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蔡英文連任後的台海兩岸關係前景堪憂

(2020-03-29 23:41:07) 下一個

  中評社╱題:蔡英文連任後的台海兩岸關係前景堪憂 作者:嚴安林(上海);上海國研院副院長,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研究員

  蔡英文連任,預示著未來4年台灣政局的演變總體上將繼續由民進黨主導,且“政權台獨化”有長期化的趨勢,國民黨雖不至於崩解,但所麵臨的分化與弱化的危機不小,反“獨”能力與意願都不足,數量不斷增長的青年族群可能被民進黨進一步操作成“抗中保台”的籌碼,鞏固與擴大“不統、拒統、反統”的社會基礎,深化拒絕“一國兩製”的“台灣國家化”意識,進而深刻地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蔡英文的連任,不僅使目前兩岸間的僵持局麵與緊張狀態難以消除,而且甚至可能會進一步惡化。2020年及未來4年台海形勢雖然總體應該可控,但出現局部惡化的可能性不小,為此,須做好應對最壞可能情況的準備。事實上,蔡連任後兩岸政治對抗的氛圍已經比較濃厚,如台灣《聯合報》社論就指出:“經過持續的抗中操作後,兩岸冷對抗的情勢更為險峻。”應該說,台海麵臨的風險與挑戰將比往年更加凶險,未來走向甚至可能出現超過2007-2008年的“高危期”。

  2020年1月11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的“二合一”選舉結果揭曉,蔡英文民進黨再度全麵執政。這不僅標誌著民進黨將繼續主導未來4年台灣政治局勢演變方向,而且預示著未來4年台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堪憂,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值得人們高度關注與警惕!

  一、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嚴重衝擊著兩岸關係

  1.蔡英文與民進黨挑起兩岸對立的競選策略不斷地惡化了兩岸關係。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正式上台以來,頑固堅持其“台獨”立場,始終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上,表麵上聲稱‘維持現狀’,但實際上是采取了‘抗中、反中、仇中’的戰略,同時企圖以民粹方式造成台式民族主義”〔1〕,不斷挑起兩岸之間的對立對抗。尤其是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敗選後,蔡英文當局通過惡化兩岸關係來謀求個人與民進黨政治私利。蔡英文為了連任,謀求在所謂“護主權”與“去主權”的藍、綠“二元對立”中,確保執政權。為此,蔡英文當局確立2020年“二合一”競選主軸就是在“親美”還是“親中”的“兩分法”下,把自身描繪成“守護台灣主權”、“守護自由民主”的代表,而把韓國瑜“汙名化”為“親中”的代表,並利用香港“反修例風波”打壓藍營選情。從2019年初以來,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推動了“反一國兩製”、反大陸“紅色滲透”、反大陸“假新聞”、“反送中”與“國安”五“法”的修訂等一係列拉高兩岸緊張與對立的政策舉動,在台灣島內形塑起“反中恐中”的社會氛圍,最後在12月31日強勢通過《反滲透法》,營造起令人生畏的“綠色恐怖”。正是因為蔡英文操作選舉主軸為“抗中保台”,“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之說雖毫無根據,但“引起了不少台灣民眾的共鳴”,一方麵騙到了不少青年人的同情與支持,進而踴躍投票支持;另一方麵是讓香港問題“已經相當程度掩蓋了民眾對蔡英文政府施政失能的不滿”〔2〕。正如選後有評論所指出:“蔡英文及民進黨能從九合一選舉低迷行情中翻轉而上,關鍵就在於反中、抗中的選戰策略。”〔3〕台灣《聯合報》社論也指出:“民進黨過去三年多的執政弄得民怨四起卻仍能保住政權,主要是操弄‘亡國感’的‘抗中保台’策略奏效,贏得了多數年輕選民的力挺,有效抵消了其他世代民眾對蔡政府的不滿。”〔4〕“蔡英文這次把選舉主軸拉高到‘主權保衛戰’,利用‘亡國感’充分浸潤了台灣年輕世代,而香港抗爭者的年輕化更增加了本地青年的同情感,因而召喚出年輕族群的踴躍投票。”〔5〕“民進黨有效利用年輕人對主權意識與民主製度的力挺,催出青年選票的支持,讓蔡英文能夠反敗為勝。”〔6〕“年輕人返鄉投票是最大關鍵”。〔7〕特別是蔡英文的選票高出民進黨“立委”的選票總和336萬多,“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不支持民進黨的選民將票投給了蔡英文”。〔8〕但毫無疑問的是,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兩岸交流、兩岸民眾的利益,則是成為了蔡英文當局操弄兩岸對立對抗的犧牲品,“兩岸之間從政治的對立,逐步蔓延到兩岸社會”。〔9〕特別要指出的是,蔡英文拉高兩岸對立對抗的政治路線,首先是為了選舉,為了個人的連任的私利,而就其影響而言,不僅是衝擊了近期的兩岸關係,而且從長遠看,其拉高兩岸對立對抗的政策行為中,無疑具有分離兩岸、驅使兩岸漸行漸遠的“台獨”目的,從而嚴重地深刻地衝擊著兩岸關係。

  2.決定與影響“二合一”選舉結果的若幹矛盾在持續地影響兩岸關係。體現在這次台灣“二合一”選舉中、並決定與影響選舉結果的有以下五大矛盾:一是藍綠矛盾。這是選舉中的主要矛盾。以民進黨與國民黨為主的藍綠兩方圍繞台灣地區執政權,展開了殊死的較量。國民黨一方期待藉助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下架蔡英文”,結束民進黨政權,實現第三度政黨輪替,從而提出了“中華民國保衛戰”的口號,民進黨一方則是要扭轉“九合一”選舉慘敗的頹勢,力保繼續執政,提出了“本土政權(台灣主權)保衛戰”口號。雙方爭鬥不僅在決定行政權屬誰的領導人選舉,而且在立法機構誰能過半、至少在誰是第一大黨。

  二是世代矛盾。即39歲以下年輕世代與中、老世代之間在支持蔡英文還是韓國瑜問題上不同立場的矛盾。這是這次台灣“二合一”選舉中比較鮮明的一個矛盾,台灣媒體是這樣描述的:“這次選舉過程中,社會上明顯出現了‘世代衝突’現象,不少家庭發生代際間的對立,即因抗中態度不同所致。”〔10〕過去台灣選舉中也的確存在統與獨的矛盾,現在則是因為“抗中”還是“不抗中”的矛盾。由於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操作對立,“這次卻擴及一般民眾,讓社會裂痕從政黨對峙蔓延到世代對立,且情況一發不可收拾。”〔11〕其結果,因為“許多人認為此次的選舉是世代之爭,所以蔡英文的勝利也象征年輕人的勝利”,“這場選舉的背後,充斥著仇恨與謾罵。年輕人與老年人彼此間的憤怒,使這場選舉變得非常黑暗,圍繞的不是民主的多元,而是籠罩著分裂的社會。”〔12〕出現了“兩個世界的台灣”。〔13〕雖然韓國瑜與國民黨曾試圖在選舉中主打“庶民”與“權貴”矛盾,但沒有能夠成功,被蔡英文與民進黨所操作的“主權牌”、“安全牌”掩蓋住了。

  三是“反中(陸)抗中(陸)”與“友中(陸)和中(陸)”的矛盾。蔡英文與民進黨主打“抗中保台牌”以此掩蓋4年來執政無能、政績不彰的弊端,挑起與拉高兩岸間的對立與對抗,撩起年輕世代的熱血衝動,騙取年輕世代選票。韓國瑜與國民黨則主張通過和平、發展、穩定兩岸關係(即“和中”、“友中”)來為台灣發展與民眾福祉爭取最大安全與經濟利益。這是台灣社會中兩條不同的路線分歧,是如何正確麵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兩種不同的應對主張。

  四是兩岸矛盾。民進黨是台灣地區的執政黨,從而兩岸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為民進黨與共產黨的矛盾。主要表現形式是“台獨”與反“獨”矛盾,本來兩岸矛盾不應該在台灣選舉中表現得如此明顯,但因為蔡英文與民進黨刻意操作“反中抗中牌”,汙名化“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製”,挑起兩岸矛盾中的“促統”與“反統”、“促統”與“拒統”的矛盾麵向,把中國大陸當做“假想敵”,把選舉中對手——韓國瑜汙名化成為“中共代理人”,國民黨則被描繪成為要求統一的一方,是“中共同路人”。

  五是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矛盾。中國大陸曾多次強調並不介入台灣內部選舉等事務,因此,中美矛盾本來不應該體現在台灣地區選舉中,但是,由於美國不僅自身公開地、赤裸裸地、綿密地介入台灣選舉,而且指責大陸介入台灣地區選舉,使得台灣選舉中不可避免地導入了中美矛盾。不得不指出的是,美國對於台灣地區政治與社會的影響本來就非常大,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曾提出:“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介入台灣的安全保障,因而對台灣具有很大的軍事影響力。美國軍售是台灣的生命線,如果美國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不再介入台灣的安全保障,台灣將陷入困境。”〔14〕隨著“美中對抗的加深,有必要觀察美國政界對‘對中聯合路線’的國民黨與‘對中采取警戒路線’的民進黨是否貫徹其中立立場,或因其偏好而影響大選”。〔15〕事實上,人們都已看到,美國早就不遺餘力地公開支持蔡英文,甚至在民進黨黨內初選中都力挺蔡英文、反對賴清德,介入台灣選舉,同時指責大陸介入台灣選舉,特別是在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戰略關係新變局下,美國將未來5年視為“遏製中國”的關鍵時期,不希望甚至擔心2020年台灣產生“傾中”政權,取代“本土”政權,由此不斷透過社群媒體、網絡等對台灣民眾施加影響。進而日本學者甚至認為“美國和中國的意見及影響力是‘總統’大選的焦點”。〔16〕“2020年大選是初次迎接美中真正對抗的總統選舉”。〔17〕五角大樓負責“印太”事務的美國助理國防部長薛瑞福(RandallSchriver)2019年10月1日出席布魯金斯學會舉辦的“全球中國:評估中國在世界成長的角色以及對美中戰略競爭意涵”演講會時透露,隨著台灣選舉臨近,美方會做一些特定的事情,“幫助台灣維護民主,有公平、公正、免受脅迫的選舉”,尤其是在網絡方麵。長遠而言,美國將保持與台灣的安全和經濟夥伴關係,保存台灣維持其獨特地位的空間。近期美國在安全方麵支持台灣的力度加大。除了對台大規模出售武器之外,還例行性地派軍艦和軍機穿行台灣海峽;美方高官出席台灣活動的頻率和層次也提升。台灣學者楊開煌指出:“外力,主要是美國霸權主義介入台灣政治的作為。美國的介入從以往的隱晦到現在的公然、公開,完全違背了行之百餘年的國際原則。”〔18〕蔡英文與民進黨則是“順坡上驢”,不僅將美國的支持視之為“護台”,而且看作、甚至將其操作為美國“支持蔡英文”,通過各種媒體、美國在台協會人員發言、學者評論等多種方式,在台灣社會民間散布與造就一個印象——美支持民進黨、支持蔡英文繼續執政。美國的目的,本質上是“加強台灣影響,避免一個友中的執政黨出現是美國戰略的需要”。〔19〕趙春山稱:“中美針對台灣此次大選進行的角力,美國顯然占了上風。”〔20〕因為所謂“中美對抗”,“讓蔡英文在這次選舉中成為自由、民主的捍衛者,民進黨成為中美對抗的受益者”。〔21〕

  3.“二合一”選舉中昭示出的若幹政治現象不利於兩岸關係。一是大陸被“一邊倒”地“汙名化”,成為台灣選舉中最被“汙名化”的一方。這次選舉是台灣曆次選舉中最為負麵選舉的一次,民進黨運用政權機器全麵“黑韓”、全麵“抹紅”韓國瑜,進而全麵“汙名化”中國大陸,運用香港“反修例風波”全麵“抹黑”“一國兩製”,大陸成為選舉中蔡英文與民進黨的主要“假想敵”。二是台灣輿情“一邊倒”地“挺蔡黑韓”,也“汙名化”兩岸關係。不僅是平麵媒體,而且網絡更是“一邊倒”“揚蔡貶韓”,《中國時報》稱蔡英文與民進黨是台灣90%媒體、90%網絡的當權者,建立了黨、政、警、檢、法、媒“六位一體”的民進黨領導體製〔22〕,此說應該不虛。這樣“一邊倒”傾向的媒體,如何指望其在選舉中或選後能夠客觀公正地報導兩岸關係?!三是台灣社會幾乎“一邊倒”地“親美反中(陸)”。“親美”在台灣社會屬於政治正確,隨著蔡英文連任,選後台灣社會的“親美”還會呈現“加大化”趨勢,特別是在民進黨操作下選舉中的台灣社會輿情是“一邊倒”地反對“一國兩製”、反對統一,“迷失了自我的台灣媒體”,作為第四權“已經被高度的政治化”,諸多的媒體人也成為“特定政治立場的倡議者”,不僅“強化社會的極化與對立”,〔23〕而且在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與引發兩岸之間的對立中發揮了極壞的作用。四是選舉中盛行的民粹主義將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小的負麵影響。蘇永欽認為1月11日的投票,“實際上是兩種民粹主義對決”,投票結果是“保護主權”的民粹主義徹底擊潰“庶民經濟”的民粹主義。他進而指出:如果說民主已被化約為選舉,選舉則化約為選票,抽掉本來應該有的實質內容,就是民粹主義。特別是蔡英文當局選舉中煽動的民粹,更接近是組織一個“捍衛主權”的“十字軍”,重點隻在敵我意識凝聚。〔24〕選舉民粹主義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在於使選後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的回擺與調整事實上麵臨著她自身設置的障礙,因為選舉結果已經證明“台灣民眾把護主權看得比拚經濟重要”〔25〕,蔡英文當局難以調整政策來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難以推動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五是選舉造就的社會撕裂與亂象叢生,既衝擊所標榜“民主自由”的選舉文化,也難以在台灣內部形成發展與穩定兩岸關係的共識。台灣政論者評論蔡英文強力操作“亡國感”,打著“防衛性民主”旗號,實際上卻處處腐蝕了民主,更證明她對何謂民主其實根本一知半解,民主隻是她的虛假外形,威權才是她的真實血肉。如果說李登輝是“左手威權,右手民粹”,蔡英文是“民粹其外,威權其內”;李登輝的“左右”是統治策略,蔡英文的“內外”是統治本質。〔26〕“亡國感”容易販售,但難以開花結果。〔27〕當“亂”成為台灣社會常態,社會治理就更加困難;治理能力更加弱化,而且在公共政策上分歧的擴大化,特別是在兩岸政策上各方主張的南轅北轍,選後要尋求一個共識,談何容易!包括選後台灣政局中客觀存在的所謂“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特別是民進黨當局的“中央”與地方執政國民黨籍縣市長之間的矛盾,必然因為包括兩岸關係在內的各種因素而加劇,“這樣的內鬥空轉的情勢,將延續到2022年的六都及縣市議員選舉。〔28〕

  二、民進黨全麵執政下的政局演變將持續衝擊兩岸關係

  蔡英文連任,預示著未來4年台灣政局的演變總體上將繼續由民進黨主導,且“政權台獨化”有長期化的趨勢,國民黨雖不至於崩解,但所麵臨的分化與弱化的危機不小,反“獨”能力與意願都不足,數量不斷增長的青年族群可能被民進黨進一步操作成“抗中保台”的籌碼,鞏固與擴大“不統、拒統、反統”的社會基礎,深化拒絕“一國兩製”的“台灣國家化”意識,進而深刻地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1.民進黨的“一黨獨大”與“全麵執政”,且“政權台獨化”呈現“長期化”趨勢。應該說,“二合一”選舉結果並沒有改變台灣政黨政治中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黨博弈”、加上其它政黨“多黨競爭”的基本格局與特征。如從得票率看,國、民兩黨社會支持基礎相差不大,區域“立委”得票率,民進黨45.6%,國民黨40.57%,民進黨隻領先5個百分點,但因為是單一選區製、贏者通吃,民進黨卻是獲得46席,國民黨隻有22席,相差多達24席;政黨票“不分區”部分,民進黨是4811241票、得票率33.98%,國民黨是4722504票、得票率33.36%,兩者相差無幾,都獲得13席。國、民兩黨“不分區”得票占67%,其餘33%選票投給以台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為主的第三勢力。可見是“兩黨博弈”與“多黨競爭”基本格局。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在民進黨“一黨主導”下的“兩黨博弈”與“多黨競爭”,原因在:一是民進黨不僅在“立院”席次大大過半,而且掌握著行政權,形成“朝大野小”的民進黨“全麵執政”局麵;二是國民黨並不擅長於充當稱職的在野黨,即使已失去政權,其心態甚至還是執政黨心態,缺乏類似民進黨作為在野黨時候那樣進行“野蠻製衡”的幹勁;三是新登上台灣政治舞台的台灣民眾黨及其“立院”黨團成員,既無政治經驗,也缺乏在“立院”運作的體會,應是難有製衡力道;四是時代力量自成立以來一貫作為民進黨的側翼,加上人數偏少,難以對民進黨形成有力製衡;五是民進黨的執政風格不是表麵上的“謙卑、謙卑再謙卑”,而是“野蠻、野蠻還野蠻”,這樣,就會如同台灣媒體所評論:“台灣的選舉政治可能還在,民主政治卻走向崩壞和消亡!台獨民粹與綠色專製正雜糅成一具具可怕的怪胎,把台灣推向一條不歸路。”〔29〕

  2.國民黨慘敗後整合與團結困難,且麵臨分化與弱化危機,製衡“台獨”政權“能力短缺化”,至少在短期內難以對民進黨的“台獨”言行形成強有力的製約。短短一年多,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民進黨的氣勢因為種種原因被消失殆盡,台灣《聯合報》評論認為國民黨輸在“師心自用的領導人,陳腐的大佬文化,被壓抑的中壯世代,逾期失效的政治論述,庸懦當道的用人,對社會脈動的疏離”。〔30〕團結的國民黨未必一定能贏,何況國民黨與泛藍團結與整合一直存在問題。“九合一”大勝後,局勢對國民黨東山再起有利,但正是因為重新執政有望,從黨主席吳敦義到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到重新獲得國民黨黨員身份的郭台銘,都有意願出馬競選。國民黨內部整合不力與不斷延續的初選紛爭,不僅消耗合力,而且蹉跎歲月,等到韓國瑜初選出線又麵臨郭台銘“願賭不服輸”的紛爭,最終郭台銘雖棄選,也不代表就此整合成功,包括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參選。台灣政治評論人士黃年因此認為:“韓國瑜對內主要敗於王金平及郭台銘的窩裏反。”〔31〕

  韓國瑜雖是國民黨內強手,但個人道德形象不高,他的參選顛覆了國民黨黨內傳統政治文化,“社會上對於韓‘望不似人君’的憂慮在選舉中獲得確認”〔32〕,甚至被民進黨攻擊得“滿身瑕疵、德不配位”〔33〕。事實上,國民黨內不少既得利益階層對於韓競選心態相當矛盾:既希望通過韓競選,“下架民進黨”,又擔憂韓當選後個人政治利益“旁落”。台灣媒體人胡幼偉戲稱韓參選具有“終結藍色老派政治”的“工具性價值”,而這正是國民黨傳統政治人物擔心所在。台灣有評論者戲稱蔡英文連任,應該感謝“一位大姐與兩位大哥”,“大姐”就是香港的特首林鄭,“要是沒有反送中,台灣年輕人怎會有緊迫的亡國感,考完試就衝著回家投票”,兩位“大哥”是吳敦義與韓國瑜。〔34〕由於韓國瑜草根性特質、個人道德形象問題,加之國民黨缺乏黨魂與不團結的基因,甚至連表麵上團結都沒有,導致支持群中“精英藍”與“知識藍”及中間選民根本沒有投票回歸,這從韓在“精英藍”與“知識藍”及中間選民占多數比例的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大輸可見一斑。“知識藍未完全歸隊,中間選民很顯然也沒埋單”,“最後中間選民的確覺得芒果乾比較重要”。〔35〕當然,韓國瑜敗選,“並不代表韓國瑜庶民路線的失敗,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也並沒有消失,隻是‘討厭民進黨’最終仍不敵‘亡國感’”。〔36〕

  吳敦義辭去黨主席後,國民黨麵臨領導中心的重組、中壯世代挑戰老一代領導、草根階層對決精英階層、本土政治精英挑戰傳統政治精英及各方在兩岸政策上不同路線的紛爭等矛盾,特別是國民黨將繼續麵臨被民進黨持續追殺與分化甚至裂解的嚴重危機!但危機往往也是轉機,敗選可能讓國民黨世代交替提前進行,真正進行浴火重生,而國民黨重生,隻能主要依靠國民黨,“隻有國民黨革新自救,徹頭徹尾改變形象與戰鬥力才行。”〔37〕

  3.台灣社會主流意識“台獨有理化”與“統一有罪化”趨向將影響兩岸關係。在李登輝、陳水扁及蔡英文等“台獨”人物主政下,“台灣國家化”意識甚至“台獨”意識日益成為社會教育主流的內涵,加上“台獨政權”對於統派人物與統一主張的清剿,“台獨”法西斯盛行,導致台灣社會統一市場萎縮,由過去兩蔣時代“統一有理、台獨有罪”,演變到如今“有主張‘台獨’的自由”甚至“有推動‘台獨’的自由”,卻無“主張統一的自由”,未來很可能出現“台獨有理、統一有罪”的現象。蔡英文當局如果堅持蓄意打擊統派,不僅傷害台灣社會的民主自由,而且必然傷害兩岸關係。

  三、蔡英文連任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不樂觀

  盡管島內學術界對於蔡英文連任後兩岸政策走向存在分歧,甚至有人寄望蔡英文在第一任不肯做緩和兩岸關係的政策,在連任後可以做,希望蔡英文調整過去四年政策,向中間靠攏,向大陸靠攏。但實際上,蔡英文的連任,不僅使目前兩岸間的僵持局麵與緊張狀態難以消除,而且甚至可能會進一步惡化。2020年及未來4年台海形勢雖然總體應該可控,但出現局部惡化的可能性不小,為此,須做好應對最壞可能情況的準備。事實上,蔡連任後兩岸政治對抗的氛圍已經比較濃厚,如台灣《聯合報》社論就指出:“經過持續的抗中操作後,兩岸冷對抗的情勢更為險峻。”〔38〕應該說,台海麵臨的風險與挑戰將比往年更加凶險,未來走向甚至可能出現超過2007-2008年的“高危期”。主因在:

  1.蔡英文當局兩岸政治路線的進一步“強硬化”。選舉過程中,蔡英文“儼然成為能夠守望台灣、護衛民主價值的信賴人物”。〔39〕蔡英文的高票連任,似乎“證明她打了一年多的反中抗中恐懼牌,確實打動了多數民心。”〔40〕雖然有識之士都知曉蔡英文隻是“贏在仇中反中的民間情緒,而絕非贏在其兩岸政策的正確,亦非勝在其民主、法治、經濟等治理績效”。〔41〕但蔡英文到底是如何解讀她的連任成功原因呢?勝選後蔡要求大陸對台政策向其靠攏與妥協等說辭及其表現應該已經昭示了她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蔡英文“從勝選感言到國際媒體專訪”,在“不斷用兩個關鍵詞解釋選舉結果到意義:主權和民主”,而“整個選舉隻有一個主旋律,就是高亢到‘芒果乾’,用來進行恐懼動員到主權牌”。〔42〕蔡英文之所以在連任後如此肆意妄為,其中原因主要有:一是蔡個人的“理念型台獨”主張使然。雖然過去4年蔡英文並沒有把“台獨”理念掛在嘴上,也不像陳水扁般地高喊“台獨”口號,但卻是通過手中掌握的執政權與立法權,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貫徹在了各項政策舉措中,搞“台獨”是隻做不說。到了第二任期內,蔡英文已沒有選舉連任壓力,可能進一步實施其“理念台獨”,為了“曆史定位”而放手一搏。二是蔡英文產生其勝選原因的誤判,甚至已將勝選誤判為台灣社會多數民意支持她4年來的兩岸政策路線,受到勝選連任的鼓舞,進而認為她代表了台灣多數民意,可以在“高民意支持”的幌子下,續推“台獨”路線甚至是“激進台獨”路線。三是“獨派”勢力成為蔡重要的社會支持基礎。包括蔡副手賴清德都自認其自身是“台獨工作者”,是極端“獨派”。在“獨派”支持下,蔡英文當局會不會誤判形勢、鋌而走險?四是支持蔡英文連任的不少青年人所傾向的“不統”、“拒統”與“反統”,可能被蔡英文當局理解為支持她的“天然獨”,從而蔡當局繼續排斥“九二共識”,甚至持續踏上對抗大陸的不歸路,在兩岸政策上開展“抗陸脫鉤”、“實質台獨”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兩岸交流將持續被嚴格管控,持續推動“台獨”政策的落實與深化,甚至不排除走向“急獨”、挑戰大陸底線。台灣評論者就擔憂“民進黨的大勝將會增強新政府對反中抗中策略的信心,沿用過往反中親美的對外政策”。〔43〕

  2.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路線的進一步“台獨化”。2020年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上主要動向可能在:一是公開以“一邊一國”定位兩岸。選舉前後,蔡已不止一次地稱呼大陸為“中國”,不再是以往的“中國大陸”、“大陸”或“對岸”、“中共”,自稱“台灣”或“我們的國家—中華民國台灣”。二是以“守護台灣主權”為名對抗大陸、“以武拒統”、“以武謀獨”。不僅在選舉中主打“反中牌”,而且在2020年1月11日投票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蔡英文就公開表示連任後依然強調“繼續加強國家安全的作為,守護我們的主權”,聲稱:“台灣人民用選票,選擇讓民主進步黨繼續執政,並且維持國會的多數。這樣的結果代表,在過去四年,執政團隊和立法院黨團,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因而可預料,未來4年蔡英文都將以大陸為對抗對象,“以武拒統”甚至“以武謀獨”,提出了“持續強化民主防衛機製,並且建立足以保衛台海安全的國防力量”,以此作為“投靠美國”的資本與籌碼。三是以“反滲透”為名謀求“兩岸脫鉤”。《反滲透法》立法,不僅有助於民進黨選舉,而且嚴重管控兩岸交流,台媒稱:“影響之惡劣難以估計”,“形同將兩岸關係的發展階段,直接推回戒嚴時期”,“這部法案若真的拿來毫無節製地推行下去,兩岸互動將萎縮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形同在台灣築起一道新的天塹。”而這正是民進黨所追求的“兩岸脫鉤”目標。四是以“‘中華民國台灣’是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員”身份對美“一邊倒”,並謀求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基於回饋美在大選中的力挺與抗衡大陸的需要,對美“一邊倒”將是蔡英文當局的必然選擇,主動成為籌碼、充當美遏製大陸“急先鋒”,不斷升級台美政治、經濟、軍事與安全關係。五是蔡英文當局夥同“獨派”勢力推動“類法理台獨”活動。蔡連任對“台獨”勢力是一個巨大鼓舞,未來不排除由“台獨”勢力挑頭、蔡當局幕後支持推動“類法理台獨”的各種可能舉動,蓄意踩踏與挑釁大陸對台政策底線。

  3.國民黨製衡與反對“台獨”政策立場與能力的“空心化”。挑戰蔡英文失利後,黨主席吳敦義辭職,國民黨內部勢必出現新一輪圍繞黨主席職位的權力鬥爭,內鬥、分裂、分化與弱化也將是大概率事件,不僅無力抗衡民進黨的“台獨”路線與政策,而且可能失去製衡民進黨推動“台獨”政策的意願,因為事實上,國民黨自身也麵臨著不同的路線鬥爭。選後,已經有若幹人士將國民黨的敗選歸咎於兩岸政策路線的失敗,甚至歸咎於因為堅持了“九二共識”而不如民進黨“愛台灣”,提出“走蔡英文路線”這一錯誤主張,歸咎於“中國國民黨”的名稱,再度提出改名為“台灣國民黨”,至少是去掉“中國”兩字,隻叫“國民黨”。值得肯定的是,國民黨內也有諸多如蕭旭岑所強調的主張:“國民黨的價值,是比民進黨更明確堅定的‘中華民國派’,更中道、更包容,在國家路線上更均衡,更能同時維持美國、日本、大陸的關係,這是國民黨不能拋棄的價值與路線。即使年輕人一時接受了蔡英文的惡意操作,那不代表未來國民黨沒有重新說服年輕人的可能性。”“九二共識”是“搖籃”,“保護著裏頭的嬰兒(中華民國)。如今隻因為蔡英文對這個搖籃潑髒水、抹汙泥,我們就要丟棄這個搖籃,連裏頭的嬰兒也丟棄了嗎?”〔44〕無論如何,當國民黨內部忙於兩岸政治路線紛爭的情況下,對於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台獨”政策的製衡力道顯然是不足的。

  4.美國特朗普政府利用蔡英文當局“台獨牌”的“極大化”。在美國全麵遏製中國大陸發展的戰略大背景下,美國的“台灣牌”是無本買賣,隻會提升,不會停歇。美國力挺蔡英文連任後,可能甚至一定持續地要求蔡英文在一係列問題上“選邊站隊”,包括可能進行的中美的科技戰、網絡戰、金融戰等領域中選邊,包括南海問題上,美方可能要求蔡英文當局全麵地配合美國的南海政策,包括支持航行自由、飛越自由等,甚至要求台灣軍隊與美軍在南海聯合軍演、美軍提出運用太平島來作為對抗解放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等。特別是,特朗普政府的“台灣牌”與蔡英文當局主動投靠美國而揮舞“美國牌”,兩張“牌”的互相拉抬,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內官員理性聲音下降、對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敏感性認知不足,從而使得台灣問題存在失控的可能性。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未來幾年大陸自身大事特別多,如果蔡英文當局與“台獨”勢力由此認為這是“台獨”的機會,有機可乘,認為大陸無暇他顧而在“台獨”道路上越走越遠,鋌而走險,那麽“急獨”可能就是“急統”!因為在蔡英文當局的“台獨”冒進與美國不斷支持“台獨”驅動下,中國大陸就將不得已地采取非常的手段來遏製與打擊“台獨”分裂活動,以捍衛國家主權。

  注釋:

  〔1〕高永光:“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兩岸因素與美國因素”,《第六屆兩岸智庫論壇——把握時代機遇、共謀和平發展》(論文集),第198頁,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全國台灣研究會等共同主辦,2019年10月。

  〔2〕丁仁方:“香港‘反修例運動’對台灣大選與兩岸關係的衝擊”,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第十屆兩岸關係前瞻研討會》(論文集),第10-11頁,2019年9月27日。

  〔3〕陳朝平:“內鬥新焦點,地方抗中央”,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8版。

  〔4〕社論:“蔡英文藉亡國感取勝,但內政恐更形棘手”,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版。

  〔5〕社論:“蔡英文藉亡國感取勝,但內政恐更形棘手”,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版。

  〔6〕林敬殷:“陸港因素,拉大輸贏差距”,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3版。

  〔7〕邱師儀:“年輕選票的江山”,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8〕劉瑞華:“世代差異:一場反動的選舉”,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3日,A12版。

  〔9〕楊開煌:“對兩岸變局的觀察”,台灣《觀察》月刊,2019年第9期,第16頁。

  〔10〕社論:“蔡英文藉亡國感取勝,但內政恐更形棘手”,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版。

  〔11〕“黑白集:這些裂痕如何弭平”,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版。

  〔12〕顧正禧:“260萬的距離:世代之爭與分裂社會”,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5日,A12版。

  〔13〕楊泰順:“兩個世界的台灣”,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14〕小笠原欣幸:“台灣總統選舉的外部因素”,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召開《第10屆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0頁,2019年7月29日。

  〔15〕小笠原欣幸:“台灣總統選舉的外部因素”,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召開《第10屆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1頁,2019年7月29日。

  〔16〕小笠原欣幸:“台灣總統選舉的外部因素”,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召開《第10屆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2頁,2019年7月29日。

  〔17〕小笠原欣幸:“台灣總統選舉的外部因素”,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召開《第10屆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4頁,2019年7月29日。

  〔18〕楊開煌:“對兩岸變局的觀察”,台灣《觀察》月刊,2019年第9期,第16頁。

  〔19〕楊渡:“這不隻是一場台灣的選舉”,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8版。

  〔20〕趙春山:“因應兩岸形勢,發球權在誰之手”,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3日,A13版。

  〔21〕劉容生:“蔡韓之戰:兩國、兩岸、兩代”,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5日,A12版。

  〔22〕社論:“莫讓台灣民主登上屍速列車”,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9版。

  〔23〕遊清鑫:“三大問題影響台灣未來”,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24〕蘇永欽:“告別民粹、深化民主”,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9日,A12版。

  〔25〕翁履中:“國民黨打掉重練吧”,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3日,A13版。

  〔26〕王健壯:“台灣從此將進入威權民粹年代”,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27〕社論:“蔡英文藉亡國感取勝,但內政恐更形棘手”,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版。

  〔28〕陳朝平:“內鬥新焦點,地方抗中央”,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8版。

  〔29〕社論:“莫讓台灣民主登上屍速列車”,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9版。

  〔30〕社論:“沒有生根及成長欲望的國民黨如何再起”,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3日,A2版。

  〔31〕黃年:“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啟示”,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19版。

  〔32〕邱師儀:“年輕選票的江山”,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33〕王尚智:“成也韓國瑜,敗也韓國瑜”,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8版。

  〔34〕鄭自隆:“給勝選的民進黨澆一盆冷水”,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4日,A13版。

  〔35〕邱師儀:“年輕選票的江山”,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36〕陳洛薇、劉宛琳:“韓吞敗,輸在綠2助選員”,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版。

  〔37〕社論:“沒有生根及成長欲望的國民黨如何再起”,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3日,A2版。

  〔38〕社論:“勿用主權掩蓋新威權,窒息台灣民主”,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22日,A2版。

  〔39〕王尚智:“成也韓國瑜,敗也韓國瑜”,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8版。

  〔40〕王健壯:“台灣從此將進入威權民粹年代”,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20版。

  〔41〕黃年:“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啟示”,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2日,A19版。

  〔42〕社論:“勿用主權掩蓋新威權,窒息台灣民主”,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22日,A2版。

  〔43〕陳朝平:“內鬥新焦點,地方抗中央”,台灣《中國時報》,2020年1月12日,A18版。

  〔44〕蕭旭岑:“國民黨不能輸掉價值”,台灣《聯合報》,2020年1月15日,A13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3月號,總第267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