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021的博客

從事理工研究,卻頗好曆史,總覺得一個人曆史了解越多,理解今天的能力才越強。
正文

【曆史揭秘】東北農民“張大膽”無意中“點燃”的二戰最後一役

(2007-06-05 09:56:08) 下一個


多年來,史學家們習慣於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定在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即1945年8月15日。而後人研究發現,1945年8月30日才是戰爭真正結束的時間,並且在此之前的數天內,發生了一場規模宏大、場麵壯烈的要塞爭奪戰。這場爭奪戰的“導火索”卻是一個當地農民無意中“點燃”的。

1945年8月9日,從淩晨1時開始,強大的蘇聯紅軍在大炮和飛機掩護下,全線向中國境內的日軍發動進攻。蘇聯麥列茨科夫元帥統帥的遠東第一方麵軍以3個多兵種合成集團軍、一個機械化軍組成的東路軍主力,從蘇聯海參崴、雙城子方向向牡丹江、吉林方向實施突擊。多路攻擊、快速前進的軍事行動對占據中國東北地區的日軍進行了分割行動,迫使日軍防禦體係支離破碎,各自為戰。


由於蘇軍戰前偵察情報工作不細,投入戰鬥倉促,加之對我國境內的地形不熟,日軍防禦地域隱蔽性強等原因,黑龍江東寧境內日軍第132旅團第783大隊近兩千人得以隱蔽下來。


1945年8月11日,被當地人稱為“張大膽”又略有點文化的張福忠到高麗廟子大營去撿戰場上的破爛。他拿著一把破舊日軍戰刀到處挑來戳去,企圖尋找值錢的東西。在一片廢棄的建築中,他一不小心挑開了一處日軍偽裝的槍眼兼通氣孔,發現了一群手端刺刀槍的日本兵,嚇得撒腿就跑,並向駐紮在石門子的蘇軍報告了這一情況。


8月12日,蘇軍第一方麵軍後續集團軍部隊以及從老黑山追擊日軍的蘇軍某部,奉命圍殲張福忠發現並報告的漏網日軍要塞。蘇軍首先以強大的火箭炮群對日軍陣地進行炮火打擊,空軍170多架次飛機的交替轟炸,使敵軍陣地變成一片火海。由於日軍要塞工事堅固,蘇聯紅軍的火力打擊幾乎沒發揮什麽作用,又由於蘇軍過於輕敵,組織了數次攻擊均未打進去。垂死掙紮的日軍,依托堅固陣地進行拚死抵抗。一個堡壘被突破了,他們馬上組織火力加人牆的方式又封住了口子。用已方戰士屍體壘起的塹壕,黑血遍地,臭味滿天。蘇軍攻擊部隊一波波衝上去,又一波波退下來。活著的人隻有利用夜暗,搶回死去的戰友的屍體。臨時野戰醫院已超限度接收傷員,隻得通過征集的數百名老百姓前送後運,沒日沒夜地忙活。仗打到第17天,蘇軍已陣亡1500多人,日軍貓在洞子裏還是死不投降。看來強攻解決不了大問題。


蘇軍上級決定從延邊叫來投降的日軍第三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勸降。通過三天的勸降,要塞內的日軍才答應向蘇軍投降。投降的日軍有800多人。那些日本兵抬著傷兵、排著隊從洞裏走出來時,有的喊著,唱著,一點也沒有戰敗的樣子。一個日本官兒用中國話向看著他們的中國老百姓囂張著:“大日本帝國,還要回來的。”


這場戰鬥發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後,本是可以避免的,如蘇軍可以圍而不攻戰術來消磨敵軍鬥誌,損耗其給養,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蘇軍偏偏選擇了強攻的作戰樣式,使本不知日本已投降真相的日軍隻好拚命抵抗,造成蘇軍一千多名年輕戰士犧牲。


相關鏈接:


東寧要塞從1933(年日軍進駐東寧開始,即進行大規模的構建。此乃日本軍國主義為實現將此作為進攻蘇聯前沿陣地戰略企圖而精心修建的大規模“築壘地域”式要塞工事。目前,東寧要塞考察組已經發現日軍由10個地下要塞構成的南北核心主陣地兩處,每個主陣地均由3個地下要塞構築成三角形,其中每個地下要塞麵積均在4萬平方米以上,最大的達6萬平方米。地下陣地在戰時是相當難攻克的防禦工事,平時屯積有大量的軍火和糧食飲水等生活必需品。這個以十幾萬名中國勞工的生命為代價修建的鋼筋水泥要塞工事直至戰爭結束,也未完全竣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