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人集體兒童教育的一點觀察

(2007-07-29 14:35:35) 下一個
想寫這個題目很久了,可惜生活中很少有人可以交流這些看法。

不久前參加了華人的聚餐,真是令我覺得家長們太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而非家長麽太自私地把他人的孩子當成娛樂的工具。

有對夫妻和爺爺,帶著3歲和1歲左右的兩個兒子。人未到,聲先至,一刻不停的大聲講著,指示著。“不可以自己倒水,倒身上怎麽辦,跟你說聽見了沒有啊?”“媽媽不是說了嗎,不要如何如何。。。”“手不要亂動”“趕快吃呀”“看媽媽的鏡頭,這裏呀”。。。。。。基本上兩個孩子不可以做任何自己的動作,而三個家長根本沒有嗓子休息的時間,我們聽著這些高分貝,耳朵都覺得累。

對比之下,他們的孩子是我見過最乖的孩子了,很少有活潑的表情。我們一起在沙灘邊玩耍時,那個孩子自己跑到很遠,和我們這些大人一起玩,露出了由衷的快樂表情。但他對於爸爸媽媽一遍一遍呼喚自己的名字,顯得無動於衷。最後很不情願地被抓了回去。這個年齡正是要動,要玩耍來經曆外在的世界,他們很少有這個機會。我也不由為他們將來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擔心。

聽說有爺爺的關係,他們在自己家也不去Daycare,因而不太有和同齡人在一起的經驗。社交能力,和他們的乖相比,我覺得是比較差的,要什麽東西用手一指,爺爺就送來了(這一點,讓大家一直笑著津津樂道,孩子做的更起勁了)。其實,孩子髒一點有什麽大關係呢?少吃一點難道會死?打翻東西有什麽大不了的呢?而且,一直處於煩躁心情的家長,能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快樂嗎?

而絕大多數的其他人,包括自身已是家長的,總是喜歡去逗其他人的孩子。對於以上那兩個小男孩,人們總是喜歡“考驗”他們。“叫爺爺,給我一個你手裏的西瓜好不好?”而孩子看得出也已習慣,但是仍然很困惑,大人們要自己手裏的東西,為什麽又給自己呢?

有個女孩興奮得一蹦一跳的跑進來宣布“剛剛那裏有一頭鹿!”大家帶著開玩笑的口氣說:“是嗎,這裏哪有鹿,你看錯了,肯定是羊!”大家都笑了。“是鹿!”女孩開始委屈了。我馬上,也隻有我,對孩子說“真的?是什麽顏色的?”女孩像見到救星一樣,對我說:“我沒看見,是。。。見到的。”"哇!下次你也會親眼見到的。”孩子又高興了。讓我不理解的是,孩子的媽媽也在開玩笑的人當中。孩子還小,區分不了大人的玩笑和認真,這樣的經驗對她難道不是一種打擊嗎?

說真的,我差不多失望極了,我自己以後的孩子,絕不會帶他去華人聚集的活動,因為,他們隻是給大人創造話題和娛樂的工具而已,沒有人會考慮他們的成長需要什麽,而孩子發現自己能得到在家沒有的中心和注意,一定會很快學會怎樣manupilate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樣家庭教育就很難堅持。或者也可能發現自己得不到信任,像那個女孩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very unfortunate: children were taken as toys by those adults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尊重,尊重,是我們中國人教育兒童和為人處事中所缺乏的。這兩者的缺乏,我覺得可以是我們中國人麵貌不振的最根本的原因。
smile1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大多數就是這樣長大的。。
金色的麥田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很反對成年人對小孩開不誠懇的玩笑。另外小孩不能讓祖父母養,一定要自己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