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音
(2009-06-26 18:50:20)
下一個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和佛羅裏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學者去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 Implicit sources of bias in employment interview judgments and decisions。這篇文章談到雇主麵試時可能會因為求職者的姓名和口音而帶有偏見。
今天我就來談談口音的問題,證明中國人說英語沒有accent(口音)。首先要先解釋的是“口音”這個概念。 “口音”是一種受地理和社會環境影響的習慣發音方式。一般來說,從口音可以聽出來講話者的民族。過去中國有的相聲演員喜歡調侃“我會好幾國英語”,其實英語還不止“好幾國”,有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英語、尼日利亞英語、南非英語、印度英語等等。
即便在英國,英語的口音也有很多種,英國人可以依據一個人的口音迅速辨認出對方的成長地,甚至社會階層。我和印度人打交道比較多,所以就借用印度的例子來說明一下什麼是“口音”和“印度英語”。印度人英語口音重、語速快,說起話來滿嘴裏跑舌頭,輔音r發顫音,乍聽起來很難懂。所以國內單位接待印度客人,往往是幾個本單位的英語高手一起上陣,豎著耳朵聆聽,有時候聽完了還要在互相之間熱烈討論一番才敢翻譯。
印度式英語發音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把標準英語中本應該咬舌送氣的音th簡化為t。而且印度人發的t的音,又接近d的音。所以印度人自己也拿這個發音特點開玩笑,當他們說“我30歲了”(I am thirty),聽上去就是“我有點髒”(I am dirty),因為thirty(三十)的發音和dirty(肮髒)混淆了。
1968年美國拍攝的《狂歡宴》(The Party),著名喜劇演員塞勒斯扮演一位倒黴的印度土包子,滿口印度腔英語,一路插科打諢自我解嘲,周旋於美利堅高等白人之華屋盛宴,漏子捅了一個又一個,至今還是美國人模仿印度腔英語的經典。玩笑歸玩笑,實際上印度英語可是英語大家族最重要的成員。早在15世紀英語就隨著英國商人進入了印度,到現在保留了釵h現代英語已經很少使用的詞匯。
我的印度同事起草給項目執行單位的信裏總是有這麼文縐縐的句子∶Please intimate…(請告知…),或者You will be intimated shortly(不久你們就會被告知),同樣的意思,美國同事就直截了當寫∶Please let us know和You will be informed shortly。因為印度人口遠超過英國人口,以至於已故英國著名作家馬爾科姆\'蒙格瑞奇(Malcolm Muggeridge)曾經這樣說過∶“世界上最後一個英國紳士沒準是印度人”(the last Englishman would be an Indian)。對我來說,最不習慣的是印度紳士們什麼情況下都使用現代進行時,比如I am understanding it (我明白),She is knowing the answer(她知道答案). 這可不是古蘇格蘭的語法,而是受了印地語的影響的變味英語。受印地語影響的常用印度英語還有Your good name please(你叫什麼名字?)問人家歲數的時候可以用這樣委婉的說法∶What’s your good number?甚至可以問∶When is your happy birthday(什麼時候生日快樂)?從上述印度英語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口音”之所以成為口音就是發音有規律可循,有特定詞匯和語法,而且輕易改不掉。聽話的人隻要掌握了規律“聽慣了”,就可以把帶有“口音”的英語在大腦中自動還原為標準英語,並不影響互相交流。
我們中國人常常會抱怨印度人、日本人、法國人的英語口音太重,很難聽得懂。但是,在國際職場競爭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卻往往不敵這些口音濃重的外國人。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中國人說英語沒有“口音”。首先,我們中國人的英語水平普遍來說比較差,尤其是詞匯量不夠,所以無論是聽還是說,都麵臨著能不能聽得懂、說得清的基本問題。在這種情況下,broken English 發音是否標準,有沒有“口音”倒在其次了。再者,我們中國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雖然都是有一個學好英語的共同目標,但是來自不同省、市、自治區的中國人說出的英語南腔北調,有的不會發sh,有的分不清r和l,很難讓外國人抓住“規律”,無論是發音還是用詞總是讓老外感到意外。也正因為中國人說英語沒有“口音”,所以就盡力模仿別國英語的口音。時間長了,一些語言天賦好的中國人便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牛津音”,另一些中國人則卷起舌頭大大咧咧地操起美國音,還有少部分科班出身的中國人則是一本正經的“外院英語”的播音腔。
這一下,外國人更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是中國“口音”了。當然,外國人搞不清楚什麼是中國口音,不見得中國人自己聽不出來。最近回國聚會,一位海龜朋友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來自國內的學者在美國某大學作學術演講,由於“口音”濃重,下麵的美國任何其他老外都聽得懵懵懂懂。然而,在演講結束之後,一位中國同學像是找到了知音,走上前去握著這位學者的手激動地說∶您是(湖北)孝感老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