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意識形態下的戰爭片《集結號》---好文轉帖
(2008-01-04 21:08:56)
下一個
劉水
新近中國大陸拍攝、上映的戰爭片《集結號》,講述的是國共內戰中共軍所屬九連士兵被組織拋棄、成為炮灰再被追認烈士的戰爭故事。電影甫上映,便創造了高票房,也被密集炮轟“去意識形態化”。這頂大帽子委實夠大,但並不準確。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長達四年的國共內戰,是奪權之爭,背負同一意識形態,國共雙方都好不到哪裏去。在今天中共極權專製意識形態下,導演馮小剛刻意回避國共四年內戰的權力之爭,去意識形態化,沒什麽不當,但是,他為通過嚴格的電影審查,用力太猛,過度去意識形態化,反而讓整部電影想要表現的主題顯得虛假,給片子留下了主題硬傷。這是致命的傷口,難逃打扮史實的嫌疑。
中共奪得政權半個多世紀來,對那場內戰並沒有絲毫反省,而該部馮氏電影,很好地迎合了官方的一貫立場,說它是一部配合官方的主旋律電影,符合實情。半個多世紀,足夠讓曆史沉澱下來。國共兩黨之間的恩怨,逐漸模糊消散。戰場上曾經的敵手後任領袖,早已握手言和,流落台灣的國民黨士兵,20多年前就被允許返回大陸探親、居住。馮氏的失敗,在於對這些真實曆史細節的洞察和把握,沒能超越黨派,然後站在人性的高度演繹一段戰爭故事。
國民黨大陸政權維係了27年,中共掌握政權也已58 年。有足夠的曆史空間,可以對雙方製度優劣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是有意思的。現在回頭看那四年戰爭,雙方隻是為了爭奪權力寶座、誰當中國老大打得你死我活,並非為了締造一個民主自由製度,都無正義性可言。四年內戰殺戮,死亡幾百萬中國人,民生凋敝,讓社會退步,而中共標榜的4年解放戰爭,最終解放了誰?反正不是老百姓。
用意識形態評價戰爭太形而上,不如讓支撐意識形態的社會製度和國家價值觀完整呈現一段曆史,讓人更能看清一場連綿數年戰爭的本質。從這個角度回望《集結號》所演繹的戰爭以及戰後年月,四年內戰是野蠻人之間的戰爭,數百萬在戰爭中死傷的國共官兵、數億計遭受戰爭蹂躪的老百姓,太不值得,他們都充當了毫無價值的炮灰和流民,生命不能受到尊重。隻不過國共各自用意識形態粉刷了那場戰爭,綁架了國家。國共兩黨在戰場上所標榜的意識形態,有同質化色彩,那就是專製極權下的草菅人命。這與柏林牆和三八線兩邊共產陣營和民主陣營森嚴的對壘,性質完全不同,沒有可比性。
這場內戰,消耗的都是中國人的生命和資源,延滯了國家的文明化進程。我們看不到對內戰的反省和對生命的愛惜。片子後半部,幸存連長穀子地費盡周折靠個人力量尋找47名陣亡戰友,這是對奪得國家政權的中共的極大諷喻。這是馮氏無意間的一個貢獻。戰勝的共軍幸存者成為國家主人,忙著分官加爵,享受生活,而那些戰場上的死亡者,連名字都未留下,後人緬懷的隻是一個集體墓碑符號。更悲涼的是,陣亡者的家屬得不到公平的撫恤和優待,為得到政府的200斤糧食,爭得頭破血流。還有數百萬戰死的國民黨官兵,中共奪權後也沒念在同是中國人的份上,給他們也立塊紀念碑。
趟著血路,累累白骨,中共以勝利者的姿態昂然登上北京天安門。戰爭是要死人,但是奪得政權、死者為之獻身的黨,又是如何慰祭亡靈的,這樣的基本人性,中共都喪失了。當這些電影場景和曆史真實,一幕幕交替呈現在今天人們的麵前時,陣亡者為所謂信仰獻身,便是一場騙局。
《集結號》模仿痕跡太明顯、太低級。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和前蘇聯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兵臨城下》,顯然是被模仿的母本。編劇劉恒和導演馮小剛的思維,局限在隻能模仿前三部電影中的一些戰鬥情節,玩些中國式的小聰明,他們看不到戰爭背後的人性。最搞笑的模仿,是共軍的美式軍裝和鋼盔、戰鬥指揮手勢和職業狙擊手幾個細節。尤其是那個狙擊手,我不敢說看過全部反映四年內戰的所有小說、電影、電視劇,但大部分看過了,或者聽父輩說起過,共軍中沒職業狙擊手。如果在這兩部電影之前,馮氏能拔高、虛構出這些細節,那也算高明,估計《集結號》獲奧斯卡獎不是沒有可能。生搬硬套的模仿,使得《集結號》劇情停留在搞笑的層麵。除卻搞笑,整部電影隻剩下空蕩蕩一片。
穀子地在墓碑前,捶胸頓足,打鬧怒罵,他想罵共產黨怎麽就不把人當人使喚,像對待畜生一樣,隨便拋棄幾百號大活人,不顧他們的死活。共軍士兵為何而戰,截至今天中共也不能解答這個問題。假如那些農民出身的共軍官兵,能夠預知中共奪得政權後這幾十年裏,將農民推入苦難境地,他們當初還會拋頭顱灑熱血,期盼一個新中國麽?馮小剛沒能突破這個瓶頸,所以《集結號》算不上一部誠實、反思的戰爭片。
能夠認識人性,是一種能力和境界,中國藝術家還沒這個功力。單純模仿導演思想,並簡單移植拍攝技巧,靠投機取巧竟然也能糊弄票房,這就不是導演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民族缺少反省的能力和自覺。
幸好我們有一個曆史和電影融合在一起的參考坐標。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反映的是二戰之後世所矚目的韓戰,也就是中國人被灌輸的抗美援朝戰爭。韓戰初始是朝鮮半島大韓民族的一場內戰,後美、中軍隊介入,上升為自二戰後最劇烈的一場局部國際戰爭。這是一場非得用戰爭才能分出優劣高下的、名副其實的意識形態戰爭,是東方共產陣營與西方民主陣營的大決戰。韓戰的國際背景和戰爭慘烈程度,遠超越中國的四年內戰。但是,導演用戰爭的慘烈、對人的摧殘扭曲和對戰爭的反省,解構了毫無價值的意識形態。讓觀眾看到了真實的人,在戰爭中的愚忠、野蠻、勇敢、反戰、背叛、軟弱等人性,和超越戰爭的手足深情。戰爭中沒有英雄,英雄也是常人。戰爭既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救贖一個迷茫的戰士。這樣的戰士誰都可以觸摸到。該片將一個戰士複歸到人,生命得以尊重,便自然提升到對戰爭控訴和對和平渴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