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國民黨大陸政策的危機與轉機

(2020-03-29 23:36:06) 下一個


2020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兩項選舉都輸

  中評社╱題:國民黨大陸政策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黃清賢(天津);原國民黨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現為南開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國民黨隻要把握“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以及“九二共識”的兩岸內部矛盾調和特質,不要將“內部”的兩岸關係,異化成為“外部”的國與國關係,則就能站穩既具台灣主體性,又不會流於獨台、華獨、台獨危險的兩岸定位,與中國大陸繼續平等、尊嚴地互動。

  總之,所謂的台灣主體性絕對不是“反中”的台獨、讓人民陷入危機中,而是做一個可以安居樂業、有生活自信與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主體;為此,國民黨應該接地氣地把握與宣傳“九二共識”,不要因曆史遺緒或外力的挑撥誤將大陸當作敵人,而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上,將對岸視為兄弟或家人,則台灣主體性才能真正實現,兩岸關係才能真正地長治久安,共創屬於兩岸人民幸福的新時代。

  一、主題意識

  台灣2020年大選結果揭曉後,中國國民黨因為總統大位與立院多數的兩項選舉皆輸,黨內竟對以往兩岸關係的強項,也就是能與大陸互動的“九二共識”產生懷疑,甚至主張拋棄“九二共識”,誤以為民進黨大舉獲勝是因為力舉“抗中保台”大旗。民進黨是由於存在“台獨黨綱”,無法與大陸互動而需“反中”,可是集體焦慮的國民黨卻不思闡明其兩岸優勢,迷思於搶“反中”大纛,使得未來發展陷入危機。

  國民黨雖然敗選,但總統選舉還有552萬票、38.6%得票率,不分區立委也有472萬票、33.4%的得票率,區域立委選舉更有563萬票、40.6%的得票率,亦即除了多黨競爭的不分區立委選舉外,主要是兩黨競爭時的得票率仍有大約40%的比例。如果說“九二共識”不得人心,兩岸和平與發展不被重視,那麽這四成選民為何不投給高呼“抗中保台”的民進黨?所以國民黨應該好好想想,自己相對於其他政黨的品牌優勢是什麽,找回自己在政治競爭市場的正確定位。

  事實上,國民黨由於這些年來的兩岸定位偏移,對“一個中國”失去操之在我論述的主觀信心與客觀能力,讓原本的“大陸政策”逐漸轉化為“兩岸政策”,也弱化了處理兩岸關係的優勢。因此本文將回顧國民黨自2000年以來的大陸政策變遷,亦即首度在野、再次執政、再度在野的兩岸關係主張,瞭解其來龍去脈,接著分析國民黨大陸政策的錯誤迷思與認知誤區,然後指出國民黨化大陸政策危機為轉機之道。

  二、首度在野的大陸政策

  國民黨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失利,2004年仍未能奪回總統大位,但因民進黨讓兩岸漸入險境,因此也造就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展現優勢地位的機會,其兩岸政策的裏程碑,可謂是2005年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內容。

  回顧當時的環境,正是首次執政的民進黨陳水扁總統,陸續在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2003年推動“催生新憲法”、2004年進行“公民投票”,中國大陸則在2005年出台“反分裂國家法”反製,使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氣氛緊張。

  此時,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前往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進行和平之旅,在2005年4月於北京與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這是時隔一甲子,亦即繼1945年10月的蔣中正與毛澤東在重慶會談後,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進行的會談。兩黨會談後,共同發布新聞公報,揭示雙方基於“正視現實,開創未來”,達成三項體認、五項願景。

  三項體認包括:

  (一)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是兩黨共同主張。

  (二)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往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有助於消弭隔閡,增進互信,累積共識。

  (三)和平與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潮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

  至於五項願景則是:

  (一)促進盡速恢複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

  (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三)促進兩岸經濟全麵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製。

  (四)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空間的問題。

  (五)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上述的三項體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建立兩岸關係良性互動的最重要基礎,“促進兩岸交流,發揚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國共兩黨對於兩岸互動的重要認知。

  在五項願景的部分,“兩岸談判”是國民黨自1990年9月,為了處理偷渡客的遣返問題,兩岸政府委托紅十字組織簽署《金門協議》後,一直推動的大陸政策;“兩岸經濟合作機製”包括三通直航、投資保障、產業合作,乃至於希望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等,都是國民黨陸續推動的大陸政策重點。

  “參與國際空間”是在1995年的“江八點”與“李六條”曾經涉及,國共兩黨在2005年實際提到,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活動的問題,也就是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因此後來能夠以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身分與會,創造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機會,正是國民黨大陸政策發揮的成果。

  “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則為國共兩黨增加互動機會,建立有效解決兩岸人民問題的溝通橋梁,亦即開展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所以也就有後續的“黨務人員交流”、“國共論壇”等,突顯了國民黨相對於民進黨,有能力造福台灣人民的大陸政策優勢。

  至於“和平協議”可謂是當時最具意義,但迄今無法有效推進的願景。其中提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製,避免兩岸軍事衝突;這些對於兩岸尤其台灣而言,正是重中之重,可惜由於兩岸過往的敵對曆史情結,以及當代的主權對抗糾葛,和平協議淹沒在抹紅的政治口水中。

  無論如何,這五項願景是建基於三項體認之上,而三項體認又是源自於“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因此大陸才會有“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難以撼動的說法,這也是國民黨有能力與對岸互動、為台灣民眾謀福利的關鍵。

  三、再度執政的大陸政策

  2008年的台灣大選再次政黨輪替,擔任總統的馬英九在2009年兼任國民黨主席,2012年、2013年繼續連任總統、黨主席;連胡會時發布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仍是馬英九主政時的國民黨大陸政策脈絡。由於迷思於選舉少碰兩岸政治敏感議題,因此大陸政策也在逐漸變遷中;如果從五項願景的項目觀之,國民黨的大陸政策變遷有所進展,但也有所退縮。

  “兩岸談判”在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後,中斷十年的海基會、海協會製度化溝通協商管道,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旋即恢複,兩岸協議陸續簽署。同年6月在北京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等二項協議;11月則在台北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等四項協議。

  兩岸協議總計從2008年6月至2015年8月,海基會與海協會高層的十一次會麵,共簽署23項協議,一口氣將1995年到2007年缺少的“兩岸談判”,補課式地結出豐碩成果。

  在協議的積極簽署下,“兩岸經濟合作機製”出現快速發展,不隻在2008年後全麵、直接、雙向“三通”,簽署23項協議,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等措施,而且2010年曆經1月、3月、6月的三次正式協商,十次以上的各種形式溝通,6月29日在重慶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可惜2014年3月發生太陽花學運,讓2013年6月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法施行,連帶影響兩岸貨物貿易的簽署,使得補足ECFA完整的“兩岸經濟合作機製”成果不能展現。

  “參與國際空間”則由於兩岸關係的良好互動,因此開啟了國際組織參與的諸多成效,包括納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衛生條例》(IHR)運作,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政府采購協定》(GPA)。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至2016年間,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以Chinese Taipei名義、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理事會主席則於2013年邀請交通部民航局長,以貴賓身分出席第38屆大會。這些都是國民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以正確的大陸政策展現亮麗成果。

  “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則從2005年後就開始開花結果,以“國共論壇”為例,2006年4月在北京舉辦第一屆“國共經貿論壇”,2006年10月在海南博鼇舉辦“兩岸農業合作論壇”,2007年4月在北京舉辦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後續在馬英九任內也都以“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名舉辦,直至2015年5月,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在上海參加了第十屆論壇後才改變名稱。事實上,這些也都是由於“九二共識”的基礎,國共才能透過定期溝通平台,有機會在平台上為兩岸民眾創造經貿與文化的發展機會,並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相對於前述兩岸關係的進展,“和平協議”的爭議曆程卻看出國民黨大陸政策的退縮;也就是對於“和平協議”,不但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鋪天蓋地抹紅,連國民黨都有人對此存疑,顯現國民黨對於大陸政策的信心與論述不足。

  當時是馬英九在競選連任總統前的2011年10月,提出未來十年內不排除與對岸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結果在台灣內外各界壓力之下,基於對選情的判斷,並未進一步闡釋,而是提出了大陸政策往兩岸政策偏向的“十大保證”:

  (一)一個架構:“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

  (二)兩個前提:在台灣民意達成高度共識及兩岸累積足夠互信的前提下,才有推動商簽和平協議的可能。

  (三)三個原則: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之下審酌推動,談判前、後都必須讓國人瞭解政府的作為,務必做到盡可能的透明化。

  (四)四個確保:分別是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的獨立與完整、確保台灣的安全與繁榮、確保族群和諧與兩岸和平、確保永續環境與公義社會。

  這十項保證雖然提及“九二共識”,但內文說明時卻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且更強調指出,商簽“兩岸和平協議”不是為了要統一,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十分明確,因此政府不會與大陸談統一的問題。

  從“九二共識”需連結“一中各表”,到“不統、不獨、不武”,再到“不會與大陸談統一”,中國國民黨的黨務規章前言指出“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黨章第一條所說的“統一的國家”,“統一”已經逐漸從諱言到消失;隨著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鋪天蓋地論述“中國政策”之下,有“統一黨章”的國民黨竟也將“大陸政策”逐漸轉化成為“兩岸政策”。

  四、再度在野的大陸政策

  2016年1月的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失去國會多數席次,同日舉行的總統大選,國民黨一樣失去執政地位,這是國民黨首次在行政、立法部門完全在野。麵對如此窘境的國民黨,選出立法院前副院長洪秀柱擔任主席,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這時也出現機會,回歸符合中國國民黨黨章規範的“大陸政策”。

  在民進黨重新執政後造成兩岸麵臨動蕩風險之際,由於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所以已經完全在野的國民黨,仍有能力取代民進黨,繼續扮演維護兩岸和平、捍衛民眾權益的角色。

  因此,洪秀柱主席在2016年10月31日前往南京拜謁總理的中山陵後,接著轉往北京於11月1日下午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談,隔天再出席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國共論壇轉型,整合兩岸各界代表性人士舉辦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

  在“洪習會”上,習總書記指出,國共兩黨要對民族、曆史負責,堅定信心、勇於擔當,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鞏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堅決反對台獨,持續推動各類交流,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和親情,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洪主席也強調,為了兩岸人民的福祉,關於經濟發展、社會互動、文化的傳承創新、青年的前途開創等交流,以及台商、台生等權益保護,應該持續前進。但是,目前官方溝通管道阻絕,因此本黨責無旁貸地將協助民間,透過國共兩黨的溝通機製,解決相關問題,為爭取人民權益而竭盡心力。

  建立了上述繼續為兩岸民眾增進權益的共識後,“國共兩黨對話交流活動”在2016年12月23日於北京舉辦,會中就提出了具體的八項共同結論:

  (一)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加強交流互動,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

  (二)深化兩黨基層黨際交流。總結推廣基層黨際交流的成功經驗,改進創新交流形式,拓寬領域、豐富內容,深入基層,注重實效。

  (三)采取積極措施,為擴大兩岸青年和基層民眾交流提供更多便利條件。促進更多青年和基層民眾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

  (四)建立兩黨青年組織聯係溝通機製,促進兩岸青年深入交流,增進瞭解和建立感情。

  (五)研究完善相關政策,為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為有效協助。

  (六)積極支持認同“九二共識”的台灣有關縣市、鄉鎮和基層社團開展兩岸交流合作,發揮兩黨交流平台作用,增進民眾福祉。

  (七)推動兩岸農漁業、中小企業、旅遊業等交流合作,為行銷農漁產品及推廣旅遊產品等提供服務。

  (八)改進強化國共兩黨維護兩岸民眾權益工作機製,加強中共中央台辦與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的定期溝通交流,積極維護兩岸投資者的正當權益,協助解決台資企業、陸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維護兩岸婚姻家庭的正當權益,妥善處理兩岸同胞往來及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事實上,居於完全在野劣勢的國民黨,卻能平等、尊嚴地與對岸建立上述共同結論與成果,皆是基於“中華民國憲法”,堅持了“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與對岸進行良性互動,盡力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爭取台灣民眾的權益。

  至於“和平協議”的議題,更是洪秀柱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最具前瞻性,卻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主張。依據2016年9月4日通過的政策綱領,內容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製度化角色,確保台灣人民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政綱主張並非直接的“推動結束兩岸法理內戰、簽署和平協議”,而是要積極探討“可能性”。換言之,探討兩岸要不要和平協議結束敵對狀態,如果要,探討其可能性;如果有可能性,進而可由淺入深地探討其相關內容等......一步步探討和平協議,建立互信,而非要立即推動簽署。

  不過,上述主張還是遭到許多政治勢力有意或無意的誤解,尤其以沒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質疑其失去台灣主體性。但平心而論,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抹紅“和平協議”實屬必然,可是有“統一黨章”的國民黨若也隨之起舞,其大陸政策就已出現危機。

  由於後續在2017年接任國民黨主席的吳敦義,一再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因此政綱也被修改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其中特別強調“一中各表”與“不統、不獨、不武”。

  至此,國民黨又將“大陸政策”偏向“兩岸政策”,所以兩岸領導人會麵、國共論壇,或是“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乃至於“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以及“國共兩黨對話交流活動”,迄今都不再出現,國民黨已然無法積極扮演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爭取台灣民眾權益的角色。

  五、國民黨的焦慮與迷思

  國民黨原本夾著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選舉大勝餘威,縣市長席次從6席增加到15席,當選議員總數也以394席淩駕民進黨的238席,席次率以43.2%遠大於民進黨的26.1%,想依據“選舉花車”效應,一路奪回2020年的總統大位與立委多數席次。

  可是選舉結果大失所望,黨內紛紛想找出大起大落的敗選原因,黨中央的選舉輔選工作初步檢討報告也洋洋灑灑地羅列七大點,包括討厭民進黨終不敵亡國感、兩岸論述未能掌握話語權、惡質網軍帶領風向、選戰策略選擇失誤、黨內矛盾不團結、不分區名單未能符合外界期待、本黨不受青年選民青睞。

  在這些敗選因素中,兩岸論述成為黨內主要檢討矛頭;但誠如上所列,黨內團結、組織形象、候選人特質、選戰策略、輿論壟斷等也都是問題,兩岸論述隻是其中原因之一。可是深入思考,兩岸論述確實是關鍵,因為失去正確的兩岸定位,無力說明大陸政策,不願深化九二共識、展現國民黨有能力執政維護兩岸和平的優勢,所以不敵“亡國感”、網軍能帶風向,選戰策略錯誤,黨內無法團結,青年也不會喜歡。

  但若批判“九二共識”不合時宜,主張參考民進黨經驗,擬定國民黨版本的“新台灣前途決議文”,以“民主保台”為主軸,淡化現有“九二共識”;或是主張下架已經被汙名化的“九二共識”,改名為“台灣國民黨”;甚至主張“一中兩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是“一中各表”的兩個獨立國家,則檢討兩岸論述的方向不但錯誤,而且麵臨最大危機。

  基本上,從前述的國民黨大陸政策變遷看來,黨內的錯誤迷思是其來有自。由於兩岸過往的敵對曆史情結,以及當代的主權對抗糾葛,相對於民進黨的1991年“台獨黨綱”與時俱進,從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到2019年以“中華民國台灣”論述台獨現狀時,國民黨卻愈來愈不敢提及“統一黨綱”,隻能夠繼續停留在2008年時強調“不統、不獨、不武”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結果就是失去兩岸論述的話語權,然後被置入“反中”思維後想拋棄“九二共識”,失去主導兩岸議題的優勢。

  “九二共識”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上,與大陸進行平等、尊嚴的互動,可以為台灣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但現在的國民黨內部有人沒有理解這樣的優勢,反而去跟民進黨去爭取對於大陸仇視的主導權。國民黨應該理解到,自己最大的優勢是能夠維持兩岸的和平,跟中國大陸良性互動,為台灣民眾爭取最大的生存權益。

  民進黨之所以要高舉“反中”的大旗,是由於其有“台獨黨綱”,沒有辦法跟中國大陸互動;如果拿掉台獨的神主牌,將造成其基本教義派與長年政治動員者的群起撻伐,掏空正當性而有瓦解的危機。因此,“去中國化”的民進黨愈來愈無力也不願理順兩岸關係,隻能進一步偏向美國、日本等國的印太戰略,造成台灣成為圍堵、對抗中國大陸的前沿,甚至如蔡英文所說的,“在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這對想要安居樂業的台灣民眾非常不利。

  國民黨絕對不能落入民進黨的思維邏輯以“國與國”的“兩國論”的外部關係,定位處理兩岸關係;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定位的兩岸關係,就是以“一個中國”為基礎的兩岸內部關係,不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零和對抗關係。所以,“九二共識”就是要處理兩岸這種內部關係,國民黨和共產黨、台灣和中國大陸即能以這種內部關係的共識,進行平等、尊嚴的交流與溝通,為兩岸人民謀求利益與解決問題。

  “九二共識”內容並不複雜,是1992年10月的香港會談中,海基會與海協會討論公證書查證、掛號函件查詢等協議時,針對“一個中國”的議題,各自提出了多項表述方案。其中,海基會提出的第八個方案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到了1992年11月,海協會回覆海基會時,告知“一個中國”議題的口頭表述要點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在事務性商談中,隻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接著,兩岸就繼續事務性議題的協商並簽署協議。

  因此,“九二共識”的成分包括謀求“國家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方麵強調“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也就是“一中各表”,大陸方麵則表示“事務性商談中,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換言之,“九二共識”重點不在於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前夕,當時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為了讓兩岸各自保有模糊空間以持續和解,在2000年4月28日首次提出的這個名詞;重點在於其中具有“統一”與“一中”的成分,國民黨如果想調整甚至拋棄“九二共識”,但又要與大陸繼續溝通與互動,維持處理兩岸關係能力的優勢,這二種成分勢必無法避開。

  國民黨的所謂改革者要深思,如果學習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抗中保台”,以“台灣國民黨”、“民主保台”、“一中兩國”與對岸進行了外部關係的主權議題衝撞,建立在台灣選舉政治中生存的正當性,則國民黨必將失去維護兩岸和平、建構溝通平台、創造台灣人民利益的最大優勢,那麽台灣人民為什麽不選擇有強烈本土台獨意識的民進黨,以確保“抗中保台”的純潔性與持續性?

  六、國民黨的大陸政策轉機

  雖然國民黨在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落敗,但仍有大約四成的民眾投給國民黨;他們在民進黨以“亡國感”大推“抗中保台”,在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被抹紅卻未有效反擊時,仍然願意將選票投給國民黨,可見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仍有支持者。

  因為在民進黨執政下,不但失去兩岸和平的風險愈來愈大,而且最為真實的庶民經濟並沒有提升質量。台灣麵臨的悶經濟需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基礎的“九二共識”,帶來兩岸的活水與發展,讓人進來、貨出去、發大財;而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造成陸客不來、ECFA可能停擺,還用“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可以違反人權的政治手段,限製兩岸交流,以虛無政治動員的“主權和民主”,取代實際民生經濟的生活收入與未來發展。

  基本上,台灣現在陷入民進黨主導的話語權,也就是以外部敵我矛盾的“國與國”關係、零和的主權對抗方式,處理屬於內部矛盾的兩岸關係。如果國民黨也邯鄲學步地拋棄“九二共識”,拋棄這個可以調和兩岸內部矛盾的共識,被民進黨帶向同樣邏輯,將中國大陸視為一個敵對的國家,則對有違反人權之虞的“國安五法”修法、“反滲透法”立法,自然無從反對,任何有利兩岸關係的舉措被抹紅也就理所當然。

  “九二共識”曾讓台灣的海基會與大陸的海協會,透過製度化的溝通管道,1993年5月24日在新加坡舉行辜振甫與汪道涵的會談、簽署4項協議,2008年6月13日之後舉行8次的江丙坤與陳雲林會談、簽署18項協議,以及2013年6月21日之後舉行3次的林中森與陳德銘會談、簽署5項協議,解決兩岸交流問題與增進兩岸人民權益。

  不僅處理事務性議題,“九二共識”也讓政治性敏感場合得以實現,讓兩岸政府部門主管,陸委會主委、國台辦主任可以在2014年2月11日後舉行4次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九二共識”更讓兩岸領導人,台灣的馬英九與大陸的習近平在新加坡進行會麵,兩岸這種高度政治性的平等、尊嚴互動,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做得到嗎?國民黨未來若是拋棄“九二共識”後還做得到嗎?

  相對於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國民黨應該依據“統一黨綱”,分析兩者優劣地告訴台灣人民,中國大陸與台灣在“中華民國憲法”基礎上,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中國”;“這個國家”麵臨當代特殊性,用民進黨的“國與國”的外部敵我關係不但無法解決兩岸問題,反而會徒增主權衝突風險,因此需要用“九二共識”這個調和內部矛盾關係的共識,累積更多善意和互信,讓兩岸和平得以維係,台灣才有發展空間。

  民進黨常常刻意誤導“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製”,“一國兩製”等於“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吞,因此國民黨的“九二共識”麵對民進黨的“亡國感”,毫無反擊能力。事實上,“九二共識”是兩岸互信的政治基礎,“一國兩製”是大陸對於兩岸統一後的政治設想,兩者的性質與內涵完全不同,“一國兩製”也未必等於台灣被並吞,但是民進黨為了簡化論述,有利選舉,讓自己的“台獨黨綱”有正當性,讓“中華民國台灣”異化、掏空中華民國,落實“去中國化”,當然要往這個邏輯方向推進。

  民進黨在2016年再度執政之後,如火如荼的“去中國化”,以及偏向印太戰略的“抗中”,讓兩岸關係一步一步走向險境;如今又在2020年的選舉靠“亡國感”獲勝,可能誤判情勢,認為挾817萬票、過半立院席次的民意支持,繼續配合美國成為對抗中國大陸的前線,兩岸關係愈來愈形險峻時,國民黨實應把握機會,依據“統一黨綱”原則,重拾大陸政策的本質與優勢,申明“九二共識”具有“和平共識”功能,尋求“兩岸和平發展製度化”的有效路徑,化危機為轉機。

  國民黨隻要把握“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以及“九二共識”的兩岸內部矛盾調和特質,不要將“內部”的兩岸關係,異化成為“外部”的國與國關係,則就能站穩既具台灣主體性,又不會流於獨台、華獨、台獨危險的兩岸定位,與中國大陸繼續平等、尊嚴地互動。這樣的重大價值在於不會讓大陸有聲音認為和平統一已經無望、鋌而走險地鼓吹非和平方式,更可為台灣人民爭取兩岸交流的紅利,營造台灣民眾支持國民黨重新執政的信心。

  相對民進黨逐步把台灣推向兩岸非和平對抗的前線,國民黨應該藉由“九二共識”,建立更多容易親近、利益均沾的兩岸交流平台,趁著中國大陸施行31條與26條惠台措施的契機,讓想要去大陸發展的人民有更多空間,讓年輕人在兩岸找到未來發展的市場,進而回頭帶動台灣庶民經濟的活絡榮景,也讓企業充分運用兩岸資源以壯大競爭力,則這就是國民黨能做、民進黨做不來、屬於國民黨重拾執政力量的最大利基。

  總之,所謂的台灣主體性絕對不是“反中”的台獨、讓人民陷入危機中,而是做一個可以安居樂業、有生活自信與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主體;為此,國民黨應該接地氣地把握與宣傳“九二共識”,不要因曆史遺緒或外力的挑撥誤將大陸當作敵人,而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上,將對岸視為兄弟或家人,則台灣主體性才能真正實現,兩岸關係才能真正地長治久安,共創屬於兩岸人民幸福的新時代。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3月號,總第267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