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隱喻和範疇化 zt

(2007-03-13 09:28:48) 下一個
淺談隱喻和範疇化
2005-11-08 10:24, (海大·boqitang), 5929 字, 0/253, 收藏 | 引用
2003-3-27 陳宏俊 大連理工大學外語係

1.引言
對隱喻的研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但是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把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段來進行,而很少設及認知領域。自從美國學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1980年發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以來,國內外已經有許多的學者對隱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他們紛紛開始從認知的角度研究隱喻。自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的解釋語言現象的路向(approach),在西方得到蓬勃發展。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起自一個基本前提: “在語言和客觀世界之間存在一個中間層次‘認知’”(Svorou 1994)。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為解釋隱喻提供了另外一條重要的路徑,其中認知語言學領域中的範疇化研究能夠更好地解釋語言中的隱喻現象。

2.定義
2.1 隱喻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我們這裏所謂的隱喻,是認知語言學領域研究的概念隱喻而非語言中的隱喻表達手段。概念隱喻的提出,是認知心理學向語言學滲透的結果。人類認知行為,主要有感知、記憶、意像(image)、辨識、思考、推理等複雜過程。這些過程,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觀察,也可以從語言實踐中去研究,因而有認知語言學的出現。
雖然概念隱喻的提出,有隱喻研究自身發展以及認知科學出現的背景,有其必然性,但概念隱喻的定義卻非常分散、五花八門。總的來說,其定義的陳述有以下幾點內容:
所謂隱喻,就是用源域(source domain)的一個概念去表述目標域(target domain)中的一個概念。例如在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一句中,人們就是用A BUILIDING去表述AN ARGUMENT的。我們可以說有關辯論的知識投射到一座建築物的圖式認知架構上。話語辯論是這個隱喻的目標域,有關建築物的圖式知識成為目標域。
語言中的隱喻表達式跟概念隱喻的聯係是成係統的,這就是概念隱喻的係統性。語言受到由不同層次關係的整個隱喻思維係統控製。隱喻係統由不同類別的隱喻表述組成,這些隱喻表述都是描述一個更大的概念隱喻。例如上麵所說的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就有許多的隱喻表達式:
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 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2.2 範疇化
客觀世界的事物是雜亂的,大腦為了充分認識客觀世界,就必須采取最有效的辦法對其進行儲存和記憶。所以,大腦對事物的認識不能是雜亂的,而是采取分析、判斷、綜合的方法將其分類和定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範疇化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範疇化都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的,如果沒有語言,範疇就根本不存在。同時範疇也不斷發展變化,是動態的(趙豔芳 1998:9)。
我們以“椅子”為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事物的產生,人們的認知範圍擴大了。人們認識到不僅有腿、坐麵和靠背的物體可以叫做椅子,而且供人或其他物體“坐”的都可以叫做“椅子”,於是產生了“豆袋椅”(bean-bag chair),“吊椅”(sling chair),甚至“電椅”(electric chair)。這時,“椅子”的功能特征比其物理特征更突出、更重要:椅子是供人坐的物體。但是可以被叫做“椅子”的物體越來越多,如洋娃娃座椅 (doll’s chair),貓椅(cat’s chair),石雕椅座(marble chair)。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椅子”這一範疇越來越大,其定義也越來越模糊。但被稱作“椅子”的物體之間確實又存在某種聯係,這種聯係即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不僅僅存在於客觀事物本身,而且也決定於人的認知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Rosch提出了“類典型即基本層次範疇理論”。Rosch對不同文化的範疇形成進行比較,發現許多範疇都是圍繞一個類典型(prototype)而構成的,判斷某物體是否歸入某範疇,不是看它是否具備該範疇成員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與其類典型是否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Rosch還認為外部世界提供給我們的信息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章可循。某些具有顯著特征的基本物體構成了基本層次範疇(basic-level categories),這些基本層次範疇能讓我們付出最小的認知努力而收獲最大量的信息。在基本層次範疇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層次範疇 (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在基本層次範疇之下,有較具體、較少概括性的低層次範疇(subordinate categories)。比如,“鳥”是一個基本層次範疇,在它之上有高層次範疇“動物”,在他之下有低層次範疇“燕子”、“麻雀”、“知更鳥”等。

3.範疇的延伸——隱喻
對於隱喻的研究一致以來都是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對於生成語言學都是一種尷尬。問題的根源主要在於有些人認為詞匯的意義可以由很多必要的和充足的特征加以表述。使用這個方法研究的意義都帶有分割清晰的界限。能否將詞合並成詞組主要取決於這些組成部分的特征的適配性問題。這些適配性問題主要是指選擇限製。那麽根據這個觀點詞匯組合的可接受性問題就是一個清晰的事情:要麽這些特征是適配的,要麽是不適配的。根據這種傳統觀點,隱喻的本質就是對於選擇限製原則的違反。Searle認為隱喻是語言能力研究之外的東西。例如:Sally is a block of ice.如果從字麵意思看是違背常理的。冰(ice)的特征是[-ANIMAL];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將“一塊冰”想象為一個[+ANIMAL]的東西。因此隻有當聽話人/讀者能夠超越字麵意思,體會出說話人/作者的真實意圖的時候,這樣一句話才可以被接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聽話人除了需要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之外,還需要熟練掌握語用學知識。
具體地說,我們隻有將一個隱喻詞放到與之相關的各個認知結構共同構成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它的意義。僅以 Monday一詞為例,隻有在week這一概念的背景中我們才可能理解Monday,一個連一周七天的基本概念都沒有的人,是無從理解Monday的意義的。而要理解week,我們又必須有對晝夜往複、構成一日的背景的了解。而最終,無論是理解Monday, 還是week,還是day,都離不開time這一基本概念所構成的大範疇。同樣,對於up/down,high/low, rise/fall等詞的理解也必須將將它們置於一個三維的、由地心引力決定的space之上。而對於這些詞的隱喻用法的理解則依賴於對目標域和源域中相關認知知識的理解,而不同文化下的意象圖式也是不同的。套用Langacker(1987:147ff.)的術語,week構成了理解Monday一詞的域(domain),而晝夜輪回的概念又構成了理解week一詞的域,三維空間則為理解up/down提供了域。
Langacker(1987: 148)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兩個最基本的域(basic domains),也就是說,它們都不可能再分解為更原始的認知結構。其他的基本域還包括溫度、顏色、味道、音調等感官經驗和快樂、熱情等心理狀態。這些基本域的內部結構依賴於Lakoff(1987)所指出的一組意象圖式(image schma),諸如容器、路徑、聯係、外力、平衡、上—下、前—後、部分—整體、中心—邊緣等。一個語言符號是通過(profiling)相關域中的某個部分或某幾個部分的組合來獲取意義的。比如,week,day, Monday就是通過容器圖式凸顯出時間域中的不同部分,up和down則是將上——下圖式投射到縱向空間之上。
大多數的語言符號的意義都不是建立在某個單獨的域上,而是建立在一組互相關聯的域上。我們以high一詞為例,當他出現在high building這一表達法中,牽扯到的域是縱向空間,而當它出現在high salary這一表達法中,牽扯到的域則變為數量。
再看一個更複雜的例子climb。下麵每個句子中的climb都有各自獨特的意義:
The boy climbed the tree.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
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
根據Fillmore(1982)的分析,climb在例1)中的意義比較接近於該詞的典型意義,指運用四肢從低處上
升到高處。在例2)中,上升的意義雖然保留,但運用四肢卻無從談起了,因為locomotive根本沒有四肢。到了例3),上升的意義已經從縱向空間拓展到數量域了。例4)中的climb則完全拋棄了上升的意義,轉而強調的是四肢的運動。從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CLIMB體現的是一個多中心結構的範疇,該範疇包容了彼此不同卻互相關聯的意義。
上麵我們在討論HIGH和CLIMB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看出從high building到high salary,從The boy
climbed the tree到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high和climb的意義已經出現了比喻拓展,即從一個概念域拓展到了另一個概念域之上。隱喻就是將某一個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的圖式結構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之上,以使我們通過前者來理解後者的一種認知方式。

4.結語
對與隱喻的理解我們必須依賴我們的經驗,即背景知識。這使得概念隱喻成為認知科學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對於結構主義語言學來說,語言是一個獨立於認知和使用者經驗的符號的任意係統。與之相反,認知語言學著重強調語言結構的非任意、有動機本質。這種對於隱喻經驗基礎的強調引起了人們對於語言和文化之間關係的討論。這是因為,一方麵,一般來說一些特定的背景知識被所有智力正常、身體健康的人類擁有;另一方麵,有些背景知識強烈的受到來自環境和文化的製約,也就是說不同文化與環境下的人會由一些不同的背景知識。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來自不同語言的隱喻表達有很大的共性,而有些就有很大的差異(Taylor1989)。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不同文化下的範疇觀是不同的,因此對於隱喻的理解也會產生差異,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差異不會非常明顯的影響人們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Bosch, P. (1985). Context dependence and metaphor.
Cooper, D. E. 1986. Metapho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illmore, C.J. 1982. Towards a deive framework for spatial deixis.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w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G.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Rosch, E. 1978. Principle of categorization. In E. Rosch and B.B. Lloyd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27-48.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Svorou, S. 1994. The Grammar of Spa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Talmy, L. 1978.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 In Greenberg et al (eds)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 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J.R. 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林書武,1997,國外隱喻研究縱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
——,1998,“憤怒”的概念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第2期。
束定芳,1996,試論現代隱喻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和任務[J],《外國語》第2 期。
——, 2000a, 論隱喻的理解過程及其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 2000b,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和語言學原因[J],《外語學刊》第2期。
趙豔芳,1998,認知的發展與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0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