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之後知後覺
(2007-02-26 12:11:48)
下一個
作為普通散戶, 我最討厭的就是聽到這樣的傳奇: 某人與某月某日以3美元一股買入某股票1000股,不日以30美元一股賣出,淨盈利10倍,easy money! 這樣好掙的錢,讓聽的人直覺得自己措失良機, 悔的腸子都青了,千百次問自己“我幹麻去了我?” 這樣的發財是橫財,像是中彩票, 其成功完全不具備可複製性, 其廣泛的傳播非但不具建設性,且殺傷力極大,令人感到生不如死。
我更是厭惡所謂的理財專家們的各類教訓。其中著名的格言是“省錢。尤其不要去喝星巴克咖啡。將每日一杯奶油拿鐵(latte)省下來去投資。納斯達克,標準普爾,各類基金,即便有年8% 的回報率,每天4美元,rule of compound 日積月累就會是可觀的退休金”。這些專家舉例說明當然是由數據作後盾的。他會說比如你在2001 年買 蘋果計算機公司的股票,那時隻10美元一股,看2006年已經是80 美元一股。翻多少倍? 你每日浪費錢在咖啡店裏沒有任何好處。
對我而言,即便是在咖啡,午餐上省錢,這錢一定也是花在了別的地方;即便是將省下的錢投入股市,也一樣輸光光,還不如每天一杯咖啡實在。
我在2001 年底,於4。75美元一股買了安然能源公司Enron的股票(正好一杯咖啡的錢)。 那時一堆可惡的評論家信誓旦旦的說政府,銀行乃至投資方沒有人希望這個公司倒掉, 值得一賭。 我於是雄心勃勃義無反顧的跟進。 結果是2006年6月賣價2美分一股慘淡而出。那麽為什麽理財專家不用安然公司的數據而非要用蘋果公司的數據呢, 不都是2001到2006的事嗎?他們總把美好的一麵展現給人們看。鼓舞人心的拉拉隊目的就是要讓人高高興興的相信華爾街有easy money. 於是人們常常有選擇的對失敗的投資故事充耳不聞,而一廂情願的相信花花的許諾。看看高盛的員工發上萬的年終獎,曼哈頓的房子居高不下,基金經理們的風光,就知道華爾街掙了多少錢。
隻要翻翻書就不難讀到許多有經驗的經紀人都說10個做股票的投資人隻有一人在賺。 這就是坐莊的魅力。而那一個贏的人就是沃倫布菲。
專家們還提醒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要多樣化(diversify)才能分散風險. 這句話簡直是掃盲級別的金玉良言。而沃倫布菲 卻振地有聲地告訴人們投資一定要集中優勢兵力(focus), 不然你將一無所獲。
去年我有一個朋友在Google 270 美元的時候買進, 後來這隻股一路跌下去。總算又回升一點。回到275 美元的時候,我的朋友就出手了賣了,慶幸沒有賠就不錯了。那曾想Google 後來一路漲到 400 塊。 真是有膽量買, 沒有膽量持有。另一個朋友在Google 突破200 美元大關的時候, 覺得到了可以short 的時候。結果眼看該股一路上揚,想撐沒撐住, 她的損失慘重。如此見血封喉跟賭博無異。 即便如此,大家還要重新殺入股市, 寄希望下次會有運氣。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重頭越。 重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其實想穿了, 還不如高高興興喝咖啡去了。
While enjoying life, paying attention to personal finance and inveting is the only way for average Joes to reach their financial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