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生命,鬼怪森林的評論 ,zt
(2007-03-13 09:28:48)
下一個
愛是生命
2007-02-06 10:02:30 來自: 老爸爸
鬼怪森林的評論
我已經很久不向兒女們推薦童話書了,因為他們已經長大了。今天,女兒卻給我推薦了一本童話書——《鬼怪森林》,還說:“老爸,看看吧,你肯定會喜歡!”我拿到書,並沒有想到,我會一口氣讀完,而且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
恩維先生的這本書建造的,自然是一個屬於孩子的魔幻世界,那裏有會說話的蒼蠅、蜘蛛、刺蝟、海狸、會飛的掛鍾……作者在魔幻文學中溶入的現代生活元素,譯者使用的本土化語言,都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流暢。然而,深深觸動我的,卻是恩維先生在為孩子們講著有趣故事的同時,也向為人父母者提出了一個倫理學上的問題——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書中的小女孩安妮,任性、自負、脾氣暴躁。她任意毀壞玩具,衝著媽媽大喊大叫,在她的玩具和她的背包看來,她就是一個“專門欺負弱小的家夥”。事實上,“鬼怪森林”就是安妮用自己的“惡”製造出來的一個陰沉黑暗的地方,正如萊珀特塞先生說的:“一個被弄壞的玩具,一句冷酷的話語,一個憤怒的表情——它們都會留在某處,永遠不會消失。”而那些被安妮弄壞的玩具則完全是這種“惡”的犧牲品,因為“心懷憎恨的日子太久了,以至於別的什麽感覺都沒有了”,正是小孩子的一點在大人們看來無傷大雅的壞脾氣,播下了仇恨的種子,使本來應該幸福快樂的世界,變成了陰沉恐怖的鬼怪森林。
但這種“惡”是生來就有的麽?我們可以看到,安妮並不是不喜歡她的玩具,她在做了那些暴躁的事情——比如剪掉了新買的娃娃的頭發——之後,也知道那是一種應該承認的過失。而當她發現鬼怪就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時候,她更是哭得傷心欲絕,還絕望地叫道:“我真的喜歡過你們啊,請好好回想一下吧!給我個機會,就一個,唯一的機會,求求你!泰迪!迪諾!就沒有一個人肯原諒我嗎?我就那麽壞嗎?”
安妮的本性其實不壞,至少,並不是如同鬼怪們認為的那樣壞。但一個本性不壞的孩子,又為什麽會做出那麽多的“壞事”乃至“惡行”來呢?恩維在書中沒有過多地描寫安妮生活的環境和她所受到的教育,但是,通過他在引子裏的一點描寫,我們可以知道,安妮是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沒有玩伴或朋友,她的媽媽雖然還談不上對她百依百順,可從安妮向媽媽索要萊珀特塞先生的玩具盒的那一段描寫,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隻要安妮大叫“我要它”,她的媽媽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滿足她的願望。沒有夥伴,隻知道自己,所有的願望都能被滿足,這樣的孩子,幾乎是注定要被自私和任性毀掉的。在後來的故事中,作者通過鷹巢的描寫,又一次表達出了這種觀點。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包爾生曾經說過:“有兩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其中的一種會使得生活幸福,另一種將使生活不幸。第一種態度是習慣於把生活中出現的每一件好事看作是意料之外的,而把每一件不幸的事看作是意料之中的;第二種態度則與之相反。你能夠使你的孩子形成其中的一種態度。如果你滿足他的所有的心願,把他看到的所有東西都給他……簡言之,給予他一切可能的體貼,為他做一切可能做到的事情。那麽,你可以相信,在他進入社會的時候,他會發現人世是那麽艱難和慳吝,同時,他一定會感到不滿足和不幸。假如你不願意這種情況發生,那麽,你就要心腸硬一些,也不要怕那些有教養的母親們,把你叫作不合人情的母親。”
書中,安妮的母親、小鷹的爸爸都像是“有教養的母親”,而刺蝟老爹、貓頭鷹夫人卻像是“不合人情的母親”。當安妮來到刺蝟老爹家,刺蝟老爹對她的招待是,躺在床上告訴安妮:
“在壁爐旁邊你可以找到一些小墊子,放一些在地板上,你就可以睡得舒服些了。墊子不多,可是總好過直接睡在地板上。”
當安妮為了尋找回家的路向貓頭鷹夫人求助時,得到的回答是:
“你不要指望從我這兒得到什麽又清楚又簡單的答案。我能給你的隻是指引,最多也就是一些解釋,而你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到那條路。……要是你想要別人幫你,就得自己先幫自己!”
魔法師萊珀特塞先生,則更像是一位硬心腸的父親。是他讓安妮進入鬼怪森林,任由她在恐懼中克服重重困難,讓她自己去處理與鬼怪的衝突,他隻掌握一條原則:“不要傷害她。”
然而,也正因為有了這些“不合人情”的長輩,安妮第一次為自己的過錯請求別人的原諒了,她第一次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安妮正是在一次次被拒絕、被冷淡、甚至被欺辱的過程中,學會了麵對困難,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了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並從而擁有了一群幫她度過道道難關的“真正的朋友”。她更是在這個充滿了艱辛的過程中,學會了每一個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人都必須學會的事情,那就是:“忘我”。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忘我,這個概念是太陳舊了,甚至太不適合這個人人為自己而奮鬥的時代了。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正由於他是一種群體動物,而不是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當一個人,眼裏沒有他人,隻有自己,即使他擁有無上的權力、財富,他也和一隻螞蟻並沒有什麽不同,隻有當他懂得了為別人著想,才會成為一個心裏有愛的人,也才會在這個屬於全人類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一個孩子的善與惡,是由教育的方式決定的,而教育的善與惡,也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將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恩維正是用這個娓娓道來的故事,向我們講述出一個真理:“我們必須讓孩子學會去愛,因為愛是生命,自私則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