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社評:美伊關係緊張,安倍灰頭土臉

(2020-01-04 08:23:38)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評論員陳鴻斌)新年伊始,中東局勢就驟然趨緊。日前美軍通過導彈炸死了伊朗“革命衛隊”特種部隊“聖城旅”負責人蘇萊馬尼,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罕見地親自出麵表態,宣布“嚴厲的複仇等待著殺死蘇萊馬尼的‘罪犯’”,而伊朗的各級官員也紛紛釋放了信號:美國將為其“流氓冒險主義”的嚴重後果承擔責任。對此美國隨即在華盛頓和紐約實施了警戒。美伊雙方接下來將如何出手過招,引發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各國普遍呼籲雙方保持克製,不要使事態升級。

  如今最尷尬的無疑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伊朗總統魯哈尼剛結束對日本的訪問還不到兩周時間。與去年6月安倍訪問伊朗空手而歸一樣,此前安倍接待魯哈尼訪日,也被輿論廣泛視為是一次冒險的“走鋼絲。”因為安倍希望通過魯哈尼的訪問,為美伊之間傳話,當然更希望波詭雲譎的美伊關係能有所緩解。但這顯然是徒勞的,因為美伊雙方都根本不可能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讓步,而且也完全沒有這麽做的餘地。所以魯哈尼在結束了與安倍的會談後,沒有按照慣例舉行聯合記者會,此舉已多少顯示出該訪問的成果乏善可陳。但安倍為了顯示日本的存在感,況且又是伊朗方麵主動要求安排那次訪問,出於日本與伊朗關係的重要性,日本也無法拒絕,所以安倍隻能硬著頭皮接待了魯哈尼的訪問。在魯哈尼離開日本的當晚,安倍就與特朗普通了75分鍾的電話,詳盡通報了魯哈尼訪日的具體情況。但美伊關係隨後的發展事態,顯然是出乎安倍預料的。如此毫無預兆的美伊關係突然升級,無疑使安倍感到灰頭土臉。所以,在蘇萊馬尼被炸身亡後,日本政府遲遲未能做出正式反應。

  安倍之所以勉為其難地接待魯哈尼訪問,是因為伊朗以及波斯灣海上航線的安全與否,對日本至關重要。盡管從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以來,日本就一直在謀求實現石油進口多元化,但畢竟當今世界的主要石油出口國大多集中在海灣地區,所以目前日本的進口石油中,87%以上仍來自中東,平均每月有上百艘日本油輪經由波斯灣抵達日本。如果美伊交惡,波斯灣發生戰事,則日本的石油進口將麵臨難以想像的困境,而且成本將明顯提升。所以去年年中盡管特朗普一再呼籲各盟國加入美國的波斯灣護航行動,但日本這個重要的盟國卻並未參加,而是自行派遣海上自衛隊前往該地區護航,以便向伊朗表示並未加入美國針對伊朗的行動,伊朗當然對日本的這一決定表示理解。

  至於日本為何不參加美國為首的波斯灣護航行動,日本也早就向美國做了說明,美國也沒有明確反對日本這麽做。就在上月19日魯哈尼訪日前夕,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還給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打電話,再次說明日本的立場。

  盡管美國一再對伊朗極限施壓,並多次出台嚴厲的製裁措施,還悍然退出了《伊朗核協議》,但日本的跟進步伐卻非常遲緩,而且幅度也要小得多,因為日本無法承受完全斷絕與伊朗關係的巨大代價。早在1929年日本就與伊朗建交,戰後在日本經濟尚處於恢複時期,日本出光興產石油公司就開始大量進口伊朗的石油。1978年9月時任首相福田赳夫首次訪問了伊朗(去年6月安倍訪伊是41年後的第二次訪問),但幾個月後就爆發了伊朗革命,巴列維國王被推翻,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占領,66名外交官被扣押為人質,美國隨即凍結了伊朗在美國的所有資產,美伊關係由此中斷。2000年10月,時任伊朗總統哈泰咪訪問了日本,2008年時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與伊朗總統內賈德在意大利舉行了會談。2004年,日本石油企業打算拆巨資投標伊朗的阿紮德甘油田,後在美國的強烈反對下不得不作罷。2013年9月安倍首相與魯哈尼總統在聯大會議期間舉行了會談,此後兩人之間的這一會談定期舉行。2018年5月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後,美伊關係再度風緊雲急。對此伊朗也屢屢采取恢複濃縮鈾設施的舉動來予以回應。在美國呼籲盟國協同在波斯灣舉行護航行動後,為防止事態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麵,安倍於去年6月帶著巨大的壓力訪問了伊朗,會晤了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還與魯哈尼總統舉行了會談,但此後美伊關係並未出現任何緩解的跡象,表明安倍的訪問完全是無功而返。

  半年後安倍通過接待魯哈尼訪日,再度試圖調解美伊關係,但事實證明此舉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因此對美軍炸死蘇萊馬尼的反應,安倍政府也不得不反複斟酌,因為日本既不能得罪特朗普,但也不能因此就完全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予以支持。實際上從一開始安倍調解美伊關係的使命就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在彼此相互示強的美伊之間,根本沒有安倍的回旋餘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