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2025 (9)
中評社首爾2月21日電(作者 黃載皓)尹錫悅政府承諾要使大韓民國成為為國際社會的自由、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的全球樞紐國(GPS, Global Pivot State)。美國和西方認為,韓國已經通過印太戰略在地區和國際問題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將韓國外交與強大的民主國家和技術創新國家一起定義為全球中堅力量得到了積極評價。
韓國外長樸振將全球樞紐國家的英文名稱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確立了韓國外交的方向。 緊接著,去年12月28日,政府公布了印太戰略,樸振外長稱之為“韓國外交政策史上的分水嶺”,作為GPS的第一步,正如GPS的英文縮寫所表明的那樣,一個國家祗有在全球定位正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全球關鍵國家(GPS, Global Prestigious State)。
首先,韓國在自由、和平與繁榮的印太戰略藍圖中需要強調的是繁榮,而不是自由。與其使用“自由、和平、繁榮”這個長名稱,我更願意在外部簡潔地稱其為“印太合作戰略”或“印太繁榮戰略”。然後,可以降低來自“自由”和“戰略”的不必要的進攻敏感性。韓國外交應追求的價值是建立明確兌現承諾的信任,而不是將你我劃分為意識形態和製度。
印太戰略不應成為吞噬韓國外交一切的黑洞。印太戰略的區域範圍超越了朝鮮半島、東南亞、中亞和歐洲,包括了非洲乃至南美洲。因此,印太戰略應該很難區分是區域戰略還是世界戰略。印太戰略按名稱來看應該是區域戰略,韓國外交一直停留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層麵,擴展至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外交興趣是考慮國家地位和能力的必要過程。
此次政府的印太戰略作為引領韓國全球外交的過渡是值得的。但是,在青瓦台整體國家安保戰略下,必須與外交、統一、國防等其他戰略一起作為子戰略。此外,必須關注印太戰略的速度和進程。如果拜登總統連任失敗或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失利,不排除部分修改(或完全廢除)包括印太經濟框架(IPEF)在內的印太戰略的可能性。
然而,盡管印太戰略的最終報告是一個包容性的倡議,沒有針對或排除特定國家。報告在舉例說明合作地區和國家的同時,就北太平洋地區而言,提到該地區所有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和蒙古,沒有提到中國,這表明了政府的真實意圖。歸根結底,無論是印太戰略、對朝政策還是國防政策,關鍵是韓國政府對中國的意識很強,這直接關係到韓國的對華政策。
目前,政府好像對中國在意又不在意,似乎避開中國又關注中國。中國正在關注韓國的印太行動,而不是韓國印太戰略報告本身。王毅外長在去年底就預測今年中國外交將是全方位的,如果中國今後全麵展開魅力(charming)外交,韓國應該采取什麽對策?如果韓國積極應對,與美國結盟的障礙將會增多,如果韓國不積極應對,包括經濟關係在內的負擔又會很大,很難有不合作的理由。
全球樞紐國家是指不是大國,但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國家。在醫學上,中樞神經係統由大腦和脊髓組成,是控製運動和生物功能的身體控製塔。政府所指的中樞神經係統,並不是不能接近本質,被環境和謠言所左右的末梢神經係統。過度的角色和過度的修辭混淆了政策並破壞了關係的穩定,現在,要確保保護中樞神經係統的脊柱作用得到牢固確立,2023年具體如何實施還有待觀察。
全球樞紐國家的脊髓神經有問題就會引發批判,一個在國際社會保持穩定感的全球樞紐國家也是韓國外交向前邁出的明顯一步。
(黃載皓: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研究學部教授,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