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大陸方麵或無“武統”政策,隻有“武統”壓力

(2018-09-19 20:53:11) 下一個

  中評社╱題:大陸方麵或無“武統”政策,隻有“武統”壓力 作者:鄭劍(北京),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作者指出,到目前為止,大陸方麵的確隻有“和統”政策,沒有“武統”政策。那麽,既然大陸方麵沒有“武統”政策,為何還要有武力的非戰爭手段運用?比如一段時間以來解放軍頻頻進行的軍機軍艦繞島巡航、軍演、航母過海峽等等,又是何意?這樣的舉措會不會抵消惠台政策、削弱爭取島內民心舉措的應有效果?因為假如大陸方麵不對台保持一定軍事壓力,“台獨”就會更加猖獗,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反而會逐步喪失。大陸方麵的“和統”政策歸根結底是建立在台灣“獨”不了、台灣問題拖不久、列強外敵拿不下、兩岸漸行漸近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大陸追求和平崛起、和平複興。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致力造福世界,立足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而動,與全世界和平協商,實現共同發展。這一點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人延續霸權,特朗普要重塑世界,立足“美國優先”,逆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而動,要全世界向他妥協讓步,讓美國重新強大起來。從道義上講,中國已經贏了。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理念同樣也體現在處理內政——台灣問題上,是為“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和統”政策。

  一、大陸方麵的“和統”政策沒有變

  在台灣問題上,大陸方麵“和平統一、一國兩製”政策始終沒有改變。包括繼續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這樣的政策,也沒有因為民進黨再次上台而進行根本調整。這一立場明確見諸於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和中共領導人有關政策宣示中。因為對於中華民族來講,一方麵,台灣問題必須解決,不能無限期拖下去;另方麵,台灣問題和平解決最有利,不到最後時刻不應放棄這個選項。武力統一,無論從國際環境、戰爭消耗、戰後治理,還是國家長期建設的大局看,都非上策。所以說,到目前為止,大陸方麵的確隻有“和統”政策,沒有“武統”政策。而假如大陸方麵已經改行“武統”政策的話,各項對台政策舉措就不會是現在這個麵貌,將可能是政治招撫、經濟製裁、外交圍剿、軍事封鎖、民間吸納等等唱主角,兩岸關係的總體態勢會與目前大相徑庭。

  那麽,既然大陸方麵沒有“武統”政策,為何還要有武力的非戰爭手段運用?比如一段時間以來解放軍頻頻進行的軍機軍艦繞島巡航、軍演、航母過海峽等等,又是何意?這樣的舉措會不會抵消惠台政策、削弱爭取島內民心舉措的應有效果?

  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認識。一方麵看,大陸的“和統”政策是真誠的。1979年1月1日,大陸發布《告台灣同胞書》,正式提出和平統一政策,此後更明確表述為“和平統一、一國兩製”大政方針並堅持迄今。1985年解放軍實施百萬大裁軍,特別撤銷了專司對台“武統”的福州軍區,裁撤了部署在攻台一線的陸軍第29軍等主力部隊。一直到民進黨再次執政前後的當下,大陸方麵還提出“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共圓中國夢”、“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旨在推進和平統一進程的主張,出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31條重大和平政策措施,不斷豐富著“和統”理論與實踐的內涵。其間,即便在李登輝暗“獨”執政中後期,公然拋出“兩國論”;陳水扁“台獨”冒險高危期,大肆推動“法理台獨”,大陸方麵也沒有輕易動武。2016年中,民進黨再次執政,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還處心積慮推動“軟性台獨”,持續不斷地向美國、日本等國輸誠,挾洋自重,但大陸方麵依然沒有輕啟戰端,還是給台灣人民認識“台獨”、轉變認識的機會。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是對台灣人民的和平誠意使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知道,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曆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曆史悲情心結…”“撫平心理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有耐心,更有信心。”(摘自2014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的談話)這是中華民族的寬宏大量精神的體現。而如果換成霸道的美國,早動手了!2017年9月19日,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首次演講中談及朝核問題時,即赤裸裸地宣稱,“沒有哪個國家有興趣看到這群罪犯(指朝鮮領導人)用核武器和導彈武裝自己。”“美國有很大的實力和耐心。但是如果被迫自衛或是保護盟國,我們就別無選擇了,隻能徹底摧毀朝鮮。火箭人(指金正恩)正在為自己和他的政權執行自殺任務。”這才是美式霸權主義風格。這種話中國人說不出口,更做不出來,尤其是對同為中國人的台灣同胞。

  但另方麵看,在軍事上,如果大陸在台海方向無所作為的話,反而有害和平。因為假如大陸方麵不對台保持一定軍事壓力,“台獨”就會更加猖獗,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反而會逐步喪失。島內曆次民調顯示,假如沒有武力的威懾,“台獨”的支持率會飆升。在可能造成島內部分民眾暫時的誤解和非武力不足以遏製“台獨”這個兩難選擇之間,大陸方麵隻能選擇後者。換言之,大陸方麵的“和統”政策歸根結底是建立在台灣“獨”不了、台灣問題拖不久、列強外敵拿不下、兩岸漸行漸近的基礎之上的。大陸方麵的對台武力運用,服從和服務於“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和統”政策而不是相反。值得指出的是,始自上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的開放政策,曾一度展示了這樣一種美好前景。

  二、“台獨”激發“武統”選項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隨著蘇聯解體、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威脅解除後,是“台獨”把解放軍本應防禦其他方向的龐大武力拉回到台灣方向的。隨之發生的解放軍對台戰備、演習、訓練、“繞島”等等,都是“台獨”惹的禍。

  遙想當年,新中國成立時,解放戰爭還沒有結束,大陸自然對台實行武力統一政策,準備一鼓作氣登上台灣島。解放台灣是整個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軍打到台灣島天經地義,是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更何況那個時候,台灣多數民眾希望解放軍早點打過來,他們已經不能容忍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反動統治了。但朝鮮戰爭爆發後,大陸方麵被迫調整軍事戰略,先朝鮮半島再台海方向,暫停了攻台準備。1955年大陸方麵提出“和平解放台灣”政策,後進一步調整為“和平統一”政策,並開始嚐試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一係列間接和直接的接觸和商談。在此期間,大陸方麵雖然沒有停止大舉攻台的準備,包括1956年4月成立專司攻台的福州軍區,但實際上並沒有作出大舉攻台的決策,還進一步減輕了全麵攻台的準備力度。當時,包括1958年炮擊金門時期,不但沒有奪占台灣本島的計畫,甚至也沒有拿下金門、馬祖列島的計畫。當時的“解放台灣”宣示,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政治攻勢而非實際行動。這一點與台灣方麵的軍事“反攻大陸”口號,有一定相似之處。進入1960年代,大陸的安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來自美國特別是蘇聯及其他方向軍事壓力驟然增大,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受到更多方麵的牽製,實質上被長期擱置下去了。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後,再次正式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製”政策,對台政策基調保持了“和統”的基本方向,至今未變。

  回顧來看,“武統”之所以沒有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實質選項,不但有外部威脅的牽製原因,其根本在於台灣當時沒有“獨立”的問題,或者說“台獨”還遠遠沒有成為氣候,同時還有對美政治鬥爭的需要,即反對美國分裂中國。1960年5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指出,“對於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要逐步地創造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摘自楊親華、王明鑒《毛澤東與對台工作》,載於人民網“領袖人物資料庫”)設想一下,假如海峽兩岸都如老一代人那樣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追求和平統一的目標並積極踐行這個目標,“武統”將始終保持作為大陸實際選項之外的政策的勢頭。

  但是,李登輝上台後,明統實“獨”,暗中縱容、支持、鼓動“台獨”,直至走到前台鼓吹“兩國論”,造成島內“台獨”猖獗,直至主張“台獨”的民進黨2000年上台執政並推行分裂路線,釀成第一次“台獨”與政權結合的大冒險——“激進台獨”冒險。在此情況下,兩岸之間以往那種隻有何時統一的問題、沒有謀求分裂的問題的局麵結束了,分裂的可能性產生了。而大陸方麵製止“台獨”分裂的唯一可靠手段隻有武力,沒有其他選擇餘地,目前亦如此。故從此以後,以往針對島內拒統勢力的相對虛一些的軍事準備,被“以武反獨、以武止獨”的實實在在的武力準備及非戰爭運用所替代。也可以這樣說,到目前為止,“台獨”之所以沒有得逞,根本原因在大陸的武力威懾;分裂勢力之所以更加無望,根本原因在大陸武力的快速發展;外部幹預之所以沒能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根本原因也在於解放軍這支強大軍隊的存在。既然形形色色的暗“獨”和明“獨”勢力不想讓兩岸人民過和平安定的日子,大陸方麵在軍事上必須有所準備和展示。正如解放軍發言人就“繞島巡航”等問題所聲明的,“如果‘台獨’勢力繼續肆意妄為,我們還將進一步采取行動。”這不是虛張聲勢,是紮紮實實的警示!這一警示意味著:假如“和統”的趨勢被逆轉的話,未來就不會有“和統”了。還是那句老話,“台獨”意味著戰爭,分裂沒有和平。

  這些年來,特別是民進黨再次執政,第二次“台獨”與政權結合的大冒險——“軟性台獨”冒險後,大陸內部對台“武統”的輿論不斷上升,民調支持度一度超過9成,大量海外華僑華人也提出了“武統”的要求。輿論的這種變化,首先是因為“台獨”的冥頑不化和猖狂,人們要求予以懲戒;其次是質疑大陸對台“軟”的一手及其相關政策措施的效果,人們紛紛發出疑問:既然一係列爭取台灣民心的懷柔政策效果不彰,是不是應該檢討“和統”政策是否現實可行?既然“台獨”執迷不悟,為什麽不用武力當頭棒喝?既然台灣問題牽涉祖國大陸那麽多資源和時間,為什麽不來一次“短痛”以免長痛?既然中華民族如此接近偉大複興的目標,為什麽還要容忍“台獨”長期作亂?“台獨”要分裂中國,中國要實現複興,“台獨”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敵我矛盾,不是人民內部矛盾。很多人引用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法批判>導言》中的名言說明“武統”的必要性:“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有人發出疑問: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的“第一個100年”已近在咫尺、“第二個100年”業已曆曆在目的今天,難道還要對“台獨”繼續容忍下去嗎?借用毛主席當年親自撰寫的《將革命進行到底》雄文的句式:難道被迫進行了如此長期“和統”的中國人民,還應該對於這些冥頑不化的“台獨”分子表示親愛溫柔,而不加以徹底消滅和驅逐嗎?

  三、“武統”的壓力逆轉“和統”政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台獨”有多麽囂張,“武統”的壓力就會有多麽強大;台灣問題拖的時間有多長,不計一切手段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的呼聲也會有多大。一方麵是全民族對偉大複興宏偉目標的熾熱追求,一方麵是沒有統一便沒有複興的必然邏輯;一方麵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加大對華遏製的戰略力度,一方麵是台灣當局見縫插針竭力配合;一方麵是“台獨”勢力冥頑不化執意“脫華入美(日)”,一方麵是大陸人民越來越不能容忍形形色色的“台獨”行徑;一方麵是盡快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一方麵是台灣當局沒有跳脫“台獨”或“拒統”的思維窠臼……在正反兩方麵力量的相互作用下,目前的“和統”政策方向完全有可能被逆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大陸輿論對台灣問題特別是“台獨”的忍耐力在持續下降!那麽臨界點在哪裏?

  從《反分裂國家法》中關於非和平手段適用條件的條款看,目前有四個值得高度關注的觀察點:第一個是台灣當局推動“台獨”冒險重大舉措,包括製造“台獨”重大事變。不一定是直接宣布“獨立建國”、“製憲立國”、“修憲改國”,也包括明顯含有在政治上、法律上分裂兩岸,變兩岸內戰關係、政治分歧為國際關係、敵我對立的各類行徑。因為這樣的行徑將導致兩岸關係發生惡性質變,一旦兩岸關係發生這種性質的質變,大陸處理台灣問題的政策必然進行質的調整。當“九二共識”所體現的一個中國原則被台灣當局徹底拋棄而無法挽回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亦失去了前提條件。

  第二個是台灣當局推動“切香腸”式的“軟性台獨”政策,其累積效應導致島內“台獨”氛圍濃厚至非使用斷然措施不足以遏製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放任“台獨”就是放棄和平,持續“去中國化”就等於給台海這個熱點不斷加溫。這個加溫過程也許會比較長,但是大陸方麵也未必會等到“台獨”木已成舟時才斷然出手。當大陸方麵判斷長痛真的不如短痛的轉捩點到來時,將會果斷改行短痛之策。在台灣問題上,由於曆經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20多年“台獨”和“去中國化”統治,島內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實質上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危險的局麵:“台獨”向前一寸,就等於“武統”的可能性升高一尺。

  第三個是台灣當局引進外國幹涉,危及中華民族安全與發展的全局。2017年末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連續推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把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不出意料地喜出望外,從言論上和行動上延續了蔡英文2015年當選“總統”前訪美時所兜售的“融入美國亞太戰略”的主張,從戰略、經濟、安全、涉外關係等方麵積極配合施策,創造“謀獨”的外部條件。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一旦民進黨和蔡英文當局玩過頭,危及到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舟亦將迅速傾覆。

  第四個是台灣當局無限期拒絕協商談判統一,不打不足以促談時。這也是不言而喻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講過: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假如將來形勢發展到不使用非和平手段台灣問題就可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的程度時,就再也沒有談和平的必要了,“沒有任何事情比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更為重要、更加神聖”(摘自“中台辦、國台辦517聲明”)。這是一種莊嚴承諾,也是一種民族責任。

  現階段,海峽兩岸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堅決地遏製“台獨”,切實維護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要堅決製止“台獨”分裂勢力以“公投”名義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堅決抵製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的“台獨”和“去中國化”政策,堅決反對民進黨人挾洋自重為害華夏。“台獨”是中華民族的敵人,“台獨”分子是曆史的罪人。要采取一切手段,堅決地打擊“台獨”的囂張氣焰,讓分裂分子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讓賴清德之流走投無路、粉身碎骨!

  如果兩岸關係不幸走到非武力統一不可的那一步,固然會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但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中華民族一定會毅然決然承擔起這個曆史性責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8月號,總第248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