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朋自遠方來----端午節家宴

(2009-05-30 23:10:40) 下一個

端午節那天,讀研的師兄一家去九寨溝玩,順便來看看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趕緊收拾屋子,準備飯菜。因為他們帶了孩子來,所以我備了家宴招待。去餐館的話,孩子們坐不住,涼菜還沒上呢,他們已經在大堂裏轉了N圈了,不是拖走了桌布,就是碰翻了椅子,沒人看著還真不行。再說餐館裏人聲鼎沸,煙霧彌漫,影響心情。(什麽時候中國的公共場所才禁煙啊!)在家裏吃飯的話,小孩子們就可以自在地玩耍,大人也有閑心敘敘舊。
端午節,應景的粽子自然要先上來亮亮相,今年較懶,隻包了豆沙和紅豆兩種餡的。




下午特意去菜場買了鬆茸和雞樅菌,前幾天去趙公山時買了一隻土雞,四斤多,今天正好燉湯,土雞燉出的湯漂著一層黃色的油脂,非常的香,合著鬆茸和香菇一起燉了三個小時,那叫個鮮美啊!鬆茸買的是冰鮮的,要過一個月才有新鮮的吃,那味道會更好些。賣鬆茸的小店主打甘孜雪山那邊收來的野生菌類,少見的青59437;菌、羊肚菌、竹蓀蛋都可以在它那兒找到。小店由一男一女照應,男生高大帥氣,女孩子嬌柔秀美,兩個人之間的和諧默契看起來很爽心悅目。因為常去買野生菌和土雞蛋,跟他們已經比較熟了,常常開他們的玩笑。這次聊起來,才知道他們沒結婚但是享受已婚待遇,據說他們那裏,沒懷孩子是不會結婚的。再聯想起去年12月我們去大邑縣吃喜酒的那家,五一時忙著辦兒子的滿月酒,我們這代人比較保守,跟這些80後都有代溝了。




朋友五點鍾來,先把準備工作做好。其實炒菜不花功夫,洗菜、切菜用的時間比較長。

薑切絲、蒜切片,(忘記買蔥了,好在影響不大),土豆切絲泡在水裏,再來切肉絲、肉片。



小龍蝦摘頭掐尾,去沙腸。雞樅和茭白切片,茭白是我們全家的最愛,切片炒肉、剁塊合著紅燒肉一起燜或是切絲放油幹煸,從茭白上市吃到夏天過去,怎麽吃都吃不膩。



朋友是南京人,想當年我們在南京念大學時,周末改善夥食,常去市場上買小龍蝦來在宿舍監理那燒開水的蜂窩煤爐子上紅燒,味道好極了。四川倒是這幾年才興起吃麻辣小龍蝦的。為了那難以忘卻的紀念,特意買了小龍蝦來,個頭比記憶中的南京小龍蝦要小許多,摘了頭尾,剩的就不多了。放足薑蒜壓住腥味,倒一點香辣醬調味,一盤川味小龍蝦出爐了。其實美食跟人的心情和回憶很有關係,環境好、氣氛佳的時候的味道留在記憶中的印象是不同的。



雞樅菌是人工養殖的,野生的要到7月份才上市。養殖的雞樅菌個頭比野生的要秀氣許多,但是脆脆的口感和清甜的味道相差不遠。炒菌類的秘訣是多放蒜,加點葷油,最好是跟著肉類一起炒。這次正好有熬雞湯撇出來的黃澄澄的雞油,放了點炒雞樅菌,那味道就不一樣了。



炒土豆絲是一道特別家常的菜,但是要炒得好吃並不是易如反掌的,曾經文學城裏還有人總結過幾大要訣。 首先是選材,炒土豆絲最好選澱粉含量低的白皮土豆,黃皮的土豆次之。紅皮土豆澱粉含量高,適合紅燒或是做土豆泥。其二是刀工,切成粗細均勻的粗絲,(太細的絲炒起來會粘到一起。),刀工不好的就用刨絲的工具。其三,土豆切好絲後,用水泡泡,洗掉澱粉,炒時不易沾鍋,而且口感爽脆,泡的時候可以放幾滴醋。其四,“熱鍋冷油”,先把鍋燒熱,倒入油,七成油溫時就將青椒絲和土豆絲下鍋,不要等油冒煙了才放菜。其五,土豆下鍋翻炒幾下後放一小勺醋兜勻,炒到半透明時放點糖,幾乎透明時放鹽,翻炒幾下,淋一點色拉油起鍋。我一般放點酸菜末或是芽菜末一起炒,增加些風味。



涼菜很簡單,西紅柿放糖涼拌,黃瓜切滾刀塊,放點醬油、醋和芝麻油拌一下。



來一張全景圖吧,兩個涼拌的素菜,五個小炒:青椒炒土豆絲,木耳炒肉末,茭白炒肉片,雞樅菌炒肉絲,麻辣小龍蝦,再加一個土雞香菇鬆茸湯。



朋友上桌時說:“好久都沒有吃過你炒的菜了,想起以前在一起聚會的情形,有點時空錯亂的感覺。”真的,屈指一 算,我們都有近四年沒見過麵了,可是一見麵,仍是那麽的親切,仿佛昨天我們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想當年,我們在同一個導師門下,師兄弟三家人常常周末聚會,搓一頓好吃的後,打拖拉機打到半夜;或是清晨4點鍾起床,開車去Soda Spring滑一天的雪;難忘記有一年中秋的時候朋友開車帶我們去海邊,看到的waikiki沙灘上“海上生明月”的美景;難忘記工作後我們一起去 Ensenada坐遊輪狂吃海喝,回程時YJ在5號高速公路上以近100邁的時速開飛車,ZY睡了一覺醒過來時說:“你開多快的,怎麽就到Hayward 了。”.......那些年少疏狂的青春歲月啊!讓人感歎時光飛逝如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