見大人物不易,因為他身邊包圍了一些人,那些人比較難纏,你要越過這些人是很難的。在書籍的世界裏麵也是這樣,但是在書籍的世界裏麵,大人物就在那裏,你要找就可以找到。怎麽樣讀原著呢?不是用一個學者的心態,而是普通讀者的心態去讀原著更有意思。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讀原著我強調兩條:一是不求甚解,你讀不懂的地方就跳過去,選一些你能讀懂、感興趣的原著來讀,讀的過程中即使有讀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在那裏卡住了,跳過去,你第二次、第三次再讀的時候,慢慢就會發現越來越容易理解了。實際上人文修養,讀原著的能力是逐漸熏陶出來的,誰都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你經常讀的話,你內在的能夠讀懂這些經典著作的資源在慢慢積累,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讀原著非常輕鬆愉快了。比如柏拉圖也好,康德的也好,讀起來就是一種消遣,很輕鬆的,一定要用這種心態去讀,不要死扣它的含義。

很多前輩說,想學好心理學,一定要讀原著——真的,最初始的思想和觀點,是最原汁原味的,零距離的,未經旁人咀嚼過的,哪怕是1890年的著作,也依然令人感到新鮮。所以我特地篩選出以下這些很好懂的大師原著,推薦給大家,這些書我給很多朋友看過,他們都說很好讀,也很好懂。但需要強調一下的是,畢竟心理學是更靠近哲學的一種理論,所以它再好讀也不可能像武俠言情哦~所以還是需要持久的興趣和耐心。

讀原著(原創性著作),就是與大師對話。這是無數讀書人的經驗之談,也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然而,這個普通道理卻需要經常強調、不斷提倡。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l962—1967年我在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時,當時北大非常強調讀原著,低年級的主要課程都輔之以一門“原著輔導”,到了高年級就直接讀原著了。任課老師自覺地把自己當作是幫助學生通過讀原著去直接與大師們對話的引領者,而不是大師的代替者,這個在我看來是非常優秀的傳統。前幾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招聘新人,有幾位也算名牌大學的社會學係畢業生前來應聘,在答辯時,當被問到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位社會學家,你讀過他的哪本書時,好幾位應聘者竟然無以應答。他們坦言,他們隻讀任課老師的講義或教科書,未曾讀過經典作家們的原著。
一個學科之所以成為一個學科,主要是由它的基本問題、基本概念、由概念體係構成的基本理論、基本視角和基本方法構成的。而所有這些的最真實、最可靠的表達,存在於那些原創性的著作中13一般而言,這並不是那些轉述和整理原創性知識的講義和教科書所能代替的。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有些經典作家也寫教科書,或者有些出色的教科書也稱得上是“原著”;並且不可否認,教科書也有把知識係統化的特點。但是,不管怎麽樣,原著和教科書之間的區別,以及由這些區別決定的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不能顛倒的。原著派生了並且決定著教科書,而不能用教科書去代替原著。同樣,一門知識的傳授者不能代替這門知識的原創者,而不論傳授者們是否出色和優秀。盡管原著和教科書的關係還可以去做很多更為詳盡的討論,但基本性質就是如此。...

邱兆祥:研究經濟理論要多讀原著 本報記者 溫源 刊發時間:2009-07-08 08:00:00 光明日報   或許是社會上人才需求指導教育學科設置的緣故,也或許是眼下的金融危機讓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經濟走勢,走進書店會發現,經濟類書籍占據了國內出版業相當大的比重,它們中有的是純粹的經濟理論論述,有的是用通俗化的經濟理論來解釋身邊的經濟現象。麵對紛繁複雜的經濟類著作,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提出要尊重原著、多讀
原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邱兆祥就是其中一位堅定的原著“粉絲”。

  記者:邱教授,為什麽從事經濟理論研究要多讀原著?這有何重要的現實意義?

  邱兆祥:從事學術研究,必須十分重視閱讀原著。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恩格斯在一封寫給德國《社會主義月刊》青年編輯布洛赫的信中談及如何學習和研究唯物史觀問題時曾說道:“我請您根據原著來研究這個理論,而不要根據第二手的材料來進行研究——這的確要容易得多”。學習和研究經濟理論也是如此。要係統掌握經濟理論觀點、方法、體係及其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就必須認真學習經濟原著。各種教材或輔導材料,對於學習和研究經濟理論雖然是有作用的,但它們並不能代替對“原汁原味”的經濟原著的學習和研究。

  經濟類“原著”,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經濟學中的經典名著。它們是功底紮實的學者長時間潛心研究某一領域並有所獨創或創新,再經過艱苦的寫作,才得以向大眾展示的成果,大多具有長久不衰和難以逾越的價值。隻有閱讀原著,才能深切體會大師們在研究成果中的思想內涵、獨到的見解及其在經濟學理論上的貢獻。

  記者:難道“新不如舊”?您如何理解經濟理論中繼承與發揚的關係?

  邱兆祥:學術是一代又一代積累沉澱下來的。任何學者的研究工作都必須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之上。即使是某一學科的開山鼻祖,在開創新的研究領域或立幟標新時,也離不開吸納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經濟理論研究具有很強的長期累積特點。厚實的學術功底是撰寫出有重大學術價值研究成果的必備條件,否則難免“先天不足”。如果學術功底不牢,缺乏基礎理論修養,分析問題就難有深度,理論觀點難有厚度,學術視野難有廣度。因此,學者能不能成大器,學術功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記者:那麽,經濟理論工作者怎樣才能打牢學術功底呢?

  邱兆祥:我認為,打好學術功底要做到“三勤”,即勤讀、勤思、勤研。經濟是社會科學領域裏發展最為迅速,流派眾多,名家輩出的研究領域之一。現代經濟學名家的著述之多,浩如煙海,要都去涉獵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你要掌握經濟研究的基本原理,至少有三本書必須認真閱讀。一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二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三是凱恩斯的《貨幣通論》。現代經濟理論的精華主要凝結在以這三本經典之作為基礎的名著之中。此外,還必須要把自己主攻或感興趣領域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讀遍,比如弗裏德曼、托賓、馬克維茨、斯科爾斯、默頓等大師的代表性作品。

  記者: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經濟類書籍專業性強,可讀性差,原著更是晦澀難懂,艱於閱讀”。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邱兆祥:翻開一些經濟類著作,映入眼簾的是大量專業性的名詞術語,種種幹巴的符號數字、圖表和艱澀的文字分析。讀這些書特別是啃經濟類經典原著確實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下大功夫才行。

  在當今學術界浮躁之風頗盛的環境下,從事經濟研究的人不讀原著或讀的有限,已是普遍現象。有的人往往滿足於能背誦幾個時髦的概念,能記住幾段大師的精彩詞句或幾個公式模型,裝點門麵。現在國內高等財經院校的研究生讀書,不少人主要是為了取得文憑和學位資格,目的不是做學問。碩士2—3年,博士3—4年,時間有限,課程又多,要掌握經濟學有關知識,隻能向參考書求援。

  對於自己選定的經典名著,要做到通讀、精讀和深讀,反複閱讀,反複鑽研,經年累月的苦守,從整體上把握其豐富的內涵和科學體係,領會蘊含其中的理論和方法。一部部經濟名著,猶如一座座金山,掌握一部大書,即如同挖掘到一座金山,開山雖難雖苦,但卻會有取之不竭,終生享用之功效。



  邱兆祥,1941年6月生,湖北利川市人。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西南財經大學和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