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社評:美中在西太平洋互相包容真有那麽難?

(2019-01-22 20:07:50) 下一個

  中評社華盛頓1月22日電(評論員 餘東暉)2018年是美中關係轉折性的一年,已經持續40多年的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在美中迎來40周年之際,已經被對華競爭政策所取代,會否進一步向對華遏製政策演化,尚有待觀察,但“新冷戰”陰影確已悄然浮現。在此背景下,談論美中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互相包容,似乎不合時宜。

  然而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埃利奧特學院兼職教授保羅·希爾(Paul Heer)在《國家利益》網站上發表題為“重新思考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的長篇文章,呼籲華盛頓應該尋求緩和目前與北京的區域競爭趨勢,而是尋求與北京接觸的機會,以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地區力量平衡。

  2007年至2015年擔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東亞事務高級官員的希爾表示,長期以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政策框架一直是防止出現一個排他性的、充滿敵意的霸權。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宣稱中國在東亞“謀求取代美國”,從而實現“印太地區霸權”。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性,華盛頓必須在政策上保持其在該地區的霸權,這是特朗普政府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太”的核心。然而,希爾指出,這一政策“咒語”有兩個根本問題:第一,它錯誤地描述了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意圖;第二,美國想在西太平洋獨霸的戰略目標可能再也無法實現。

  已經好久沒有聽見這麽清醒的聲音了。在華府一片對中國喊打喊殺的喧囂中,美國外交學界的“對華接觸派”或“親華派”噤若寒蟬,有些“熊貓擁抱者”悄然轉身為“弑龍者”,主張繼續對華接觸者成為“少數派”。這“少數派”中就包括希爾。去年出版專著論述冷戰遏製戰略起源的希爾指出,當年提出對蘇聯遏製策略的美國戰略學家喬治·凱南也曾主張阻止中國影響力在東亞的上升,這與今天美國領導人的做法不謀而合。

  即便時至美中戰略競爭愈演愈烈的今日,華府多數學者依然承認,今日中國與昔日蘇聯非常不同,中國沒有謀求在全球建立與美國主導之體係對抗的另一套體係;中國並沒有輸出意識形態、政治製度以及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比蘇聯強大得多,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密切得多。美中關係之相互交織的程度也遠非當年的美蘇關係可比,然而美中之間的避險機製建設卻不如當年美蘇完備。這就是為什麽遏製中國論調在華府已經流行,但多數學者並不願意承認“新冷戰”若隱若現。

  盡管如此,美國應當以舉國之力應對“主要戰略競爭者”中國之崛起,已漸成美國從決策圈到學術界的共識。問題在於:第一,中國崛起了,它真有獨霸西太平洋的意圖和能力嗎?第二,美國想繼續獨霸西太平洋,可能嗎?所謂知己知彼,沒有對彼此意圖和能力的清楚評估,就不會有合適有效的策略。

  中國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過去70多年西太平洋地區逐漸形成的穩定而開放的秩序,崛起後的中國無疑希望擴大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讓西太平洋地區的秩序更符合自身的利益,因為這裏自古本來就是中國的勢力範圍,隻不過近代以來衰弱了。但是,中華民族的複興,絕不意味著中國要把美國排擠出西太平洋而獨霸一方,也不意味著中國會徹底顛覆讓自己受益良多的地區秩序。中方多次承認,樂見美國在太平洋事務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中方也認識到,無法以合理的代價實現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完全控製。

  對於台海、東海、南海的爭議,北京目前基本上還在默認“維持現狀”,北京近年來所謂“咄咄逼人”,基本上都是某一方先動了現狀,北京趁機進行強勢應對。美方一向標榜在主權爭議上不持立場,隻要這些爭議通過和平方式得以管控,美方沒有理由阻撓有關當事方處理解決問題。美方擔心的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壯大,北京領導人會否無限期容忍“維持現狀”,會否以武力解決問題?然而應對這種擔憂,美方究竟應當以對話接觸態度,通過對中國合法權益訴求的包容,促使各方尋求和平解決問題?還是以對華圍堵和遏製的敵對手法,以為這樣就能威懾北京不敢動武?顯然是前者更有可能達到美方希望看到的結果。

  我們認為,希爾對中國在東亞謀求影響力的判斷是準確的:中國希望能被承認作為東亞事實上的中央或該地區的主要力量,就像美國在西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優越性那樣,但中國幾乎沒有軍事冒險主義的需要或動機。然而隨著國力增強,北京會覺得有必要更自信地應對中國利益或安全麵臨的外部挑戰。中國是否願意接受和平的地區霸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認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試圖拒絕中國的這一選擇。美國試圖維持在西太平洋的獨霸地位會強化中國人的想法,即美國試圖通過保持中國的從屬地位來遏製中國,中國追求更具排他性的霸權由此可能成為美國“自我實現的預言”。

  事實上,美國維持在西太平洋的超霸地位,即便有心,亦已無力。西太平洋已然形成的地緣戰略格局是,中國是區域幾乎所有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市場機會,美國則是許多國家的安全保護者。幾乎所有小國都是在兩個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沒有人願意選邊。美國強力遏製中國的戰略不可能得到正常國家,包括美國盟友全力而無條件的支持。在美中國力對比此消彼長的今天,在距離美國本土萬裏之遙的不利地理背景中,美國要幹預地區危機,要為盟友提供真正有效的保護傘,已經不像二十年前那麽輕鬆自如,而且會越來越難。

  美國出錢出力出人保護地區安全,躲在保護傘下的盟友在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中“悶聲發大財”,在美國人看來心頭確實不是滋味,這就是為什麽特朗普要求盟友分擔防務安全負擔。但特朗普政府的這種要求,以及嫌棄美國得益不夠多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又令區域國家質疑美國對西太平洋地區承諾的堅定性與可靠性。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本身就在銷蝕美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動搖美國的區域超霸地位。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超霸地位是在“二戰”和“冷戰”特殊曆史時期形成的現實,但麵對中國快速崛起與美國相對衰落的新現實,美國是勉為其難地霸占四處露出的空缺,不讓有心發揮更大影響力的中國染指,還是主動與中國分享美國早就難以填補的空間,鼓勵中國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這有待於美國決策層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做出清醒冷靜的評估。硬要維持某些本來就越來越難以為繼的利益,效果適得其反,後果難以逆料。

  希爾說得好:華盛頓不應該以美國在東亞獨霸地位應永遠保持下去的過時假設和對中美雄心與實力的誤判為基礎,來對待與中國的競爭。華盛頓應該承認,戰略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絕對安全是不可能的。美國能夠也應該繼續在東亞發揮領導作用,但需要與中國分享領導作用。華盛頓應該尋求緩和目前與北京的區域競爭趨勢——這種競爭正走向破壞穩定、徒勞無功的“山中之王”遊戲,轉而尋求與北京接觸的機會,在本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力量平衡。這是艱巨的任務,但總比東亞軍備競賽或冷戰好。

  美中在西太平地區互相包容,本應不那麽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