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豌豆

櫻桃豌豆分兒女,草草春風又一年
個人資料
正文

唐山大地震和阿凡達

(2010-09-09 12:41:44) 下一個
加拿大華文女作家張翎是我喜歡的作家。 她的小說餘震我去年就看了,當時讀完後很久,女主人的經曆還在我腦海中久久不散。她還有一篇更早的小說叫做“雁過藻溪”,寫浙江鄉村的風土人情絲絲入扣,感情經曆令人難忘, 比《餘震》寫的更好。事實上,早在2006年,她的“空巢”就獲得了矛盾文學獎, 在我看來, 張翎的語言優勢是細膩真誠,她的現實主義風格巧妙的融入在時空轉換和文化衝突裏,寫出的小說角度新穎,主人翁的經曆現實,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然而,現在讓她名聲鵲起的卻不是茅盾文學獎,而是馮小剛。
 
馮小剛為了向北川地震致敬, 將電影名稱改成“唐山大地震 ”。 這樣一改,更容易引人注目了,但是本來的故事卻完全承擔不了這樣的大題目,可惜,在票房的召喚下,完全沒有人顧得上文不對題這樣一個基本常識了。 該電影上映沒幾天,就展現了票房價值。 現在已經過了5億人民幣的關口,往7億奔去。該片立刻有了3D多維版,推進了中國電影科技化,於是媒體說該片是國產片成功的PK了阿凡達,激動的將兩部影片相提並論。

我想,從小說的文藝角度,張翎的專業寫作和導演JAMES CAMERON的原著PK應該是個平手,從語言和心理描寫上甚至於略高。至於票房,阿凡達全球影院收入至今27.67億美元,還有1.44億的美國本土DVD碟片收入, 投入也比唐山大地震多的多,長的多,比起來很不公平,就不要比了。 但是從電影製作,思想性和人文性方麵比一比, 是不是有可比性呢?

從製作態度和視角比。 導演卡麥隆從1997年拍攝“泰坦尼克號“以來, 12年磨一劍。他在采訪的時候說,“科幻片能使曆史興奮起來”。 可見,他是站在曆史的高度來創作自己的電影的。 阿凡達的細膩精彩的畫麵,令人拍案叫絕的精致想象,令人目瞪口呆的恢宏場麵無一不是他的鑽研結晶。電影講述的是地球人和外星納米人爭奪資源的故事, 是站在人類的宏觀角度拍的。

馮小剛曾說:“在拍電影之前,我絕不會從形式上考慮這電影有沒有什麽意義,讓人悟出什麽。我認為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取舍一個片段最重要的是它是否吸引觀眾。”可見,讓電影有意思,更受群眾喜聞樂見是馮小剛的重點。 唐山大地震的主人公在天災麵前,經曆被母親拋棄,家園被毀,顛破流離的生命,後又喜得重逢的獨特經曆,無可奈何,卻絕對是引人入勝催人淚下的。該片的點睛的文眼是他在海報上的一句話, “23秒,32年”。這種從一個普通女孩的一生折射命運的滄海桑田,令人動容, 但是, 這畢竟是一個人的情感經曆。 這部電影, 是站在微觀的視角拍的。

從對人性描寫的角度比。 人,之所以為人而充滿了人性的魅力,是因為道德品格的力量。 這包括自我犧牲,忍耐,堅強,同情心,同理心,意誌力,創造力,尊重他人以及敢於愛而努力尋找愛的精神。好的文藝作品,一定是謳歌人類美好的情操和道德規範,探索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自我解刨的勇氣。阿凡達做到了這樣的探索和謳歌。

大地震本來也可以做到的。 陳道明的角色就大有文章可做,母親的角色也可以挖掘以下,但很可惜,馮小剛白白浪費了很多機會,鏡頭用在報流水帳上了,一轉眼,女主人公就長大了。 整個成長過程,你看不到人性的光輝, 但是可以看得到大地震的重創。

如果有人咯吱你,你會笑。 如果有悲傷苦痛的事情,你就會哭。如果榔頭敲在膝蓋下兩寸, 就會有膝跳 --- 這一切是生理反應。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良好的引導了觀眾的生理反射, 全場淚如雨下。 但是人還有精神, 有好奇心, 有良知,有探索真理的願望, 這一點,阿凡達滿足了我們。 事實上觀眾還從電影裏看到了大愛,大勇,大是大非和大和諧。 所以,這是從立意到手段完全不同的電影。
 
媒體將這兩部電影因這票房的緣故放在一起說事,太不公平了。 建議媒體應該引導觀眾將唐山大地震和同其類似的優秀世界電影比:“放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 “平民窟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和 日本電影“入殮師”(Departures)比。 那些同樣是描述個人經曆看命運人生的主題。 這樣的比較,對馮小剛來說才是尊重,公平,真實,有意義的幫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