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評現場:中國大使與美前防長辯論

(2018-05-13 22:09:44) 下一個

  中評社華盛頓5月12日電(記者 餘東暉)5月11日中午,在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和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Williams Cohen),受邀與CSIS費和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張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就“中美關係40年”進行對談。談到深入處,兩人展開了既各執己見,又不失風度的辯論,撞擊的思想火花,啟發人們對於中美關係未來40年何去何從的思考。

  從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美為了共同的地緣戰略利益重新打開交往大門,到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係經曆了跌宕起伏但總體向前的40年。回首40年,崔天凱說:中美關係40年成功之處在於,不斷確認日益增長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今天依然存在,仍是中美關係穩定的基礎。科恩回憶1978年作為參議員首次去中國訪問,見到鄧小平。鄧談到中國要擺脫文革災難,進行改革開放,談到四個現代化的願景。科恩說,中國過去40年發生了人類曆史上短期內最驚人的變化,其中有美國的貢獻。今天的中國已變成“混合(hybrid)體係”,同時也引發挑戰--中國在遵守現行機製的同時,開始建立替代性機製,有選擇性地遵守規則。

  中美關係40年不乏風雨,偶有危機,但最終都安然度過,沒有邁向大國戰爭,其中經驗何在?科恩說:靠的是對話。曾任克林頓時期美國國防部長的科恩回憶起1999年5月7日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時,正在參加兒子大學畢業典禮的他突然收到紙條:出事了,馬上回華府商量對策。通過外交解決,中美關係沒有因為這個危機中斷。他說,雙方任何時候若有衝突和真正分歧,就要坐下來談,以確保它們不突破紅線,讓兩國關係繼續前行。這需要互相接觸、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尋求方式,達成共識。

  崔天凱說,中美之間從來就不缺問題,但克服困難之道就在於對話溝通,努力理解對方,尋求務實解決之道。他提請美國人注意:人們看到的所有中美之間的危機或事件,幾乎都發生在中國或靠近中國的地方,沒有一件發生在美國。他說:“很清楚,中國一直是守方。我們從來不對美國製造問題,肇始危機,但我們必須捍衛自己的利益。”此時科恩表示,他唯一不同意的是網絡竊密,中方被指控對美進行網絡竊密。崔天凱回:網絡空間是沒有國界的。這是全場對談兩人的第一次交鋒,全場聽眾聞聲大笑。

  兩人都認同目前中美關係中的最大問題之一是“信任赤字”。科恩承認,這部分是因為中國崛起,美中不太清楚彼此的意圖和目標。他稱自己1997年擔任防長時就鼓勵兩軍交流,希望建立軍事熱線,但雙方因為缺乏信任,覺得建立熱線無用,直到十年之後才建立起來。如今兩軍關係取得進展,但相互的恐懼感也在增加,這就是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他稱,中方現在覺得自己長大了,未必非要遵守現行秩序,有時可以忽略。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在美國想要維持第一的尖端產業,中國政府正對國有企業進行扶持,包括“中國製造2025”,在美國看來就是中國利用混合體製與美國競爭。美國覺得這不公平,這是雙方目前的中心衝突。

  崔天凱回應科恩的幾個說法。他指出,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就不能走大國衝突的老路,要找出新路,這就是中方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原因。這與主導權轉移無關,與限製美國無關,中國想與美國建立好的夥伴關係。目前兩國經貿問題比較突出,中方也不認為巨大的貿易順差對自己有好處。雙方正在談,希望能有平衡的手法與解決方案。

  對於公平競爭,崔天凱說,大家都想公平,但是否公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立足點。美國認為中國公司得到中國政府太多扶持,但中國公司認為他們與美國公司的競爭從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因為他們麵對的是美國的跨國公司,最重要的是:“你們有美元,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科恩插話:“現在你們有美元。”崔天凱補了一句:“問題在於,你們可以印鈔,我們要生產東西來掙它。”全場爆笑。

  至於在近期中美貿易摩擦中備受關注的“中國製造2025”,崔天凱指出,這是一種想法、一種目標,世界上所有主要經濟體都有在高科技製造業方麵有所作為的目標和理想,這是自然的、合法的。這是一個開放的計劃,並不排斥美國,任何國家不可能封閉地獨自主導高科技領域。崔天凱趁勢對美國限製對華高科技出口提出反問:“你們不喜歡我們從你們那裏購買,又不喜歡我們自己做。那出路何在呢?”

  對談和辯論漸入高潮。科恩提出了三點反方意見:第一,中國老說自己是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但一個有十幾萬億美元GDP、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能展開一帶一路願景的國家不再是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他說:“我們必須崇拜中國人能做到的,他們有願景,有具有願景的領導人,有辦法實施和實現願景,他們沒有美國式的國會阻攔,他們能夠很快地做事。”但他說,現在到了平衡被打破的臨界點,如何建構新的機製,美國有擔憂。美國為高科技投入很多,現在中國要求美國公司必須轉讓,這不公平。

  第二,中國一直說美國遏製中國,但美國做不到,沒人能做到,要區分遏製(containment)與約束(restraint)。科恩說,美國也許確實處於約束中國的位置上,世界上沒有任何大國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美國不是遏製中國,但不像看到中國成為“不受約束”(unbridled)的大國。美國發展多邊關係就是為了以正麵的方式起到約束作用,遺憾的是,特朗普政府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第三,關於轉讓技術。科恩說,在華調查顯示,80%的美資公司認為不那麽受歡迎了,限製在增加,雖然總體仍在盈利,但盈利幅度在縮小。他還舉具體事例說明美資企業受限製、知識產權遭侵犯的現象存在。

  崔天凱指出,中美經濟關係是兩國關係的穩定器和驅動器,兩國經濟好對彼此都有好處,兩國都承擔不起對方經濟衰退的代價。兩國有必要在宏觀經濟政策層麵加強協調,而在微觀層麵,每個公司確有不同情況,也會麵臨不同問題。但總體上,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國有自身的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這場近一個半小時的對談尾聲,崔天凱指出,從克林頓時代起,美國就不斷有人提出:對華要接觸還是要遏製?現在這個問題又回來了。他強調,接觸仍是正確的選擇,競爭當然在增加,但沒人真能遏製得了中國,也許辯論在於是接觸還是對抗?但對抗肯定不是好的選擇。他表示,兩國競爭猶如在比賽跑步,如果你要跑得快,就要全力往前跑,不能回頭看;感到有人追趕上來,會促使你跑得更快。這就是公平競爭的真諦:盡力往前跑,而不是回頭看,或者試圖設置障礙來阻止追趕者。他特別指出,現在有美國人試圖在兩國之間放置“玻璃幕牆”,不僅質疑經濟、政治問題,甚至質疑中美之間的人文、教育、文化關係,質疑中國留學生,這是非常危險的,希望這不會成為美國的主流思維。

  最後崔天凱用一句話總結:如果你往後看,隻是看過去;往前看,才能看見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