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新冠病毒疫情似乎正將世界推向經濟脫鉤的道路。向來咄咄逼人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變本加厲,他在5月14日表示“我們可以切斷與中國的整個關係”。幾天前,他的鷹派貿易顧問萊特希澤歡呼“條件反射式離岸外包時代將結束”,稱在中國等新興國家生產的美國企業很快就會把生產帶回國內。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5月20日載文《美中脫鉤可比特朗普想的要難得多》,文章說,實際上,更謹慎的聲音談論的是多元化,例如在東南亞增加新的設施,以補充現有的中國工廠,但人們很少考慮如何在實踐中實現脫鉤,更不用說它是否可取了。由於種種原因,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可能是一個比最初看起來更加棘手和緩慢的過程。
從短期來看,中國有一個明顯的優勢:目前中國的經濟是開放的。而在競爭對手如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廠商仍然麵臨防控封鎖措施。隨著世界各國競相尋找新的口罩和個人防護用品,中國將贏得更多的業務,而不是更少。
展望將來,美國或日本公司是否真的想把很多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這一點還很不清楚。越南等國經常被稱為替代國,但相比之下,這些國家的規模很小,製造業的專業性、範圍和規模都不如深圳和其他中國中心城市。
跨國公司不太可能放棄中國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大多數在中國製造的產品是為了賣給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市場的買家。
即便出現供應鏈的逐漸轉移,更多的也是由成本變化而非地緣政治焦慮所驅動,在醫療保健等“戰略性”行業中發生的可能性要比玩具等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小。
簡言之,這與實際的脫鉤相去甚遠。許多跨國公司可能會嚐試所謂的“中國+1”戰略。但從其定義本身就可以看出,中國很可能仍是主導供應商。瑞銀在一份報告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企業急於離開中國的現象幷沒有出現。”
這一點在高端電子產品領域最為明顯。比如,盡管特朗普連勸帶哄,但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幾乎沒有從中國轉移出去。雖然人們熱衷於談論脫鉤,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大多數跨國公司的關鍵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