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國民黨還有未來嗎?

(2020-04-26 22:19:26) 下一個


國民黨權力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中評社╱題:中國國民黨還有未來嗎? 作者:謝大寧(台灣),佛光大學教授、孫文學校秘書長

  不管國民黨的論述如何,隻要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解釋成一個中國就是嚴格意義的中華民國,而這個中華民國隻等同於台灣的話,也就是實質上把一個中國變成了兩個中國,兩岸關係大概就全毀了。之前所有的兩岸協議、交流成果必將付之一炬,而北京也就沒有了其他選擇的空間,兩岸就隻能等待圖窮匕現的一日了。

  在我看來,國民黨在現在的處境下,隻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走一條看起來迂曲、剛開始幾乎沒有效果的十年磨一劍的道路了。那就是試圖去扭轉愛台灣的定義,國民黨的論述必須配合這點做出徹底的改變。這個論述的主軸,將是“隻有兩岸和平才能救台灣”的以和平使者的姿態,來創造新局的一整套論述。

  序

  中國國民黨的未來何在?這是個最近很熱門的話題。但在台灣,除了一個特定的小圈圈外,好像也沒有什麽人關注它。如果國民黨就此走入曆史,恐怕台灣多數人會認為就像一位油盡燈枯的老人家的過去一般,如此自然,除了至親,大概沒什麽人會感到可惜,也沒什麽人會為它掉一滴眼淚,這就是台灣目前的政治現實。

  當然,如果再嚴謹一點講,也許我們該先把“中國國民黨”這幾個字講清楚點。如果中國國民黨是指那個從興中會、同盟會算起,立誌要為中國追求自由平等的黨,那我們應該說,現在它已經死了,而且已經被丟入亂葬崗,連塊墓碑都沒了。如果是指那個名義猶存,但早已被美國收編,隻知道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國民黨,那這個以“美國國民黨”、“日本國民黨”、“台灣國民黨”三位一體的黨,目前則隻是摔斷了肋骨,氣息奄奄,躺在病床上“休養生息”當中,暫時還沒有生命危險。這就像“中華民國”一樣,那個創建在1912年的新中國,已經隨著台灣的幾次總統大選,而神魂俱杳,剩下來的則是從“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再轉變為現在的“中華民國台灣”了。這個流變過程,雖有過幾次茶壺內的風暴,但基本是波瀾不興的一場“寧靜”革命,現在一切都已經船過水無痕,唯一剩下的痕跡,就是在法律麵,以及口頭上還有那麽一點顧忌,因而留下了一些遮羞布的痕跡而已。說清楚這點,本文的題目才有明確所指,我們要問的是那個名實不太相符的國民黨是不是還有未來?它如果還有未來,那它的未來在哪裏?如果它根本沒有未來,又是為了什麽原因,誤了卿卿性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選舉談起。

  一、今年的大選國民黨是當贏未贏,還是根本就了無勝機?

  談台灣選舉的人,最詭異的命題就是前年底九合一大選的國民黨大勝,當時一個最流行的命題,就是2020大選會不會複製2014與2016的型態?因為國民黨在2018大勝,所以2020國民黨可以說勝券在握了。雖然學界有很多看法,但至少當時國民黨高層是一片樂觀的,於是各種權力的春秋大夢就開始漂浮在國民黨部上空。然而當時我就心存重大疑慮,我一直認為“複製”說是個禁不起分析的論點,但是人微言輕,也沒什麽人理會,直到今年大選,很不幸我的觀點好像是接近事實的。

  當時我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從2018年以及之前幾次選舉的選票結構所做的粗略分析,國民黨當時的得票,乃是在它的基本盤幾乎百分之百開出的狀況下所獲得的,國民黨的得票中得之於中間或是泛綠的票非常有限,而那年民進黨選票幾乎跑掉了三個大板塊:一個是獨派的選票有相當大的比例放棄投票,因為他們想要教訓蔡英文,認為蔡在走向獨的步伐,還沒讓他們感到滿意,而在地方選舉裏教訓蔡,不至於傷筋動骨。另一個則是當時的吳音寧事件,讓相當高比例的年輕人玩去了,因為他們投不下去。還有就是因為一例一休等等事件,讓經濟綠也投不下去,於是民進黨因為動員效率奇慘無比,所以輸了選舉。

  可是當我找到這幾個根本因素之後,我就判斷2020年國民黨不好選了,因為這三個跑掉的板塊,並不是會轉移的板塊,他們隻是沒去投票而已,但是總統大選如果國民黨不能真正有辦法讓這些人再度放棄投票,那麽國民黨還是會遭到慘敗的。因為我計算出,到了2020藍綠的板塊結構已經會惡化到43比57的地步了。國民黨如果想要在未來的總統大選中獲勝,隻有幾個可能:一個是綠營發生大規模的分裂,就像當年連宋一樣。還有就是國民黨要能推出一個足夠夢幻的候選人,除了能夠激起藍營的團結,還要能在中間與淺綠中形成迷幻效應。此外,也許還需要像吳音寧一樣的神助攻。這當中,期待綠營發生大規模分裂,在當時也許存在兩種可能,一個是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另一個則是柯文哲效應。至於國民黨的夢幻候選人,則好像還沒出生,我們有想到郭台銘,隻是他好像離夢幻還是很遙遠,當然,當時藍營一堆韓粉則是傾心於韓國瑜,可是他才選上高雄市長,正當性是嚴重不足的,事後從選後來看也的確如此,藍營群眾不在乎他帶職參選,但綠營的人顯然是在乎的。然而如果這些都辦不到,隻能等待偶然出現的吳音寧們,那就太讓人揪心了。

  我當時這樣的估算,最感到驚心的就是藍綠板塊結構的變遷。記得2007年左右,馬英九在初次選總統時,劉兆玄先生就曾經從選舉實務上說,不管有多少人口頭上自認為是中間選民,選人不選黨,但台灣選舉中真正的中間選民比例大概也就是五個百分點左右,我覺得這個講法是有道理的。因為台灣政治中因為認同取向來決定投票決策的因素太強了,所以板塊效應在每次選舉的估票因子,都是龐大的,地方選舉也許還好一些,但總統大選幾乎沒有例外。而因為種種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每年新陳代謝,年輕選民取代年長選民的速度,是持續進行的,而年輕選民藍綠的支持比幾乎是八比二到九比一的一麵倒狀態,於是板塊結構當然很快就轉變到了現在的43比57的懸殊比例了;而且這個結構還會快速惡化,到了下次大選,將正式突破四六開,藍營的勝算就越來越小了。2000年時陳水扁以藍綠比為六四開的狀況,拜藍營連宋分裂,以及李登輝的神助攻而當選,未來如果板塊惡化到四六開,還有可能重演當年的局麵嗎?二十年間,台灣政治結構變化如此巨大,原因我們就不說了,但從結果看,這究竟意味著什麽?

  我覺得一個很顯然的結論就是,當藍綠結構已經惡化至此,藍營已經進入一個必輸的格局,也就是說,藍營不是當贏未贏,而是一定會輸,輸是正常現象。在選票決定一切的格局中,沒有僥幸,未來隻會越來越慘,越來越沒有希望。如果藍營還想贏,團結已經不是主要的考慮,那隻是必要條件而已,它還需要如下的幾個充分條件:第一,需要有夢幻的候選人。第二,需要對手內部發生重大分裂,最好藍營也能有像李登輝一樣的人,進入綠營內部扮演從堡壘內部摧毀敵人的角色。第三,則是要考慮如何可以長期耕耘,扭轉板塊結構迅速向綠營一麵倒的現象,如果可以把現有結構的惡化趨勢止住,甚至開始逆轉,也許在一段時間之後,還有可以期待的新局。但是可能嗎?這個可能與否當然關乎國民黨的未來,因此值得仔細分析。

  國民黨未來可不可能出現夢幻候選人,我們當然無法預知,但是如果從現有人選來看,這希望恐怕是零,因此從人選上,是無法分析的,我們隻能來問問這個夢幻候選人需要哪些條件。另外,若問綠營內部可不可能發生重大分裂,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可以分析的地方。民進黨的內鬥是激烈的,但在推動台獨的前提下,沒有人敢真正分裂,也沒本錢分裂,這起碼是目前看得到的現實,所以這個部分也談不下去。於是,真正能談的則是上述的第三點,而事實上,夢幻候選人除了他個人的條件外,很大一部分也決定在這第三點上,因此台麵下的分析,我們就集中在這一點上。國民黨選後的一些意見領袖也都認為,國民黨未來必須改革,而改革的首要決定在論述上,可見這樣的分析架構,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的問題是知道病了,也知道要吃藥了,但是國民黨真有可能開出正確的藥方嗎?吃了藥是可以立竿見影就見效呢?還是病去如抽絲,得很長時間臥薪嚐膽呢?還是藥到命除?國民黨真的已經找到對的醫生了嗎?還是仍在無頭蒼蠅的地步,病急亂投醫呢?或者根本就是拿鴉片麻醉一下自己,繼續諱疾忌醫下去?在正式進入這個分析之前,我還想先談談國民黨內部結構的改變,因為未來這個結構也必將牽連他們在找答案的過程。

  二、國民黨權力結構已經發生質變:地方派係取代了接班世代

  未來的曆史一定會這樣為馬英九做下如此的蓋棺論定:他是個一般意義的好人,但是很不幸的,在政治上他就是南方朔先生筆下的崇禎。他唯一成就的事,就是兩岸休兵,並且為台灣換來了短暫的自我麻痹式的榮景,但是在政治上,他對中華民國沒有完成論述上的調整,沒有為兩岸創造真正可以帶來和平的架構,因而沒有能夠壓抑民進黨的論述空間,並且還讓民進黨建構台灣新國族的論述長驅直入,終於顛覆了整個中華民國的基礎。在黨的經營上,他沒有為黨的未來形成一套完整的論述,在話語權上完全隻能拿香跟拜;國民黨內部的權力調整,他也沒有完成,馬王政爭,實際反映的是國民黨內部兩個根本性格與集團的權力對決,而馬英九完全無力處理,以致終將導致國民黨的內部質變。他一生在選舉中無往不利,但政治上卻終將是一個失敗的負麵人物,並且最終將導致亡黨亡國的後果。

  之所以要從馬英九的評價說起,是因為我們看到國民黨在2016慘敗後,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我所說的地方派係取代了接班世代。在兩蔣時期,國民黨中央牢牢掌控一切,黨國體製明確,國民黨的權力生態也很清楚,兩蔣掌握一切分配權,基於統治需要,國民黨也接受地方派係的生態,但基本上地方派係隻是完全扈從者的角色。可是從李登輝藉助拉地方派係打擊國民黨由蔣經國所安排的接班世代開始,這兩者之間的結構就開始進入根本調整階段。可是這二十年來,所謂的接班世代,也就是從連戰到吳敦義這一群由蔣經國所直接培養的群體,大致仍掌握著黨權。國民黨產雖已基本被李登輝揮霍殆盡,但還算有點老本,因此還算有點實力,地方派係在馬英九時代,畢竟還是被接班世代壓著一頭。直到2016國民黨丟掉政權。

  如所周知,民進黨此次上台之後,第一個重大政治舉措,就是完成追殺國民黨的最後一哩路。在這追殺下,國民黨真的進入現金流歸零的窘境,隻能舉債度日,因而高度影響了它的運作能力。2018年選舉,國民黨不隻沒能提供給各級候選人補助款,甚至連基本的報名費都沒有辦法代繳,選舉時的動員也基本是空的。可是國民黨為什麽那次選舉表現得特別好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藍營許多2016年放棄投票的人,覺得教訓國民黨打得太重,基於討厭民進黨,所以全出來投票了。但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雖然國民黨無力支援,可是地方派係擔心民進黨追殺完了國民黨後,就會開始對他們開刀,所以地方派係即使自掏腰包,也要跟民進黨做關鍵一搏。坦白說,在台灣曆次選舉中,我從來沒有看過國民黨地方派係如此卯足全力拚殺的,這是一種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危機意識造成的,並且也讓他們真正嚐到甜美的果實。

  上次選後,我曾為文指出,上次九合一選舉最大的政治意義,就是地方派係諸侯們已經取代了國民黨中央,從此國民黨內的權力結構發生了本質性的翻轉,也就是說國民黨的所謂接班世代將會式微,地方派係將會代之而起,掌握未來國民黨的走向。現在看來,這一趨勢正在逐步明顯之中,特別是在這次大選敗選後。在此之前,王金平終其政治生命,始終沒能拿到黨權,但是就在他展現派係實力,幫韓國瑜等人拿下地方執政權後,由地方派係中推舉出來的人,將會取代他而奪下黨權了。江啟臣以大幅度的差距當選補選的黨主席,就是一個最明確的證據。並且很可能就此成為一個固定的結構。

  地方派係由國民黨的權力扈從者,終於開始掌握黨權,這究竟意味著什麽意義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國民黨的地方派係為什麽始終不能真正染指黨權,這是因為國民黨的地方派係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群體,它隻是基本以縣市或是區域為範圍的利益組織,它們跨區域的串連基本是沒有的,既沒有共同的利益,也談不上共同的理念。在此之前,就是配合中央,反正跟著吃香喝辣就行,至於掌理整個黨與國家的發展方向,這從來就不是他們要思考的事情,既沒心力也沒意願,更沒有相關培養與能力。這在國民黨有控製力的時候,是沒什麽關係的,中央的運作自有一批有經驗能力的官員與技術官僚,還有許多學者,地方派係就是替中央看管好各個地方即可。但是這樣一種性格的地方派係,突然在接班世代被清剿掉的狀況下,要接管黨權了,這當然會帶來相當本質的改變與無法預期的地方。如今江啟臣的接班,最值得觀察的也就在此。

  地方派係還有一點是必須瞭解的,這些地方派係從來是沒有做過整合的,以前是沒有必要,現在是沒人能做這件事,即使國民黨內最有地方派係實力的王金平,他做的也不是整合工作,而是利益協調而已。於是未來所謂地方派係掌握黨權這樣一個概念,其具體內容將會是如何,是很難具體化說的。其中人選如何產生,權力如何分配,決策如何形成,這些都沒辦法具體說清楚,甚至它會不會是個穩定的結構,都是天曉得,我們隻會看到各路諸侯入主中央,其他真的就隻能兩手一攤,看具體形勢發展了。

  如果一定要說,那麽也許有兩點,一個是利益必然遠大於理念,至於這個利益的內容是什麽,很難說,台灣的地方利益原本就各自不同,誰的利益占上風,原就很難協調,但是利益掛帥大概是不可免的,也就是說國民黨將會是利益團體化,中央隻是一個利益協調者而已。而這裏麵還有一個尷尬的地方,就這些地方派係而言,他們會在意兩岸關係,不是因為什麽理念或民族情感。比如說截至目前為止,江啟臣還從未對是否是中國人的問題表態過,民族情感在未來絕對不會是他會考慮的因素,而主要是經濟利益。但是這些地方派係也相當依賴掌握地方政治,或者至少要能夠參與地方利益的分配,因為這是他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就讓他們更依賴選舉的勝利,而當根本利益與經濟利益發生衝突時,你認為他們會做什麽選擇呢?

  還有一點,一個由地方派係掌握黨權的國民黨,其全局觀必將嚴重弱化。政治的領導者是需要培養的,像美國川普那樣,毫無政治經驗的領導者,雖然還是有可能會從選舉中突然冒頭,但是一個沒有政治經驗的領導者,會搞出哪些紕漏,我們也都看到了。但是在這麽久的時間裏,這些地方派係人物,並沒有進入什麽政治的培養與曆練當中,這如何可能有任何政治上的全麵視野呢?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這幾年國民黨內已經幾乎沒有人能處理對美的事務,也幾乎沒有人能處理兩岸事務,未來當地方派係掌握黨權,這個現象必然隻會越來越嚴重,這是可以預期的。江啟臣當選,說是新世代,這是事實,但若說是世代交替,則“交替”二字恐怕就有些不知所雲了。

  瞭解了國民黨內權力結構的改變,那麽我們對國民黨未來,可不可能扭轉整個板塊結構,有什麽看法嗎?

  三、國民黨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圍繞“一個中國”的尷尬

  國民黨如果要想扭轉整體板塊迅速向綠移動的速度,那就必須以敵為師,知道綠營是怎麽做到的。為什麽綠營可以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就把藍遠大於綠的板塊逆轉為如今的局麵,其實基本上就是改變整個國家論述。就這點來說,李登輝的“貢獻”甚至要大過整個民進黨。他整體的新國族論述工程,從94年就已經展開,其步驟就從先打破“一個中國”論述開始,透過總統直選、兩國論等等操作,並藉助操弄進入聯合國等等議題,吸引大陸的外交打壓,成功塑造台灣新的我群意識。這是一整套的組合拳,然而國民黨可能從這裏學到什麽嗎?又或者說他敢不敢跟綠營對賭另一套國家論述呢?還是有其他更高明的策略?

  選後國民黨許多意見領袖,也包括新任主席江啟臣對改革方向的呼籲,大抵都集中在應該有一套新論述,而且這個論述必須圍繞對九二共識的新說法來展開,這方向大抵和我們上麵說的是相應的。這也就是說國民黨很多人都意識到了自己的國家論述出了大問題,已經完全不足以與綠營對抗。我必須說,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然而關鍵並不在於看到一個正確的問題,而在怎麽進入這個問題。

  從最近國民黨內部的一些檢討與建議來看,他們的基本思維完全不是與綠營對賭另一套國家論述。他們邏輯的基本出發點,大概是這樣的:有許多人認為國民黨有一點是不及民進黨的。他們認為從前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中美直接的戰略衝突就已經展開,從某種角度而言,當中美衝突開始,美國開始部署圍堵大陸的方略時,台灣的自由騰挪空間就不大了。用戰略術語來說,中美台的三角關係就已經被壓縮了。台灣被迫必須考慮選邊站的問題,而民進黨見機比較快,很快就選擇了向美國一麵倒的策略,連美抗中成為民進黨不變的立場。但是國民黨仍然依違兩可,因此遭到了選民的拋棄。這也就是說,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想再失分,就必須拋棄可以兩邊取利的想法;這言下之意,就是必須舍一邊就另一邊。那麽國民黨該做什麽樣的選擇呢?這答案應該不難想像吧!以目前的主流思考,當然就是也積極靠向美國了。換句話說,國民黨在基本的邏輯出發點上,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和民進黨完全一致的。

  從這個邏輯的出發點開始,國民黨很多人乃開始試著提出一套國家論述,這論述當然不同於民進黨,但是實質狀況如何呢?我覺得朱立倫的說法,可以作為一種代表。朱立倫最近提出了一個說法,就是所謂的走回蔣經國路線。這說法是有趣的,因為他把蔣經國路線解釋成為了所謂“反中親美”的路線,這真是一個頗有“創意”的說法。首先,最近也包括郝龍斌等人在內,都有一個共同的檢討,認為民進黨批評國民黨“親中”的說法是對的,國民黨的確太“紅”了。想想當年蔣經國麵對北京開啟的和平攻勢,斷然采取了“三不”政策,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這是何等的豪氣。當時國民黨向美國一麵倒,安全上完全依賴美國的保護,在雷根的六項保證的基礎上,維持了中華民國的國格,始終屹立不搖,還進一步創造了經濟奇跡。所以他們認為國民黨如果繼續奉行當年蔣經國親美反中的路線,一則不會陷中華民國於危殆,也可以守住國民黨的基本立場,不再被人扣上紅帽子,這就可以讓國民黨有了反攻的論述空間,還可以據此攻擊民進黨的台獨路線。他們認為這是站在中華民國憲法上麵的一個最安全、進可攻、退可守的路線。

  當然,所謂的進可攻、退可守,在他們看來,主要是針對台灣內部的選舉場而言,因為他們已經照顧不了太多層麵了。從台灣內部的選舉看,把整個論述拉回到冷戰時期兩岸隔絕的局麵,對外徹底否認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對內堅持中華民國的地位,這樣對於堅持“一個中國”而不發生邏輯上的困難,還是可以想像的。這樣一來,就似乎可以反守為攻,打擊民進黨的不承認中華民國,然後就以中華民國的守護者自居,如此就好像可以自圓其說,守住了國民黨的基本立場了。而在他們看來,這也許可以有附帶的好處,那就是國民黨也許可以憑藉這點,來重獲美國的信任,從而可以維係好對美的關係,至少不要讓美國在國民兩黨間向某方嚴重傾斜。至於需要付出代價的地方,當然就是兩岸關係,但是由於在這樣的論述中,國民黨形式上維持了一個中國政策,所以也許他們還是會認為,起碼基於這一點,北京還是會對國民兩黨區隔對待的,因此這樣的代價就還在可控的範圍內。

  上麵的說明主要是根據朱立倫的說法,以及國民黨智庫召開相關諮詢會議的發言重點,所做的一些邏輯推演,但是這和選後國民黨許多意見領袖和年輕世代的說法是相當一致的。郝龍斌作為主席候選人,其論點甚至比這樣的說法還更激進。至於新當選主席的江啟臣,雖然在某些關鍵問題上比較閃躲一點,但從他的一些零星言論歸納起來,大方向也並沒有什麽不同。比如說他也認為就是對去年習近平主席講話,和香港反送中問題,國民黨表態軟弱,遂為蔡英文所乘,終而導致敗選。他也認為把九二共識和“兩岸共謀統一”的說法掛鉤乃是不智的,他所認為的九二共識,就隻是“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務實交流”如此而已,並且認為國民黨應該根據這個精神來重新思考兩岸論述,以締造兩岸新的信任基礎。同時要在國民黨的新論述中,秉持“台灣優先”的態度,並且“同時堅守民主自由是不能退縮的底線。這個堅持是為了要‘讓下一代有選擇的權利’”,言下之意,當然也就是不應在未來國民黨的新論述中,對是否追求統一的問題表態,以保留下一代的選擇權利。

  換句話說,江啟臣已經做出幾個原則性的陳述,其中包括“不談兩岸共謀統一”,也不想談“一中原則”,如果要談一中原則問題,他就會堅持“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以此作為九二共識新內涵的前提。同時,如果兩岸要談未來走向的問題,他就一定會根據“台灣優先”與“民主優先”這兩個原則,讓下一代自己去決定他們的未來。這態度其實已經算是相當清楚了。

  姑且不論這樣的想法是不是一廂情願,必須說明的是兩點,第一,這是一種押寶的想法,他們被迫選邊,把賭局押在了美國身上,以必然犧牲兩岸關係的代價,來換取國民黨在台灣選舉戰場上可能的存活空間。整個邏輯以摘掉紅帽子為第一優先考慮。至於當兩岸已經交流了這麽久,國際局勢、大陸的全麵崛起、經濟上的依賴關係,加上台灣已經有這麽多人生活在大陸,兩岸關係已經緊密地切不開了,這些實際的問題,也都隻能置諸腦後了。換言之,本質上這仍然是一種守勢的論述策略,先自傷然後求傷敵。它並不尋求改變民進黨所設下的論述基本架構,甚至企圖強化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聯,隻是原則上把所謂的一個中國,鎖死界定在就是中華民國,其他就不說了。馬英九還說“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定”這樣一種保留一點空間的講法,但是現在為了他們所想的國民黨的存活,乃以“很委屈的”姿態做一種倒退式的論述。這當然不是攻勢論述,隻是防守反擊而已,邏輯上的弱點勉強補足,但有沒有用就必須另說另講了。

  第二,包括江啟臣、朱立倫在內的國民黨未來最可能掌握黨權者在內,他們的整體思考,用他們共同的語言來說,就是“必須尊重台灣的主流民意”,而不是思考如何創造新民意。台灣目前的主流民意當然是綠營創造的,換句話說,國民黨內目前的主流思考,其實就是向綠靠攏。而由於這些人已經涵蓋了國民黨內的主流光譜,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假設,沒有意外的話,這將就會是國民黨未來主要的論述方向,或者說這就是國民黨“改革”的主軸。特別是江啟臣已經以懸殊票數擊敗郝龍斌,掌握了正當性之後,大概更是如此。

  這樣的論述方向,其主軸邏輯當然是有嚴重問題的。以朱立倫所謂的回歸蔣經國路線來說,蔣經國的反共親美,在論述上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不能忽略的重點,那就是蔣經國不斷強調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統一觀點。蔣經國知道如果沒有統一論述,中華民國勢必崩盤。在冷戰時期,兩岸無法交流的狀況下,蔣經國也許很無奈地選擇了反共親美的路線,但他也交代馬英九開始規劃兩岸開放的步驟,這表示蔣經國瞭解這當中的矛盾張力。可是朱立倫在提蔣經國路線時,卻完全擱置了這一段,江啟臣更明確說不應對未來走向問題表態,這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沒有統一論述的蔣經國路線,實質上也就等於國民黨傾向放棄統一政策。如此一來,如果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那麽一個隻等同於台灣的中華民國乃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國,難道要拿橡皮擦把地圖上的大陸都擦掉嗎?但是國民黨已經沒有方法解決來自“一個中國”的尷尬與矛盾,隻能這麽說了吧!

  這也就是說,所謂的“九二共識”這個模糊的概念,不管國民黨是否決定放棄,還是繼續沿用,就算迫於各方壓力,勉強還是必須使用,其實質內涵也將再度發生重大滑動。我們可以說,蔣經國所提拔的接班世代,到吳敦義為止還守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條線上,這條線當然已經比原來九二共識的內涵差了很多,但如果相比上述的講法,在“一個中國”的說法上,還是勉強留下了一點點的模糊空間;可是就連這樣一個講法,看來未來在國民黨也將變成不可能,而隻會留下一個放棄統一政策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講法了。朱立倫與郝龍斌不能算是接班世代,雖也不全算是地方派係,他們的背景基本是接近接班世代的,但是已經出現如此的變化,如果國民黨的黨權開始轉移到地方派係的手裏,將會如何,應該已經無待蓍龜了吧!新主席江啟臣最近的一些說法其實已經透露出微妙訊息,可以彰顯出某些趨勢了。這樣的國民黨不管改不改名,其性格也大概可以確定了!問題是這樣的性格將有何命運呢?

  四、國民黨還有未來嗎?

  國民黨目前的處境極為危險,這是誰都看得出來的事實,從現實上來說,台灣社會的民意越來越傾獨,這也是大家都看到的。而這次蔡英文最成功的勝選法寶,就是抗中保台,這都給國民黨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這些都是事實。選舉比拚的就是民意,一個必須要靠選舉保命的政黨,向主流民意靠攏似乎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對國民黨而言,它如果還想要有未來,真的隻有這樣一條路可走嗎?真走上了這條路,會是什麽後果?有沒有其他可能可以供國民黨選擇的呢?

  從最消極的一個向度來說,目前國民黨很可能選擇的方向,乃是為了跟民進黨競爭誰更愛台灣。而所謂的愛台灣,目前在台灣社會的幾個標準,就是走向實質的完全獨立,跟緊美國,與大陸切割,賭中美的戰略衝突,美國可以大獲全勝,並且走上一條完全以西方價值文明為依歸的道路,跟中國徹底切斷血緣關係。即使為此冒著經濟的風險與戰爭的威脅,但相信台灣可以扛得過去,也可以等到美國的救援,以及西方所有強權的聲援。民進黨目前是百分之百地走著這樣一條路的,因為這樣的愛台灣的標準就是李登輝和他們共同創造的。當這樣的標準沒有改變之前,國民黨就也得奉行這套標準,然後在這樣的標準下,國民黨要怎麽做才能讓台灣的主流民意相信它的誠意呢?那當然就是交出投名狀,必須向台灣主流民意表忠心,所以郝龍斌喊出了停三通這樣一個比民進黨還激進的說法。現在我們姑且不管這樣的想法是不是選舉語言,也不考慮可不可行乃至其他問題,難道國民黨這樣,台灣許多民眾就會相信他們真是愛台灣的嗎?其實國民黨最一廂情願的地方就是這裏了。這很像是一個女孩拒絕男孩的告白,說我已經有男朋友了,然後又追補一句話說,就算我沒有男朋友,我也不會接受你的一樣。在這樣的愛台灣的標準下,國民黨其實已經完全沒有追上台灣“主流民意”的機會了,國民黨人也在台灣社會裏走,為什麽還會有這樣的癡心妄想,我真的搞不明白。

  如果國民黨真的不幸還是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又將會如何呢?這包括國民黨會如何?中華民國與兩岸關係又會如何?如果事態真是如此發展,國民黨內部顯然會立刻出現相當程度的路線分裂。雖然目前國民黨內權力機製中的人支持這樣的人數是居多的,一些傳統的真正蔣經國路線的支持者,多半隻是權力機製外的人,他們並沒有能力阻攔國民黨的走向,但是他們可以用腳投票,而如果這個分裂一旦發生,那就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徹底決裂。台灣也許可以消滅所有跟“統”有關的政黨與政治勢力,但是對國民黨拋棄統一政策的可能性之後,這對國民黨的打擊有可能是毀滅性的。在新的“支持者”還沒找到之前,就很可能流失相當比例的原有支持者,從此對台灣政治徹底絕望。而社會上渴望兩岸和平的人,也將會對這樣的國民黨失望,從而更加成為政治的絕緣體與邊緣人。然而國民黨要不要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在我個人的看法,這真是飲鴆止渴、愚不可及的做法,但是選票的壓力,可能已經讓他們看不到其他了吧!

  國民黨如果真的走上這條路,那麽對中華民國也好,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好,也必將帶來致命性的打擊。國民黨是想守住中華民國這個小朝廷的,這個誠意我並不懷疑,問題是怎麽守得住?中華民國憲法所規範的中華民國,截至目前為止,主權依然是涵蓋全中國的,然而如果國民黨一旦放棄統一政策這個選項(或者是口頭保存選項,但把它放到無窮遠處,永遠不會去啟動它,而實質上等同放棄。),中華民國就算名義仍存,也等於實質滅亡。這樣意義的守住中華民國,還有什麽意義可言?至於兩岸關係,那就更別說了,大家都是明白人,不是可以隨便混過去的。不管國民黨的論述如何,隻要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解釋成一個中國就是嚴格意義的中華民國,而這個中華民國隻等同於台灣的話,也就是實質上把一個中國變成了兩個中國,兩岸關係大概就全毀了。之前所有的兩岸協議、交流成果必將付之一炬,而北京也就沒有了其他選擇的空間,兩岸就隻能等待圖窮匕現的一日了。國民黨內部總有一個說法,說為什麽要替民進黨當擋箭牌、安全閥?在此之前,這話也許有那麽一丁點道理,但如果國民黨真做了這樣的選擇,那就是跟民進黨綁在一起,是共同把台灣推向戰爭的共犯了,這樣的國民黨也將沒有未來,人們也隻能哀歎,渡河而死,為之奈何了!

  國民黨沒路可走了嗎?當然有,隻是國民黨不會走。這個不會,包含著它很可能不會選擇這樣走,也包含著它不懂得該怎麽走,甚至包含著即使懂了,也不敢這麽走。但是也許就當狗吠火車,純屬書生之見,不知今世何世,不食人間煙火的意見,還是提提看吧!

  在我看來,國民黨在現在的處境下,隻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走一條看起來迂曲、剛開始幾乎沒有效果的十年磨一劍的道路了。那就是試圖去扭轉愛台灣的定義,國民黨的論述必須配合這點做出徹底的改變。這個論述的主軸,將是“隻有兩岸和平才能救台灣”的以和平使者的姿態,來創造新局的一整套論述。國民黨在此之前,隻有對兩岸和平的期望,卻毫無追求和平的策略。誰不期望和平呢?民進黨也期望啊!但光有期望是不夠的,你要怎麽做才能達到和平,這才是真的。如果你天天期望,做的事卻一直向相反的道路而去,又有什麽用?我們可以確認一件事,台灣每個人都期望和平,但也都不期望是一種“被統一”的和平,如果是一種被統一的和平,那麽大家寧可不要,這是台灣的民意,大概沒人會反對吧?現在的問題是,台灣每個人都被教育成,兩岸和平必然隻是一種被統一的和平,所以台灣許多人一談和平、統一就害怕到想死的心都有了,這就是目前的處境與困境。那麽如果國民黨可以傾全黨之力來想一個快樂的統一與和平呢?而如果國民黨真能有這樣一套論述出來,同時也可以證明它是有可能完成的,難道真的沒有可能被台灣主流民意所接受嗎?我真的不願意妄自菲薄,也覺得這個機會才是真正存在的,並且是國民黨應該選擇走的一條路,雖然這條路在剛開始的時候,必然荊棘滿地,寸步難行,但是這才是一條不辱黨格、不失黨魂的一條路。現在問題隻是,國民黨選不選這條路了!如果要選這條路,我和以張亞中教授為主導的孫文學校朋友們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想法。當年,在洪秀柱女士擔任黨主席時我們也曾經想推動過,可惜時不我予,底下也許看因緣吧!但由於這想法有點曲折,也與本文論題不符,就先打住吧!

  當年項羽兵敗烏江,在逃難過程中遇一岔路,乃問一漁夫,何處有出路,漁夫隨手向左一指,項羽向左而行,司馬遷在這裏寫了很傳神的幾個字,說“左,左乃陷大澤中”。希望將來國民黨的曆史,不要也出現這幾個字,但是,老天爺會知道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4月號,總第268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