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社評:中美關係緩和?真相或假像?

(2018-10-21 22:30:40)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評論員 彭念)就在彭斯的“鐵幕演說”吹響美國對華全麵“圍堵”的號角不久,美國接連釋放出一係列“緩和”信號。比如,美國財政部的最新報告未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美國防長馬蒂斯在與中國防長魏鳳和的會談中也表示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軍事關係。這一連串的“轉變”讓外界直呼中美關係出現緩和。

  然而,這到底是美國釋放的“煙霧彈”呢?還是美國真心實意的“求和”之舉?換言之,在麵對美國自相矛盾的政策信號時,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判?如何分辨其“真情”或“假意”?

  以此次中美關係的新動向為例,分析者們以美國財政部的報告及美國防長的講話作為證據,得出美國緩和中美關係的結論。乍一看,這一推理有理有據,似乎符合邏輯和事實。不過,倘若我們再來看美國B-52戰略轟炸機飛越南海,美國科考船(隸屬美國海軍)停靠台灣港口,我們似乎也可以得出美國並未緩和中美關係的結論。因此,對於事件的孤立驗證,而非聯係驗證,我們就很容易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從而不知所措。

  在麵對這些相互抵觸的政策信號時,我們需要“去其真偽”,從而避免誤判資訊、反饋錯誤信號,導致錯過緩和關係的有利時機。

  然而,如何“去其真偽”確實是一個難度頗大的複雜工程。至少,從目前來看,無論是政界、學界還是媒體對於特朗普政府的決策知之甚少。此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接受美國福布斯新聞網的采訪時就表達了類似的困惑,不僅中國,其他國家也對特朗普政府內部“到底誰能夠影響最終決策”一頭霧水。顯然,這種政策的不透明的確影響了外界對美國對華政策的理性判斷。

  盡管如此,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也並非“無跡可尋”。至少,一些基本的共識和方向性的判斷已經確定,比如中國已經是美國明確界定的“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對華政策全麵轉向製衡等。在這些基本框架下,中美關係的走向大致可以確定,隻是在這一範圍之內的局部調整需要仔細研判。

  毋容置疑,在當前美國對華全麵製衡的大背景下,中美關係的未來必然是競爭、甚至對抗增多,合作減少。換言之,競爭是主要方向,合作是次要方向。但競爭不可長期持續,需要時不時通過合作來控製競爭範圍和強度,以使競爭不失控。

  從這個意義上講,合作確實具有緩和雙邊關係的作用,但其實際效果不能被誇大。並且,合作所帶來的緩和作用還麵臨邊際效用衰減的困境。不僅如此,合作在很多時候還是下一波競爭來臨之間的“喘息”機會。

  此次美國財政部未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以及美國防長表達與中國軍方的合作意願都可視為美國尋求與中國合作的積極信號,但這並不必然導致中美關係緩和。實際上,美國財政部的這一表態並未改變美國在貿易戰中的對華施壓策略。不僅如此,美國還在積極推進與英歐日的貿易談判,試圖“抱團”擠壓中國。在這一情況下,美國的合作誠意值得嚴重懷疑。換言之,美國釋放的合作誠意不足,因而難以激發中國做出積極的反饋舉措。而美國則可以此為藉口,提升對華貿易施壓力度。屆時,中美關係不僅不會緩和,反而會進入競爭升級的不利境地。

  同樣的,馬蒂斯的“示好”言論確實為中美兩軍緩和緊張關係帶來希望,但卻麵臨諸多不利因素的幹擾。上文已經提及美軍近日在南海和台灣的一係列“挑釁”舉動。而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月初的報導,美國太平洋艦隊還有可能於下月在南海和台灣海峽舉行為期一周的軍事演習。由此可見,美軍根本就沒有放緩對華軍事威懾,相反還在升級威懾力度。此外,馬蒂斯也並未說明如何以及何時采取何種方式來與中國建立建設性軍事關係。這一係列不利和不確定因素的幹擾使得中美緩和軍事關係的前景堪憂。

  總體而言,美國近日釋放的積極信號仍難以緩和當前中美的緊張關係。如果美國真心實意地緩和對華關係,就需要控製其“挑釁”行為,並使合作的收益可預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